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学家杨奎松以史学家的冷静与同情,重构巨变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内容简介

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张东荪“叛国”案再研究
  • 一、引言
  • 二、“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第一功”?
  • 三、中共为何重视张东荪?
  • 四、去了西柏坡之后
  • 五、寄希望于美国人
  • 六、“勾结”美国案发经过
  • 七、张东荪案的暴露与坐实
  • 八、政治高压下的示弱与屈服
  • 九、从“挤牙膏”到“彻底坦白”
  • 十、“叛国”案的严重后果
  • 十一、对张东荪涉案原因的简单讨论
  • 第二章 王芸生与1949年以后的《大公报》
  • 一、引言
  • 二、天津《大公报》揭旗“革命”
  • 三、宣布“投降”的意外收获
  • 四、报纸新闻性的初步丧失
  • 五、新制度下的艰难挣扎
  • 六、冲上阶级斗争第一线
  • 七、思想改造再获“解放”
  • 八、求助北京的意外收获
  • 九、誓以余力办大公的决心
  • 十、北迁合并后的内部危机
  • 十一、整风运动中坦露心声
  • 十二、报社内部的“反右”清洗
  • 十三、毛泽东保护下没成右派?
  • 十四、亲手埋葬《大公报》
  • 第三章 潘光旦的“思想”与“改造”
  • 一、引言
  • 二、1949年以前的“政治”历史
  • (一)罢考风波与加入“大江会”
  • (二)优生救国与精英主义
  • (三)人权论战中的“外行”
  • (四)主编《华年》的涉政言论
  • (五)身陷“一二·九”风波
  • (六)对学潮态度的转变
  • (七)寄希望于中央政府
  • (八)自由理想与苏俄阴影
  • (九)“一二·一惨案”时的矛盾心理
  • (十)李闻案的刺激与影响
  • 三、建国后的适应与改变
  • (一)新政权区别对待的策略
  • (二)“抗拒改造”的典型?
  • (三)“愿以教读终老”的无奈
  • (四)为了跟上新时代
  • 四、说不清的“历史问题”
  • (一)“非说不可了”!
  • (二)学周恩来做自我检讨
  • (三)“承认的就承认,不接受的就坚持”
  • (四)不能把进步说太多了
  • (五)越抹越黑的检查
  • (六)“连盟员的资格都不够”?
  • (七)落难之际的师生之情
  • (八)“从极落后的深渊中爬出来”
  • 五、“跟党走”的尴尬
  • (一)为土家族争名而惹祸
  • (二)为“罗隆基小集团”陪绑
  • (三)费孝通反党活动“发明人”?
  • (四)帽子“戴”也容易“摘”也容易
  • (五)“改造标兵”奈何命运已定
  • 六、结语
  • 余论
  • 征引文献要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国读书人的幼稚和摇摆

    本书讲述的是三位著名知识分子(张东荪,王芸生和潘光旦)的人生遭遇,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崇尚 “学而优则仕”,这在少数人受教育的农业社会是人生目标,而且读书人学习的就是所谓 “经世致用” 的学问,“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从民国过来的这些知识分子,包括现在很多 “自持清高 “的读书人还强调所谓风骨,但傲气是需要基础的,比如新加坡可以参加反对党,可就不要想接政府(执政党)的生意了,吃饭砸锅派肯定是被鄙夷,而现代社会搞政治已经专业化,看漂亮国和海峡对岸的 “政客” 更是身段柔软,各种的厚颜无耻,翻脸无情,这都是政客的基本素养,如果有这样的认识看本书三位知识分子的下场就是意料之中的,张东荪的间谍案虽然是受儿子牵连,可内心的动摇,对美幻想是罪有应得。王芸生的 “大公报” 改造是历史必然,自己转不过弯子。作者最同情的潘光旦,典型的知识分子幼稚,改朝换代时代,前朝的遗老遗少当然是要被淘汰和改造,特别是留美派,国家需要实干家,而不是挑毛病的,邓稼先是榜样,钱钟书也是明白人。抚今追昔,威胁政权的红线不能踩,其他没有威胁的说怪话发牢骚,老毕那样的自然落得下岗,阅读本书看这批读书人的 “改造 “过程,应明白历史洪流不可阻挡,个人在历史大势中的渺小,潘光旦的学生和好朋友费孝通 95 岁高寿,并成为国家领导人,说明活的久和明事理的重要。

      1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感谢得到电子书的勇气

      掩卷长息,感谢得到电子书,还能引入这些书籍,有理由保持理性乐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知识分子的“软弱”与历史责任

        书中讨论了三个知识分子在建国前后的思想转变历程。要知道民国旧知识分子在建国后的历程,这三个人物是极具代表性的。有的人选择 “背叛”,有的人选择 “投降”,还有的人选择 “认同”。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然而,这三位人物的故事虽然精彩曲折,但作者在最后由此探讨的关于知识分子的使命却更值得品味。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为自己代言?为民族代言?为国家代言?这些都没错,但这只能算是小知识分子。真正的大知识分子,是要做社会的良心,是要是超越民族、阶层立足人性,是要在整个人类面前承担自己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于困难之事,因为每个知识分子都会限制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常常会因为 “维护国家利益” 而变得 “软弱”。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