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5千字
字数
2020-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力图开展一种技术哲学和生命哲学之思。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题是“技术与未来”。书名《人类世的哲学》意在突出人类此在的危急性。
“人类世”意味着一个文明大变局,即自然人类文明及其精神表达系统的颓败以及技术统治时代新文明的形成。
作者力图突破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线性思维藩篱,开展一种“二重性”或“二重化”的技术哲学和生命哲学之思,认为“人类世”的哲学人文科学必须调转目光,以“未来性”为指向,把新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视为本己的任务。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总序
- 第一编 未来哲学
- 第一章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未来社会
- 一 技术工业批判:马克思哲学的起点
- 二 异化劳动与资本社会批判
- 三 现代技术与马克思的社会理想
- 第二章 尼采与未来哲学的规定
- 一 晚期尼采的“未来哲学”概念
- 二 未来哲学的关联性/世界性
- 三 未来哲学的个体性前提:个体之思与言
- 四 未来哲学的技术性:政治统治或技术统治
- 五 未来哲学的艺术性:艺哲关系之重构
- 第三章 海德格尔与未来哲学方向
- 一 海德格尔与未来哲学的准备和尝试
- 二 未来哲学的前景和方向
- 三 未来哲学的可能形态:技术—生命—艺术的哲学
- 四 未来才是哲思的准星
- 第二编 技术统治
- 第一章 技术统治与类人文明
- 一 “上帝死了”:技术统治时代的到来
- 二 致命风险:现代技术四大因素
- 三 类人文明:人类身—心的非自然化
- 四 未来哲学的使命:如何提振全球共商机制?
- 第二章 现代技术与人类未来
- 一 地质学上的“人类世”意味着什么?
- 二 现代技术与古代技术有何区别?
- 三 自然人类与技术人类有可能达成平衡吗?
- 四 未来之眼:如何应对技术支配下的未来文明?
- 第三章 海德格尔与技术命运论
- 一 重新理解世界与时间
- 二 实验:从科学到技术
- 三 集置:现代技术的本质
- 四 二重性:技术命运论
- 五 关于技术之本质的讨论
- 第三编 新世界经验
- 第一章 物之经验与艺术的规定
- 一 古典的自在之物与模仿艺术
- 二 近代的为我之物与再现型艺术
- 三 当代的关联之物与艺术概念之拓展
- 四 未来艺术展望
- 第二章 圆性时间与实性空间
- 一 传统线性时间观批判
- 二 圆性时间观之揭示:从尼采到海德格尔
- 三 不直的时间与不空的空间
- 四 新生活世界的时空经验
- 第三章 如何重建生活世界经验?
- 一 欧洲哲学史上的哲学心理学
- 二 实存哲学与实存主义心理学
- 三 实存哲学与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
- 四 基于实存哲学的当代生活策略
- 五 关于哲学心理学的若干问题(现场讨论)
- 第四编 未来人类
- 第一章 模仿之学、数之学与未来之学
- 一 古典时代的模仿之学
- 二 近现代占主导地位的数之学
- 三 面临未来之变的学
- 四 未来之学的可能定向
- 第二章 末人、超人与未来人
- 一 被误解的尼采的“超人”
- 二 上帝死了才有“超人”
- 三 末人与超人:人之本质的重新规定
- 四 超人与永恒轮回:线性时间与圆性时间
- 五 超人与未来人想象:自然与技术的二重性
- 第三章 新生命哲学与生活世界经验
- 一 为什么相信技术进步的人们也开始担忧了?
- 二 人性之变:自然人性与技术人性
- 三 新生命哲学:如何筹划未来生命?
- 四 生活世界经验重建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