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适用民间社会规范解决纠纷,更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内容简介
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风俗、习惯、习惯法、禁忌、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还将长期存在,但是,其作用和影响的趋势是越来越小。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风俗、习惯、习惯法、禁忌、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对社会秩序的维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起的作用,既有积极促进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因素。要使那些落后的、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民间社会规范消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必须消除这些落后的民间社会规范存在的根基,即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这些落后的民间社会规范存在才能真正消亡。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各种民间社会规范,与国家法存在冲突,如何对待和处理这种冲突,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民间社会规范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适用是有着深厚的基础的。基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民间社会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适用,有其合理性,适用民间社会规范解决纠纷,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更有效,更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如果一律以国家法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有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激化矛盾。因此,国家法在某些情况下有必要做一些让步。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民间社会规范与国家法的融合。要有效地向民族地区农村推进国家法,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如果这些条件尚不具备而强行推进,既会遇到阻力,也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 序
- 绪 论
-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二、学界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 四、田野调查情况
-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中历史上的民间法
-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法治的现状
- 五、结论
- 第一章 历史上的民间法
- 一、苗族埋岩
- (一)埋岩法规的特点
- (二)埋岩的意义
- (三)埋岩产生的一般情况
- (四)埋岩的基本程序
- (五)埋岩头人
- 二、侗族侗款
- (一)族源族称及侗民族的形成
- (二)侗族分布特点
- (三)侗款
- 三、瑶族石牌
- (一)石牌的基本特征
- (二)石牌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中的民间法
- 一、成文民间法
- 二、不成文民间法
- (一)开除板舍
- (二)“鸡鬼”
- (三)所有权习惯法
- (四)借贷习惯法
- (五)财产继承习惯法
- 第三章 民间法的运作
- 一、广西靖西县录峒乡“婚内”强奸案
- 二、十八家通奸案
- 三、金秀镇三片村偷松木案
- 四、长垌乡三角村偷八角案
- 四、长垌乡三角村偷八角案
- 五、三角乡郎旁村车祸案
- 六、金段屯故意伤人案
- 七、村民“祭龙”纠纷
- 八、“苗子”狗肉店店名纠纷
- 九、村民王××偷鸡案
- 十、大倮者村委会小倮者上寨村小组林地纠纷案
- 十一、村民周××与刘××婚姻彩礼纠纷案
- 十二、大花簸腻村婚姻调解案
- 十三、老寨村的土地纠纷
- 十四、村民舒××的烦恼事
- 十五、讨秋笋纠纷
- 十六、采石引发的纠纷
- 第四章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和调适
- 一、民间法在与国家法的冲突中的地位
- 二、不同地区民间法作用的差异
- (一)经济发展状况
- (二)地理环境
- (三)文化发展状况
- 三、民间法与国家法关系的发展趋势
-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刑事法治
- 一、冲突与调适:民族地区农村刑事法治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
- (一)民族地区农村刑事法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二)民族地区农村刑事法治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调适
- 二、退与进:国家法在民族地区农村刑事法治中的适用
- (一)本案解决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作用
- (二)本案解决中国家法作出让步的原因分析
- (三)民族地区农村刑事法治中国家法的推进
- 三、刑法在民族地区农村的变通
- (一)刑法变通的原则
- (二)刑法变通的方向
- 四、刑事和解在民族地区农村的提倡
- (一)由民族地区农村的特点决定
- (二)由民族地区农村刑事案件的特点决定
- (三)由民族地区农村对民间法的信奉决定
-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立法问题调查研究
- 一、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的现状
- (二)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三)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二、西部民族地区自治立法的原则
-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二)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制定变通补充规定相结合原则
- (三)经济立法与其他立法相结合原则
- (四)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
- 三、自治法规变通法律、行政法规的范围与限制
- (一)自治法规变通法律、行政法规的范围
- (二)对自治法规变通法律、行政法规的限制
- 附录1:三江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 附录2: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 第七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 一、村民法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 二、村民法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的民间法分析
- 三、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 (二)大力改善农村交通状况,发展乡镇企业
- (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降低农村学生升学的门槛
- (四)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距
- (五)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 附录1:“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法治建设”调查问卷
- 附录2:调查问卷统计表
- 第八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依法行政调查研究
-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实施依法行政面临的问题
- (一)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二)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独特
- (三)民族习惯、民族文化的影响
- (四)民族地区存在的多元权威的影响
- (五)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意识不强
-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实现依法行政的对策
- (一)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
- (二)改善执法环境
- (三)正确处理国家法与民族风俗、习惯的关系
- (四)注重利用民间力量,正确处理国家行政权力与民间权威的关系
- (五)增强民族自治意识,加强民族自治立法
- 第九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调查研究
- 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纠纷
- (一)纠纷的主要种类
- (二)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纠纷的出现的特点及原因
-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纠纷解决方式
-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纠纷解决方式
- (二)影响村民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各种因素
- 三、构建和谐的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纠纷解决机制
- (一)现行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反思
- (二)多元化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 第十章 出嫁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调查研究
- 一、“出嫁女”问题的由来及其现状
- 二、民间法语境下的“出嫁女”土地权益
- (一)民间法对“出嫁女”问题的规制
- (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坚持自己做法的根源
- 三、国家法视野下的“出嫁女”土地权益
- (一)国家法律、地方法规对妇女土地权益的规制
- (二)人民法院对“出嫁女”案由不受理到受理的转变及其根源
- (三)当前人民法院面对“出嫁女”案的困惑及其根源
- 四、国家法与民间法在“出嫁女”问题上冲突的根源
- (一)两者的价值取向不一样
- (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农村的实际不相符合
- (三)民间的传统习俗与国家法的语境不同
- 五、解决“出嫁女”问题的路径
- (一)当前解决“出嫁女”问题的对策
- (二)今后解决“出嫁女”问题的根本出路
- 第十一章 关于村民自治的调查研究——以“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为例
-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重大意义
- (一)合寨村简介
- (二)村民自治的萌芽、产生
- (三)村民自治的发展与现状
- (四)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 二、合寨村村民自治制度实施情况及取得的成就
- (一)合寨村村民自治实施情况
- (二)合寨村实施村民自治取得的成就
- 三、合寨村实施村民自治的经验
- (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
- (二)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真正贯彻落实“四个民主”
- (三)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工作制度,实现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常规化
- (四)村干部注重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 (五)传承历史文化精髓,促进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 (六)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相结合,不断推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 (七)充分发挥历史创造者的作用,注重引导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四、合寨村实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一)合寨村实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 (二)克服困难,开创村民自治的新局面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