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作者30余年所撰写研究论文的自选集。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大致勾勒出了作者这些年在西方文艺理论、美学、文化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发展历程。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其中,上编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的探究;下编则是对包括美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思潮流派及其思想路径、代表人物在内的西方文艺理论的探讨。本书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关于文艺理论的研究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代文艺理论界的思想特征。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一 后学思潮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问题——马驰研究员访谈录
  • 代序二 “离经不叛道”——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马驰研究员访谈录
  • 上编
  • 对“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再认识
  • 论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
  •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 警惕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 文学理论美学化是否可能——对文论界一些流行观点的思考
  • 中国美学走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文艺的社会功能
  • 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
  • 论马克思的实践观——兼评实践美学论者的一些观点
  • 论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历史环境和具体规定性
  • 对当下文艺理论研究现状的一些思考
  • 对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些思考
  • 准确把握《讲话》中的“经”与“权”
  • 中国文学之路何在?——从文艺大众化到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一些断想
  • 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
  • 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写照——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创作成因考
  • 文艺批评要“剪除恶草”“灌溉佳花”
  • 下编
  • 普洛普叙事理论
  •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吗
  • 艺术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形式——卢卡奇对艺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述
  • 论葛兰西的实践理论及其文艺观
  • 论拉法格的文艺思想
  • 区分两种不同的后现代主义——本·阿格文化研究给我们的启迪
  •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与启迪
  • 伯明翰与法兰克福:两种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径
  •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对我国文论建设的启迪
  • 重新认识后现代主义——本·阿格给我们的启迪
  • 本·阿格的文化研究观
  • 论科学主义与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论技术理性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
  •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视野下的格雷厄姆·默多克
  • 论大众文化批判的当代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 在与当代思潮的对话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论詹姆逊的美学思想
  • “改造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新视阈
  • 现代、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启迪
  • 阶级意识和超越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应有立场
  • 文化身份与保护文化多样性——从怒江开发的讨论说起
  • 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文化发展的若干影响
  • 以文化研究的视阈审视互联网
  • 后记
  • 发表文章一览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9月,为社科类综合性出版社。本社以 “严肃的思想,典雅的学术”为出版己任,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良的精神产品。 出版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史学、文学、教育、心理等各类图书,以及工具书、地方志(含年鉴)等。设有历史、经济法律、文化文学、心理教育、社科人文智库和教辅六个编辑室,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形成了高端学术著作、世界历史文化、心理学、方志等出版特色。我社曾多次荣获国家和上海市的各类图书奖项。 此外,被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推荐申报出版机构,在学术界有较高的声誉,在图书市场也有一定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