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杂志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2千字
字数
2017-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报道文化行业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与实践的文化类学术期刊。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文章:《影响中国中外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文学批评理论化之使命及其策略》《文学经济学作为批评范式的可能性》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学基础理论及批评理论研究
- 影响中国中外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
- 一 研究者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
- 二 研究者缺乏文学创作体验
- 三 研究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批评不够
- 四 研究者与作家缺乏必要的交流
- 五 研究者过于追求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思辨
- 六 研究者缺乏各种相关理论的融通性
- 七 研究者盲目崇拜西方后现代文论
- 八 研究者过于迷恋中国古代文论
- 九 研究者缺乏沉潜的学术心态
- 文学批评理论化之使命及其策略
- 一 使命的主语和宾语
- 二 批评的现状与不足
- 三 巴赫金的策略及其启示
- 文学经济学作为批评范式的可能性
- 一 经济话语进入文学场域的若干参数
- 二 经济批评作为文学批评范式的可能性
- 三 文学经济学批评范式作为方法论的价值辩证
- 西方文学真实理论及其中国化演变
- 一 “本质真实”的历史回顾
- 二 “本质真实”的异化
- 三 “本质真实”在中国的演进
- 四 反拨“本质真实”的“原生态真实”
- “象”,中国文学理论元范畴
- 一 元范畴“象”的知识考察
- 二 元范畴“象”的生命哲学基础
- 三 元范畴“象”的创造性表达
- 结语
- 论古代文论中的“象喻批评”与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方法
- 一
- 二
- “物”与文学理论建构
- 一 什么是物
- 二 文学的“物”性
- 结语
- 以“问题”为切入点建构当代文论话语体系
- 一 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现状与话语体系建构的困难
- 二 “神味”说新审美理想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理路的五大层次
- 三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标准、原则
- 臻至“史”“论”的二元呼应
- 一 世界学术范式转换下历史方法的显影
- 二 历史方法在我国文艺学研究中的谱系
- 三 臻至“论从史出”的理论路标
- 结语
- 西方文论研究
- 新感性形式与审美距离
- 一 新感性形式与距离建构
- 二 新感性形式与审美救赎
- 审美乌托邦的理论重构
- 一 反抗与批判
- 二 美学理论的重构
- 三 话语路径的差异:保守与激进之间
- 施莱格尔的“新神话”诗学及其“诗性共和国”理想
- 一 “新神话”的诗学内涵及其功能
- 二 新神话的伦理诉求:以爱之名
- 三 新神话的政治维度:诗性共和国
- 赫尔德:美的历史主义
- 一 对康德美学的批判
- 二 审美趣味的历史性和多样性
- 三 反对美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 赫尔德人道主义思想研究
- 一
- 二
- 论T.S.艾略特象征主义的宗教因素
- 论艾略特的诗学:以《传统与个人才能》为例
- 一 艾略特的传统观
- 二 诗歌的非个人化理论
- 三 一种关于诗歌史的诗论
- 结论
- 论拉丁字母的符号象征性
- 一 拉丁字母的来源
- 二 埃及文字符号的象征意义
- 三 腓尼基字母符号的来源及其象征意义
- 四 拉丁字母的符号象征性
-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 崇高与优柔:苏东坡生命美学的内在张力
- 一
- 二
- 三
- 论“修身立本”:泰州学派王襞的哲学美学思想
- 论临川派与吴江派戏曲之争的文艺论争意义
- 一 临川派与吴江派戏曲论争及其分歧
- 二 临川派与吴江派戏曲论争的实质
- 三 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的文艺论争意义
- 论陆士谔小说理念的现代性意义
- 一 小说社会价值:“纠正其过去”,“希望其未来”
- 二 小说审美趣味:“广异闻而资谈助”
- 三 小说市场传播:“独操在大众阅读者手里”
- 论石涛“兼字”说理论构成及其艺术间性意义
- 一 “兼字”含义及其内涵外延的阐释
- 二 “兼字”说要素构成与理论系统
- 三 “兼字之论”的渊源及其原因与根据
- “气”与中国古典美学话语之生成
- 一 “气”从日常生活话语到美学话语的两次转型
- 二 “气”成为美学话语的根源在于承载了人文精神
- 三 以“气”为起点生成的中国古典美学话语的现代启示
- 四 人文精神作为中国现代美学话语建构起点的美学意义
- 古诗翻译中的叙事建构
- 一 引言
- 二 叙述者的现身与叙事性的呈现
- 三 叙事框架的建构与设定
- 四 译文中叙事结构的运行
- 五 总结
- 图像与媒介理论研究
- 视觉中心主义何以可能?
- 一 柏拉图主义的视觉优先论及其虚妄性
- 二 《圣经》中的视觉禁忌
- 三 中世纪神哲学:视觉中心主义的真正确立
- 图像对语言的逾越
- 一 故事情节层的逾越
- 二 表意符号层的逾越
- 三 审美感知层的逾越
- 《野草》语图关系研究
- 一 语言与语象
- 二 从语言、语象到图像
- 三 从图像到语言
- 四 语言与图像的关系
- 结语
- 中西近期电影叙述方式的异同
- 微媒体时代的中国油画及其传播
- 引言
- 一 微信平台中“拟象”油画的传播情况
- 二 “拟象”油画的时代特征
- 三 “拟象”油画的美学品格
- 结语
- 当代美学研究的媒介生态学视野
- 一 当代美学研究的两大特征
- 二 媒介生态学讨论的技术主题
- 三 媒介生态学对当代美学研究的价值
- 作家作品评论
- 论《赎罪》的叙事策略
- 一 多视角叙事
- 二 元小说结尾
- 三 不可靠叙述
- 情真质洁做忠臣: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黛玉形象论
- 一 哈斯宝回评所塑的黛玉形象
- 二 哈斯宝完美黛玉建构标准
- 三 哈斯宝完美黛玉的政治理想寄寓
- 国家不幸,“诗”家幸
- 一 传奇史解读:盖伊所言“魏玛文化”
- 二 匆匆十四年:“魏玛共和”缘何“寿短”
- 三 大放异彩:魏玛共和时期的艺术成就
- 论安冬妮·布登勃洛克的市民精神
- 一 金边记事簿——“市民精神”的谱系
- 二 “我已经不是傻瓜了”——“市民精神”的转变
- 三 “他们都到哪去了”——“市民精神”的哲学反思
- 结语
- 特稿
-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文艺理论: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贺词
- 附录
- 附录一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历届会议
- 附录二 《中外文论》来稿须知及稿件体例
- 一 来稿须知
- 二 稿件体例
- 本刊声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