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近年来各位在职老师所发表的优秀成果汇编。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共收录论文40余篇。有针对传世文献、墓志、出土文物进行的考察和分析,如《新探》《唐代宦官研究二题——以为中心》《唐长安平康坊出土鎏金银茶托再考察》《清抄本与晚唐河西历史研究》;有关于具体史事的考订,如《南宋初期延安失陷史事发微》《明末清初太兴山真武信仰探析》;有关于近代人物思想的研究,如《论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兼论早期启蒙思潮中的自由思想因素》《张政烺先生的学术道路与治史风格》。政治军事文化领域是文集收录的重点,如《战国时期秦领土扩张及置郡背景》《宋代武成王庙与朝政关系初探》《宋代荐举改官文书中的照牒和奏检》《民初唐绍仪内阁与袁世凯关系新论》,《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南宋中央宿卫体系的再建与布防格局的形成》《明代镇戍营兵中的基层武官》,《 “尽有诸元”:科举与宋代浦城章氏家族的发展》《翰林天文考》《清前期文乡试解额变迁研究》,等等。总的来说,本书内容丰富,在中国史专业内,从先秦至近代,各篇文章探讨了其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相关论述及分析充分扎实,集中体现了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水平。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西北大学史学丛刊》编委会
  • 《西北大学史学丛刊》再序
  • 商末周初宗教与治理思想变迁新论——从《尚书·西伯戡黎》谈起
  • 一 《西伯戡黎》文本叙事真实性的限度
  • 二 商中后期商王祖灵观念的变化
  • 三 商中后期的神权与王权
  • 四 周初以天命为核心重建宗教与治理秩序
  • 五 《西伯戡黎》的真实与重构
  • 《尚书·金縢》新探
  • 一 《系年》与“我之弗辟”新解
  • 二 《鸱鸮》篇与“周公之志”
  • 三 成王释疑与周代基业
  • 战国时期秦领土扩张及置郡背景
  • 一 《商君书·徕民》所见韩、魏人口情况与其实际
  • 二 广地政策的开头——蜀地攻略
  • 三 广地政策的延续——楚地攻略
  • 四 战国秦占领地异同的主要机制
  • “外患”与“内忧”——秦至宋朝应对边防与社会危机理念及方式的变迁
  • 汉代的“汉人”称谓与“汉人”认同
  • 一 “汉人”称谓之始及以旧六国名号命名的人群称谓的含义
  • 二 汉初郡国并行体制下的“汉民”(“汉人”)称谓
  • 三 政治、文化及族源历史的整合与“汉人”族称的确定
  • 结语
  • 胥浦汉墓《先令券书》释读问题补议
  • 一 “先令券书”中朱凌的身份
  • 二 “先令券书”非财产继承遗嘱文书
  • 隋唐高僧道信“一行三昧”思想论析
  • 一 “事一行三昧”与“理一行三昧”
  • 二 “系心一佛”与“亦不念佛”
  • 三 “唯心净土”与“明心见性”
  • 结论
  • 唐代“衣冠户”再议
  • 一 唐前期蠲免的基本法令及执行程序
  • 二 唐后期蠲免事务管理的困境
  • 三 衣冠户范围的厘定与蠲免制度的调整
  • 结语
  • 故国与新邦——以贞观十四年以后唐西州的砖志书写为中心
  • 一 贞观十四年之后的砖志书写变化
  • 二 关于用“伪”指称故国高昌
  • 三 “我君光武王”
  • 四 “大唐文武不遗”
  • 麹氏高昌国流通货币研究
  • 一 “半文”银钱
  • 二 作为流通手段的粮食
  • 东突厥汗国属部的突厥化——以粟特人为中心的考察
  • 一 东突厥汗国辖境内的粟特人
  • 二 粟特的突厥化问题
  • 三 关于北方游牧社会内部族群认同的几点思考
  • 漠北回鹘汗国境内的粟特人——以粟特人与回鹘人互动关系为中心
  • 唐代宦官研究二题——以《唐姜子荣墓志》为中心
  • 一 宦官配陵与宦官惩罚性管理
  • 二 宦者为使动摇神策守甸之基础
  • 附录 唐故天水姜府君墓誌銘并序
  • 唐长安平康坊出土鎏金银茶托再考察
  • 一 “左策使宅”茶托与“左策××”砖铭
  • 二 文物上的“右策”与“左策”形成对文
  • 三 茶托之“宅库”与同时代社会生活之宅库
  • 四 作为过渡状态的字衡制
  • 清抄本《京兆翁氏族谱》与晚唐河西历史
  • 一 翁郜生平事迹复原
  • 二 晚唐河西都防御使性质及人选的明确
  • 三 归义军节度使自称河西节度使问题再探讨
  • 四 晚唐“河西”观念再探讨
  • 结语
  • 晚唐政府对河陇地区的收复与经营——以宣、懿二朝为中心
  • 一 宣宗朝对河陇陷蕃失地的收复
  • 二 宣宗政府对河陇新复地的经营
  • 三 咸通初年高骈及张议潮对河陇失地的收复
  • 四 天雄军、凉州、归义军(沙州)三节度分治河陇
  • 结语
  • 翰林天文考
  • 宋太祖朝的曲宴及其政治功用
  • 一 笼络与控驭:为统军将领设宴的用意
  • 二 安抚与震慑:对藩镇及诸国王室置宴的动机
  • 三 宰辅与近臣在曲宴中的位置
  • 四 余论
  • 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
  • 一 先秦以来重视武备的传统
  • 二 宋初对待武力战争态度的变化
  • 三 宋代主流意识抵触武力战争态度的发展与延续
  • 四 宋代主流意识抵触武力战争的社会根源及影响
  • 宋代武成王庙与朝政关系初探
  • 宋代枢密院司法事权考述
  • 一 枢密院的司法部门与人员
  • 二 枢密院对军人案件的覆审之权
  • 三 枢密院对军官案件的覆奏之权
  • 四 集权与便宜:枢密院与各级军事司法官司之关系
  • 结语
  • 宋代荐举改官文书中的照牒和奏检
  • 一 “取部示牒照所举者”:照牒的文书流转及体式
  • 二 从“检”到改官“奏检”:荐举改官中的奏检文书
  • 三 “照牒皆有奏检”:文书运转中的照牒与奏检
  • 余论
  • “尽有诸元”:科举与宋代浦城章氏家族的发展
  • 一 兴起、迁徙与分化
  • 二 科举考试
  • 三 科举在仕宦中的作用
  • 四 子弟教育与文化成就
  • 五 家族内部关系
  • 结语
  • “兵马大元帅”、“天下兵马大元帅”与“河北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大元帅官衔的变化及其政治意涵
  • 前言
  • 一 “兵马大元帅”抑或“河北兵马大元帅”:宋钦宗对赵构的任命
  • 二 张邦昌伪楚政权的建立与赵构改称“天下兵马大元帅”
  • 三 南宋初年官方史书编纂与“兵马大元帅”官称的确定
  • 结语
  • 南宋中央宿卫体系的再建
  • 一 南宋初年中央主力军之宿卫武力
  • 二 皇城司的重建及其所属宿卫武力
  • 三 殿前司的重建及其所属宿卫武力
  • 四 南宋皇宫宿卫体系的构建与中央宿卫武力的分工布防
  • 结语
  • 简论南宋临安的市井乱象及其根源
  • 曹勋《北狩见闻录》质疑——兼辨《四库提要》之误
  • 南宋初期延安失陷史事发微
  • 一 金军战略意图变化与延安失陷
  • 二 曲端援救与延安失陷之关系
  • 三 王庶的责任
  • 四 影响
  • 结语
  • 宋代涉荐书启中的关系网——以蔡戡《改官后谢福州陈丞相启》为线索
  • 一 事例的选择:蔡戡其人与《改官后谢福州陈丞相启》所关涉的问题
  • 二 人际网络的拼织(上):蔡戡改官前的政治背景分析
  • 三 人际网络的拼织(下):蔡戡改官后的政治背景分析
  • 小结
  • 李光史事易学初探
  • 明代镇戍营兵中的基层武官
  • 一 基层武官的职能与基本特征
  • 二 基层武官的选任方法
  • 三 基层武官的人选来源
  • 四 基层武官的考核
  • 五 基层武官对军政的影响
  • 结语
  • 明末清初太兴山真武信仰探析
  • 一 明末太兴山真武信仰的兴起
  • 二 清初太兴山的重修与香会组织的兴盛
  • 余论
  • 清前期文乡试解额变迁研究
  • 晚清新疆与台湾建省之比较研究
  • 一 新疆与台湾建省的相同点
  • 二 新疆与台湾建省的不同点
  • 结语
  • 政务处与辛丑回銮前的新政举措
  • 一 本职与地位
  • 二 议设外务部
  • 三 统汇新政
  • 民初唐绍仪内阁与袁世凯关系新论
  • 一 唐绍仪组阁的政策取向
  • 二 袁世凯对唐内阁的维护
  • 三 袁、唐决裂与内阁瓦解
  • 结语
  • 北京政府筹备参加欧战和会考析——以外交界为中心
  • 一 争取以中立国身份加入和会
  • 二 参战后驻外使节提出各种方案
  • 三 北京政府确定参会方针
  • 结论
  •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 一 近代燃料需求的转变与城市大气污染的出现
  • 二 民国工业布局、城市化与空气质量的变化
  • 三 近代以来的治理措施及思想
  • 论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兼论早期启蒙思潮中的自由思想因素
  • 一 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
  • 二 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因素
  • 三 “早期启蒙说”的学术反响
  • 张政烺的学术道路与治史风格
  • 一 因良好学术环境的造就脱颖而出
  • 二 旨在“探索中国古代社会历史面貌”的考证特色
  • 三 不断探索与勇于创新的治史风格
  • 余论
  • 从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看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形成、特性与精神底蕴
  • 一 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形成是中外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
  • 二 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印证了中外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平等性
  • 三 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印证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包容性
  • 四 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精神底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