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西方灾害社会学发展趋势进行全景式介绍、归纳、总结与反思。

内容简介

梳理了西方灾害社会学发展脉络及趋势,尤其注重对新范式和新视角的深入探讨;主要对灾害集体行动、非正式参与途径、无察觉危机、社会情绪共振、社会脆弱性、社会建构主义、结构式减灾、非结构式减灾、复合型减灾、永续社区减灾、离灾、生态保育、雾霾新型生态灾难、生态韧性和灾害韧性等进行了论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导言
  • 第一章 西方灾害社会学发展脉络及主要命题
  • 第一节 早期经典灾害社会学、中期社会脆弱性与近期社会建构主义
  • 第二节 灾害社会学实务取向: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的兴起
  • 第三节 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命题
  • 第二章 灾害集体行动:经典灾害社会学的新发展
  • 第一节 灾害社会学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 第二节 灾区内灾民的集体行动
  • 第三节 灾区外志愿者的集体行动
  • 第四节 灾害集体行动柔性治理的策略选择
  • 第五节 小结:灾害集体行动柔性治理及理论再思考
  •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的非正式参与途径:西方灾后重建的重要转向
  • 第一节 引言:重建困境与研究进路
  • 第二节 走出重建困境:非营利组织的独特作用
  • 第三节 灾后重建中的非正式参与途径
  • 第四节 小结:非营利组织参与实践及理论反思
  • 第四章 公私协力:西方公私灾害救助困境破解
  • 第一节 缘起:灾害救助中“全能政府”的终结与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 第二节 灾害救助中“政府失灵”与“第三部门失灵”
  • 第三节 走出“失灵”的困境:“公私协力”
  • 第四节 非协调约束下公私救助行为:“公私协力”的现状
  • 第五节 灾害救助实践中“公私协力”机制的建构
  • 第六节 小结:“公私协力”及其理论再思考
  • 第五章 失序之中见有序:灾后重建中的非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功能
  • 第一节 缘起:灾后重建研究中的非正式制度
  • 第二节 非常态情境中非正式制度的社会功能
  • 第三节 灾后重建中的非正式制度类型:基于多案例分析
  • 第四节 小结:非正式制度实践反思
  • 第六章 无察觉危机、社会情绪共振及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1]
  • 第一节 引言:灾害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
  • 第二节 风险社会中的无察觉危机
  • 第三节 社会情绪共振与无察觉危机
  • 第四节 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
  • 第七章 从自然脆弱性到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 第一节 引言:灾害社会学研究新趋向
  • 第二节 理论内涵及分析逻辑
  • 第三节 基本理论假设
  • 第四节 主要讨论面向
  • 第五节 社会脆弱性因子
  • 第六节 多元评估模型
  • 第七节 理论贡献及局限反思
  • 第八章 社会建构主义:西方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
  • 第一节 “回笼效应”破解与建构主义兴起
  •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基本内涵
  • 第三节 应用表现及实例诠释
  • 第四节 治理启示及政策意涵
  • 第五节 小结:局限及反思
  • 第九章 从结构式减灾到非结构式减灾:国际减灾重大转向及实践反思
  • 第一节 缘起:西方减灾的最新趋势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类型比较
  • 第三节 结构式减灾悖论及困境
  • 第四节 非结构式减灾基本工具
  • 第五节 国际非结构式减灾对中国的启示
  • 第六节 小结:西方非结构式减灾实践及理论反思
  • 第十章 复合型减灾:结构式与非结构式困境的破解
  • 第一节 缘起:减灾困境出现与复合型减灾兴起
  • 第二节 “结构式失灵”与“非结构式失灵”
  • 第三节 走出失灵困境:“复合型减灾”
  • 第四节 复合型减灾体系的建构及反思
  • 第十一章 永续社区减灾:国际减灾最新趋向及实践反思
  • 第一节 缘起:环境剧变与国际减灾重大转向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内涵
  • 第三节 减灾模型与减灾计划
  • 第四节 永续社区减灾中社会脆弱性降低及生态保育理念提倡
  • 第五节 治理启示及实践反思
  • 第十二章 离灾:国际灾害治理政策创新及中国启示
  • 第一节 大转变:“离灾优于防灾、防灾优于救灾”
  •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相关比较
  • 第三节 离灾思想及基本内涵
  • 第四节 从防灾到离灾:灾害治理的政策创新
  • 第五节 小结:离灾治理的中国启示
  • 第十三章 离灾、生态保育与永续社区“三位一体”新灾害治理模式
  • 第一节 缘起:“风险社会”中现代国家治理能力遭到质疑
  • 第二节 “与自然共生”中的离灾理念
  • 第三节 生态灾害频发及生态保育理念兴起
  • 第四节 离灾、生态保育与永续社区“三位一体”治理模式
  • 第五节 小结:治理启示及实践反思
  • 第十四章 永续发展:新型雾霾生态灾害治理框架
  • 第一节 缘起:“十面霾伏”中的特大城市
  • 第二节 永续发展:雾霾生态灾害治理框架
  • 第三节 永续发展框架下国际雾霾治理经验及中国启示
  • 第四节 小结:永续治理及实践反思
  • 第十五章 从社会脆弱性到社会生态韧性:西方灾害社会学研究的范式革命
  • 第一节 缘起:“打不死的蟑螂”与韧性研究
  • 第二节 范式变革:社会韧性理论与灾害社会学研究转型
  • 第三节 韧性概念发展阶段及基本内涵
  • 第四节 社会生态韧性理论反思
  • 后记
  • 概念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至少说清楚了一点:灾害日益呈复合型发展,单一学科或单一视角很难对其进行有效治理。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复合型减灾 —— 因此中国需要大力推进非结构式减灾方法。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