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88千字
字数
2019-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一次创作总结和生活体悟的记录。
内容简介
想田和弘以创作“观察电影”著称,深度介入了日本社会的诸多公共议题,在国际纪录片界屡获好评。本书从其代表作《和平》《选举》《精神》的创作过程出发,呈现了前期构思、实际拍摄、后期制作及放映参展的流程全貌,通过讲述涌现其间的种种困难挑战、应对经验、巧合机缘和感悟思辨,详细地解析了拍摄“观察电影”的具体方法和创作理念。书中探讨的内容包括:纪录片的伦理与禁忌、纪录片的美学与技术发展、电视纪录片的思维陷阱、客观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独立电影导演的制作费和著作权等重要话题。
想田和弘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坦率诚挚,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又充满人文关怀。他认为纪录片是“捕捉偶然事件的连续性,令作品升华的艺术”,这一观念投射到生活中则为“人生也是由偶然和碰运气组成的”。导演进入电影行业、与妻子相识、获得创作契机和灵感等经历都有着偶然的色彩,可以说对“偶然”的捕捉和珍视正是作者的处世哲学。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中国读者
- 序言
- 第一章 拍摄者与被摄者
- 电影节的短片邀请
- 在和平国家长大的我有资格吗?
- 主题主义的陷阱
- “牛窗外婆病危”的通知
- 牛窗外婆的电影
- 纪录片这种暴力装置
- 禁忌与纪录片
- 将拍摄正当化的条件
- 项目的去向
- 岳父、“吃茶去号”与猫
- 小偷猫
- 关于猫社会的短片
- 牛窗外婆的死
- 第二章 扔掉“脚本”和“易懂性”——什么是观察电影(基础篇)
- 源于直接电影
- 同期录音技术的诞生
- 现代纪录片热潮
- 数字革命和纪录片
- 压倒性的低成本
- 数字视频革命使“观察电影”成为可能
- “Observational(观察性的)”
- 10个具体的方法论
- 反电视的方法论
- 脚本至上主义
- 在9·11的采访现场
- “我想要这样的场景,可是……”
- 主题在事后发现
- 易懂性至上主义
- 观众问卷调查
- “没有旁白和音乐!”
- 怀斯曼的电影教给我的
- 信任观众
- 作为实验的《选举》
- 影像是多义的
- 没有导游的旅行
- 镜头的长短和多义性
- 第三章 纪录片的趣味所在——什么是观察电影(发展篇)
- 不描绘“客观的真实”
- 主观的产物
- 非人为的人为和偶然性的艺术
- 从默斯·坎宁汉那里学到的
- 偶然与风险
- 人生也是由偶然和碰运气组成的
- 抢占先机
- 观察电影与报道的区别
- 想让大家体验一下
- 纪录片与虚构作品
- 从《女巫布莱尔》中学到的
- 虚实之间
- 恶人?正义的伙伴?
- 双刃剑
- 超越善恶二元论
- 从灰色的浓淡里看到的东西
- 观察让自己改变
- 第四章 一期一会的纪录片
- 从猫到岳父
- 福利有偿运送
- 与植月的对话
- “歧视用语”和歧视意识
- 影像与语言
- 猫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和平
- 强者谦让弱者
- 可能会变长
- 著作权是独立电影导演的生命线
- 和桥本先生的相遇
- 被桥本先生吸引
- “和平与共存”与桥本先生
- 扔掉主题
- “观察”是克服杂念的关键
- 将意识集中于“现在”
- 在诊疗室
- 桥本的一瞥
- 通常被排除的“看向镜头”(摄影机视线)
- 留下一瞥
- 采访与对话
- 拍摄者的“声音”
- 因拍摄者的存在而满溢的东西
- 活生生的人
- 汲取“柔软的部分”
- 桥本的战争体验
- 车载收音机里的演讲
- 召唤机缘(serendipity)的装置
- 捕捉独一无二的时间
- 第五章 电影带我去的地方
- 什么是电影剪辑?
- 剪辑的步骤
- “剪”与“接”
- 为什么要剪辑?
- 抽取精华
- 答案在素材里
- 通过剪辑来发现
- 预想什么样的观众
- 《和平》的命名者
- 被选为开幕作品
- 坡州的集中暴雨
- 初次上映
- 走向世界的电影节
- “电影畅销”这件事
- 东日本大地震的冲击
- 制作电影的意义
- 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