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3千字
字数
2021-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旗帜鲜明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为意识形态工作和意识形态斗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内容简介
本著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一段时期以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盛行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进行了分析和批判,用大量事实厘清了它们的表现、实质与危害,有助于我们澄清理论上的是非,廓清认识上的迷雾,对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著作的创新之处,是把社会思潮纳入学术研究范畴,突出学理性、理论性、政治性,既注重梳理思潮演变发展的主要脉络、代表性观点,又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对于政治原则问题、方向道路问题不搞折中妥协,划清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对于思想认识问题晓之以理,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影响力;对于学术观点问题鼓励探讨,在切磋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目的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 (一)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乎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 (二)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观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 (三)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错误观点和思潮
- (四)要将批判错误观点和思潮融入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政治引领力
- (五)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普世价值”评析
- (一)“普世价值”的由来及内涵
- 1. “普世价值”的由来及在中国的泛起
- 2. 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及不同的观点
- 3. 关于“普世价值”的内涵
- (二)理论上并不存在所谓“普世价值”
- 1. 哲学范畴的“价值”含义
- 2. 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
- 3. “普世价值”是个伪命题
- (三)认识“普世价值”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 1. 否定“普世价值”并不否定价值共识
- 2. 不要把客观认识误以为“普世价值”
- 3. 抽象的人性不能成为“普世价值”存在的根据
- 4. 不要把客观事物的共性当作观念上的“普世性”
- 5. 严格区分探讨中的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
- (四)所有的价值观或共识都不是“普世”的
- 1. 西方价值观不是“普世价值”
- 2.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不是“普世价值”
-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不是“普世价值”
- 4. 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不是“普世价值”
- (五)西方鼓吹“普世价值”的政治意图及应吸取的教训
- 1. 推行新一轮“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
- 2. 推销“普世价值”成为美国的国家战略
- 3. 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与危害
- 4. 牢牢吸取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
- 二、“宪政民主”评析
- (一)西方宪政的由来、内涵与实质
- 1. 西方宪政的由来与内涵
- 2. 西方宪政的实质
- 3. 宪政的纲领性文献
- 4. 正确认识宪政的三权分立等内涵
- (二)“宪政民主”思潮在我国的兴起及主张
-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的“宪政民主”思潮
- 2. 倡导中国搞“宪政”或“宪政民主”者的主要观点
- (三)有关宪政的主要观点评析
- 1. 有宪法是否就有宪政?
- 2. 宪政是法治国家题中应有之义吗?
- 3. 有“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是否就该有“社会主义的宪政”?
- 4. 能否笼统地说宪政就是“限制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
- 5. “人民民主宪政”能否取代“人民民主专政”?
- 6. 党的领导与法治存在谁大谁小的关系吗?
- 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否破坏了“司法独立”?
- 8. 马克思主义赞成西方宪政思想吗?
- (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1. 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法治道路
- 2. 牢牢把握、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 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不拒绝国外有益经验
- 三、新自由主义评析
- (一)我国改革受到新自由主义的严重干扰
- (二)“经济人”假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反科学的
- (三)驳私有化的种种言论
- 1. 私有制是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产物,私有制不是永恒的
- 2. 驳私有制才有效率论
- (四)围绕国有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斗争
- 1. 根本的分歧是要不要国有经济
- 2. 驳各种妖魔化国有经济、推行私有化的言论
- 3. 应该充分认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性
- (五)在市场经济问题上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界限
- 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 2. 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讨论应该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 四、历史虚无主义评析
-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与特征
- 1. 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 2. 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
- 3. 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
- (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苏联的表现及危害
- 1. 苏联领导者率先开口
- 2. 苏联史学界与文学界走向全面虚无
- 3. 苏联新闻媒体与出版界充当台前先手
- 4. 西方反动势力的推波助澜
- (三)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泛起及危害
- 1. 以“告别革命”论为集中体现
- 2. 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出现
- 3. 否定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
- 4. 以互联网为其主要平台
- 5. 竭力推销所谓的“普世价值”
- (四)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思与教训
- 1. 坚持唯物史观科学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
- 2. 处理好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与多样并存的关系
- 3. 时刻警惕西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
- 五、民粹主义在美国的由来及实质
- (一)美国民粹主义的历史由来
- 1. 19世纪后半期的民粹主义运动
- 2. 进步时代的民粹主义
-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两党的民粹主义
- (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民粹主义
- 1. 奥巴马的民粹主义
- 2. 茶党运动
- 3. 桑德斯现象与特朗普现象
- (三)美国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
- 1. 美国民粹主义的思想传统
- 2. 美国民粹主义兴起的现实原因
- (四)特朗普胜选并非民粹主义的胜利
- (五)三种不同语境中的民粹主义及其实质
- 1.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民粹主义
- 2. 西方语境中的民粹主义
- 3. 中国语境下的民粹主义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国外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