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从社会认识论视角理解中国道路,从中国道路中总结概括出社会认识的新鲜机理的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依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社会认识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汇聚了与会专家学者对“社会认识与中国道路”的精辟见解和优秀研究成果。

本书一部分是对社会认识论的回顾、总结、反思与前瞻,涉及到社会认识的本体基础、价值取向、实践特性、认识机理等。另一部分是对中国道路的回顾、总结、反思与前瞻,涉及到中国道路的历史生成、演进逻辑、思想理论、核心价值等。还有一部分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与反思,涉及国家治理观念变革、时代特征、价值取向、时代方略,也有作者感兴趣的其他论题等。

本书附有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信息、工作设想和理事会名单,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总序
  • 第一部分 开幕式致辞
  •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教授致辞
  •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庞元正致辞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教授致辞
  • 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喻立平致辞
  •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致辞
  •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欧阳康教授致辞
  • 第二部分 与会学者发言
  • 社会认识论要引入和重视对创新实践的研究
  •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 社会认识的实践基础与中国道路的价值逻辑
  • 社会认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 认识中国式民主的三个维度
  • 社会认识与中国道路的逻辑和辩证法研究
  • 社会认识的本体基础
  • 现象学视域中社会认识问题
  • 社会认识论视域下的乡村治理
  • 科技认识与新中国科技发展道路
  • 一 科技认识问题
  • 二 新中国独立自主与开放相统一的科技发展道路
  • 中国道路是一种鲜活实践
  • 第三部分 会议论文
  • 新时代社会认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一 本真精神:马克思墓志铭揭示真谛
  • 二 演进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命运同频共振
  • 三 视域扩展:当代社会认识的机遇与挑战
  • 四 强化优势: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 社会认识论视域中社会自我批判的真
  • 一 哲学视域中“真”的双重意蕴
  • 二 “批判的武器”环节中认识论意蕴的真
  • 三 “武器的批判”环节中本体论意蕴的真
  • 四 “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的关系与真
  • 五 由“真”引出的美及之于社会自我批判
  • 在比较中彰显中国道路的优越性
  • 一 道路的超越性: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
  • 二 道路的创造性: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
  • 三 道路的变革性:现实对“中国梦”的构筑
  • 马克思的理论创新道路及其当代效应
  • 一 马克思的理论创新道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
  • 二 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理论创新道路的当代继承
  • 三 “英国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创新道路的本土化继承
  • 四 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家对马克思创新道路的借鉴
  • 五 结束语: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道路
  • 现代社会中的拜物教现象与社会认识的难题
  • 一 现代社会中的拜物教现象
  • 二 拜物教现象所导致的社会认识难题
  • 三 超级真实与当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
  • 四 本真的幻象与社会认识的新尝试
  • 五 社会认识目标的重新定位
  • 只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终极价值
  • 一 为何只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终极价值?
  • 二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终极价值是什么?
  • 三 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终极价值?
  •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角度透视共享发展理念
  • 一 共享发展是个人组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
  • 二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延续
  • 三 共享发展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 如何正确理解“文化自信”?
  • 一 “文化”“自信”释义
  • 二 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 三 文化自信的实践指向
  • 论中国特色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规范功能
  • 一 中国特色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 二 中国特色现代文化的核心意蕴及其信仰规范功能
  • 三 中国特色现代文化的基本意蕴及其实践规范功能
  • 四 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现代文化建设
  • 论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方法论意蕴
  • 一 社会发展道路探寻与“民族独特个性”
  • 二 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与“世界历史视野”
  • 三 社会发展道路修善与“自我批判意识”
  • 社会意志的冲突统一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 一 意志论的实践转向与社会意志问题研究的深化
  • 二 意志冲突与现代治理困境
  • 三 意志统一与推进治理现代化
  • 重审人工智能与人类解放的辩证法
  • 一 “波兰尼悖论”:人工智能的知识基础
  • 二 具体劳动还是抽象劳动:个体自由的双重面向
  • 三 数字红利抑或信息鸿沟:智能社会的平等困境
  • 四 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人工智能下的世界共生
  • 习近平谈育人的“三个维度”及当代价值
  • 一 育人的政治维度
  • 二 育人的文化维度
  • 三 育人的教育维度
  • 四 育人的当代价值
  •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财富观嬗变的经济哲学分析
  • 一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财富观嬗变之关联性分析的理论前提与基本思路
  • 二 社会阶层变迁与财富观嬗变的内在关联机制
  • 三 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国人财富观的嬗变、扭曲及其矫正路径
  • 四 近年来国人财富观扭曲的隐性化及其社会风险
  • 马克思早期生活中的宗教信仰观及其局限
  • 一 马克思早期生活中宗教信仰观的形成
  • 二 马克思早期生活中宗教信仰观的基本内容
  • 三 马克思早期生活中宗教信仰观的主要局限
  • 结语
  • 中国道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道路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
  • 三 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探索和拓展中国道路
  • 中国哲学史中的社会真理思想及其合理性和局限
  • 一 以诠释“道”为基础的先秦诸子社会真理思想
  • 二 以诠释“理”为基础的宋明理学之儒学社会真理思想
  • 三 结论
  • 对新时代高校“奋斗幸福观”教育的思考
  • 一 “奋斗幸福观”的理论内涵和显著特点
  • 二 高校进行“奋斗幸福观”教育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 三 新时代高校“奋斗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 四 新时代高校“奋斗幸福观”教育的重大意义
  • 论“诚信”价值观的传承发展与新时代要求
  • 一 “诚信”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诚信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三 培育诚信价值观的新时代要求
  • 证词公正
  • 引言
  • 一 “证词公正”提出的根据和意义。在具体的“听者—说者”关系中考察什么是证词公正
  • 二 我们首先来考虑一种两元的证词关系:“说者—听者”
  • 三 三元模型
  • 四 层次模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建构方略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生成逻辑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建构方略
  • 差异空间的政治想象
  • 一 走出同一性的梦魇:空间叙事与空间生产
  • 二 空间差异性的构想:异托邦与差异空间
  • 三 迈向差异政治之途:自我技术与总体性革命
  • 从文明自觉论中国道路的意蕴
  • 一 文明之自觉:何为文明?何种文明?
  • 二 文明之连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内在关联
  • 三 资本文明的限度与新文明形态的开启
  • 重访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 一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概观
  • 二 社会革命: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线
  • 三 中国社会:东方社会的复杂性典型
  • 结语
  • 附录
  • 附录Ⅰ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社会认识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 附录Ⅱ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首届理事成员名单
  • 附录Ⅲ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社会认识与中国道路”学术研讨会媒体报道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