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9千字
字数
2021-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抗战时期金陵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了大量未刊档案史料,从时局与教育发展、大学与国家关系等角度,深入考察战时金陵大学的调适与发展、抗战西迁与南京留守、科教发展与社会服务等活动,对金陵大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探究其战时办学特点、发展趋势及“本土化”转变历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图表目录
- 导论
- 第一章 早期金陵大学的调适与发展
- 第一节 金陵大学的“本土化”发端
- 一、初创与并校
- 二、向北京政府注册立案
- 第二节 民族主义冲击下的金陵大学“本土化”
- 一、非基督教运动及其影响
- 二、“南京事件”的冲击与金陵大学“本土化”转型
- 第三节 局部抗战与金陵大学的“本土化”
- 一、九一八事变后金陵大学师生声援抗日
- 二、金陵大学早期教育发展及社会贡献
- 第二章 全面抗战与金陵大学西迁
- 第一节 抗战全面爆发与金陵大学西迁决策
- 一、进退两难:留守还是西迁
- 二、仓促决定,举校西迁
- 三、创始人会、校董会及外籍教员的态度
- 第二节 西迁过程及安置情况
- 一、西迁经过
- 二、西迁安置
- 第三节 救助保护难民与延续金陵学脉
- 一、留宁教师群体
- 二、难民救助与保护
- 三、金陵学脉在沦陷区的延续
- 第三章 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的组织管理
- 第一节 行政机构的战时调整
- 一、战前行政管理架构及其影响
- 二、战时行政机构的精简与调整
- 第二节 治校方略的战时变化
- 一、“三一制”教育方针
- 二、经世致用的办学转向
- 第三节 办学环境的战时迁变
- 一、建设华西坝新校园
- 二、独具风格的华西坝
- 第四章 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的科教发展与社会服务
- 第一节 以文育人:战时文学院的科教服务
- 一、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科教发展
- 二、关注社会民生,开展社会调查
- 三、加强推广合作,提高民众智识
- 第二节 以理促建:战时理学院的科教服务
- 一、培养理工人才,加强科学研究
- 二、强调科研应用,促进生产建设
- 三、推广电化教育,普及科学常识
- 第三节 以农增产:战时农学院的科教服务
- 一、训练专门人才,促进农业发展
- 二、改良作物品种,提升农业产量
- 三、推广科研成果,指导农业耕作
- 第五章 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的宗教教育与活动
- 第一节 早期金陵大学宗教教育与活动
- 一、初期宗教发展的“辉煌时期”
- 二、20世纪20年代宗教发展的“受挫时期”
- 三、宗教与党派势力之争
- 第二节 战时金陵大学宗教教育与活动
- 一、宗教课程及活动开展
- 二、师生宗教信仰情况
- 三、基督教团契组织
- 四、金陵大学青年会
- 第六章 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的学生生活
- 第一节 严谨求真的学习生活
- 一、大师荟萃的华西坝
- 二、学分制管理
- 三、无处不在的临时考试
- 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 第二节 时刻心系国家民族命运
- 一、炮火声、号角声、早操声
- 二、关心时政的校园氛围
- 三、校园内的党团组织
- 第三节 苦中作乐的日常生活
- 一、餐馆、茶馆、麻草鞋
- 二、社团及文艺体育活动
- 三、务实求真、实干苦干的淳朴校风
- 第七章 抗战时期金陵大学与国家社会关系
- 第一节 金陵大学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 一、为政府提供政策参考
- 二、协助政府支援抗战
- 三、以教育合作促进抗战、建设
- 第二节 政府及社会各界对金大的支持
- 一、政府肯定与表彰
- 二、经费支持与导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 索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