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和作者一起寻找被遮蔽的、个案的事实中的是非与曲直。

内容简介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以“药家鑫案”“许霆案”“黄碟案”等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案例为研究“标本”,以法学家的理性、敏锐和洞察力,从那些被人们、甚至法律人有意遗忘、主动省略或懒得验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情节和事实入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结论,具有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中国法理研究应当坚持的进路是:摆事实、讲道理(法理)、断是非。三者的顺序也不能乱。只有针对普通人确实能经验感知的事实,才能展开可分享的说理,虽然由于对相关因素的评价不同,甚至因为自我利益的驱动,各自得出的判断并不一致。这正是本书的追求。

这是一种更生动也更开放的案例分析。虽然这些案件都已尘埃落定,但它们留给人们的思考空间仍然很大,作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有关的讨论本身,仍有意思,仍值得我们深思。

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细致分析诸多个案的事实,特别是那些容易为常人忽略的“社会事实”,努力展示和揭示其法律意义和制度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论 摆事实、讲道理、断是非
  • 第一章 个人自由和法律责任——从肖志军签拒手术事件切入
  • 医院做了什么以及能做什么?
  • 超越法律
  • 如果强行治疗
  • 个人自由与责任
  • 小结:探讨肖某刑事责任的意义
  • 第二章 “黄碟”遭遇陕北
  • 争点的界定
  • 自由主义(或个体主义)的法理分析
  • 社群主义的法理分析
  • 最低限的女性主义法理分析
  • 教条主义
  • 疏于事实
  • 陌生于执(司)法
  • 几点说明
  • 附录 关于警方干预的方式和程序问题的几点说明
  • 第三章 罪责自负和殃及效果——从药家鑫案切入
  •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
  • “……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 “你害了自己,也害了全家”
  • “说话态度要和好,尊重群众不要耍骄傲”
  • 结语
  • 附录 药家鑫案审理与辩护的几个问题
  • 第四章 当睫毛掉入眼中——从“南京虐童案”看法律干预家事纠纷
  • 案情和问题
  • 打是疼,骂是爱
  • “智慧出,有大伪”——意识形态的“裸奔”
  • 纠结的社会现实
  • 曾经的审慎与明智
  • 结语
  • 第五章 隐私侵权的法理思考——从李辉质疑文怀沙的事件切入
  • 名誉侵权还是隐私侵权
  • 复杂的利益格局
  • 真相并非至要
  • 核心是信息对于他人的利害
  • 不同的信用品——兼论艳照门事件
  • 反思“公众人物”的进路
  • 隐私权的法理重构
  • “为尊/长者讳”与“揭人不揭短”?
  • 小结
  • 第六章 不只是戏仿——从搞笑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
  • 问题的界定
  • “搞笑”“搞笑版”和戏仿
  • 《馒头》刺痛或触动了什么
  • 利益平衡与“合理使用”
  • 戏仿的“合理使用”
  • 戏仿侵犯“名誉”或“声誉”
  • 戏仿之社会功能的再考察
  • 第七章 昔日“琼花”,今日“秋菊”——舞剧《红色娘子军》产权争议的法理分析
  • 引论
  • 上篇:无法解释的解释,无法证成的证成
  • 中篇:舞剧《红》的改编
  • 下篇:舞剧的产权制度:实践与道理
  • 结语
  • 附录1 《红色娘子军》大事记
  • 附录2 《红色娘子军》文学剧本与分镜头剧本的片段比较(常青就义)
  • 第八章 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从许霆案切入
  • 问题的界定
  • 一审判决的对与错
  • 法教义学
  • 法律推理和论证
  • 司法民主化?什么意思
  • 制度模式,许霆案的启发
  • 结语
  • 附录 许霆案隐含的其他法律争点
  • 第九章 司法解释的制度约束——从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奸淫幼女”的司法批复切入
  • 问题的界定
  • 为什么特别保护幼女(或少女)?
  • 其他可能受影响的利益
  • 隐含的宪制越位
  • 选择性执法以及社会公正
  • 结语与建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