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对鲁迅著作探讨的文章合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来源于作者1999年在韩国高丽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所写的文章。

那时候,作者常常一个人关在后山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上课之余,就翻看随身携带和在高丽大学能够借到的有限的几本鲁迅著作,有了感触,便急切地写成文章。

目录

  • 版权信息
  • 增订本自序
  • 初版自序
  • 一 “为天地立心”——鲁迅著作所见“心”字通诠
  • 1. “心学”与“文学”的开始
  • 2. 中西语言接触之际的双重误读
  • 3. “心”与文学翻译的理想
  • 4. “国民性批判”、“鉴别灵魂”与“深知民众的心”
  • 5. 万恶之始:历代文攻武卫的“治心”
  • 6. 自白其心的创作
  • 7. “吾愿先闻其白心”:以心应世的法则
  • 8. “心里的尺”:探寻出路的指针
  • 9. “吐露本心”:“转变”关口的支撑点
  • 10. 余论
  • 二 神思之心与学之心——文学与学术的分途
  • 1. “心”之源与晚清士人之风气
  • 2. 鲁迅与章太炎
  • 3. “冰”之喻:突破门墙
  • 4. 文学·学术
  • 5. 文学家的根本立场
  • 三 “心生而言立”——语言之路:同一与差异
  • 1. “鲁迅风”·“胡适之体”
  • 2. 通儒语言·专家语言
  • 3. “内涵”·“外发”
  • 4. 炼字不苟,其美在骨
  • 5. 善用不同的语言资源
  • 6. 不同的主体定位
  • 7. 动态的汉语本体
  • 8. 现代汉语两种原型的不同命运
  • 四 “言立而文明”——从小说到杂文
  • 1. 小引
  • 2.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 3. 《野草》、《朝花夕拾》及其他
  • 4. 杂文:概念·问题结构·智慧形态
  • 五 自由“的”思想与自由“地”思想——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
  • 1. 自由主义者与鲁迅
  • 2. 共同的文化营养
  • 3. 察其言而顾其行
  • 4. 自由主义的讽刺者的自由
  • 5. “的”与“地”:根本分歧
  • 6. 通过“文学”来表达“自由”
  • 7. 自由与平等
  • 8. 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 六 反抗“被描写”——现代中国的自我表达
  • 1. 看电影时忽然想到
  • 2. “被描写”与被别人描写
  • 3. 不能描写自己
  • 4. 自己人的“功劳”
  • 5. 现代东方的世纪性焦虑
  • 6. “肺腑而能语,医师面如土”
  • 7. 并非“从……到……”
  • 8. 语言的创造
  • 附录一
  • 一 竹内好的鲁迅论
  • 1. 在“不安”中接近竹内《鲁迅》
  • 2.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鲁迅相的生成及其为东亚知识分子确立的对话场所
  • 3. 文学家鲁迅的生成方式
  • 4. 鲁迅之死,乃文学之死
  • 5. 文学与政治:“从文学的政治化倾向中保卫文学的纯粹性”
  • 6. 作家大于作品:本质主义者、主体论者或浪漫主义者的作品论
  • 7. 批评竹内的时候真的到了吗?
  • 8. 指向宗教
  • 9. 回到“不安”
  • 二 鲁迅作品的身体言说
  • 1. 小引:鲁迅与中国文学身体诉说的传统
  • 2. 舍弃与肯定的纠葛
  • 3. 言语道断,身体出场
  • 4. “分明地玩味”
  • 5. 《野草》:身体书写的自忏之书
  • 6. 东西方身体意识的沟通
  • 7. 历史、现实、身体与疾病
  • 8. “煮自己的肉”与“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
  • 9. 结论:从舍弃身体到身体的承受
  • 三 读《野草》
  • 1. 英译本序回避了另一半《野草》
  • 2. 《题辞》所示:忏悔“过去的生命”
  • 3. “抉心自食”者的“心学”的失败
  • 4. “大阙口”内外的“游魂”
  • 5. 身体:精神之“影”无法“告别”
  • 6. “天地”之间的“求乞者”
  • 四 “科学”·“本根”·“神思”
  • 1. “科学”一词的意义纠葛
  • 2. 从《教篇》整体论述结构看鲁迅当时的科学观
  • 3. 何谓“本根”、“本柢”?
  • 4. 何谓“神思”?
  • 附录二
  • 一 鲁迅·黑格尔·胡风
  • 二 在祥林嫂的目光逼视下
  • 三 阿乎呜呼兮呜呼呜呼
  • 附录三
  • 一 读《破恶声论》
  • 1. 《破恶声论》在鲁迅早期文言论文中的地位
  • 2. 驳“志士英雄”为“无信仰之士人”亦即“伪士”
  • 3. 想象中国:充斥“伪士”的“寂漠境”、“扰攘世”
  • 二 《铸剑》五题
  • 1. 历史退化论·“油滑”
  • 2. “中国的脊梁”
  • 3. “逃名”
  • 4. “伤害”·“复仇”·“死”
  • 5. “两个仇人”
  • 三 关于《伤逝》
  • 四 旧诗略说
  • 1. 《别诸弟三首》
  • 2. 《哀范君三章》
  • 3.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 4. 《亥年残秋偶作》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