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0千字
字数
2024-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重点探讨分析媒体融合时代著作权法中的传播行为。
内容简介
互联网普及后,控制作品的网络传播成为著作权人实现经济利益最主要的手段。清楚界定著作权法中的传播行为既是判明著作权法中传播与帮助传播的基础,也是解决与传播有关侵权纠纷的关键,同时也决定着著作权的权利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的命运和发展。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中传播的表象异常纷繁复杂,本书试图通过剖析和归纳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底层原理,提炼出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特征,并界定出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定义,进而运用这些原理、特征和定义对传播行为做以分析和探讨。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引言
- 第一章 媒体融合与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定位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行为
- 一、判定侵权的根本依据
- 二、利益平衡机制实现的基础
- 第二节 媒体融合背景下著作权法的焦点问题
- 一、从“复制中心”到“传播中心”的转变
- 二、融媒体产业业务创新发展的指引
- 第二章 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表现及制度缺陷
- 第一节 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范围
- 一、传播行为范围概说
- 二、传播行为不包括复制和演绎
- 三、传播行为不包括发行和出租
- 第二节 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历史发展
- 一、传播的初阶:现场表演和展览
- 二、传播的进阶:机械表演和放映
- 三、传播的高阶:广播和信息网络传播
- 四、有关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发展的启示
- 第三节 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概念的阙如
- 一、对国际公约中传播行为相关规定的检视
- 二、对主要国家和地区法律中传播行为有关规定的检视
- 三、对我国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有关规定的检视
- 第三章 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概念与认定
- 第一节“传播”的语义解释
- 一、“communication”的词义分析
- 二、“communication”与“transmission”辨析
- 第二节 传播行为的对象及物理学原理
- 一、传播行为的对象
- 二、传播的物理学原理
- 三、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物理学原理解读
- 第三节 对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表征性抽象
- 一、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共同特征
- 二、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划类
- 第四节 对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原理性抽象
- 一、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概念的初步提炼
- 二、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概念的再完善
- 第五节 传播行为认定的客观标准
- 一、行为认定的标准
- 二、著作权法中传播行为的构成标准
- 第四章 融媒体中的直接传播及法律适用
- 第一节 融媒体中直接传播行为的表现
- 一、互联网的构成与传播特性
-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中的不同传播类型
- 第二节 融媒体中直接传播行为的著作权法适用
- 一、互联网平台上的自行式传播与广播权
- 二、互联网平台上的应答式传播与信息网络传播权
- 第五章 融媒体中的主要间接传播及法律适用
- 第一节 媒体融合发展的要冲:搜索和聚合服务
- 一、融合的起点:搜索引擎
- 二、提供搜索服务的合法依据
- 三、提供快照、缩略图的侵权难题
- 第二节 设置“深层链接”行为的法律定性
- 一、提供“深层链接”行为法律定性之辨
- 二、设置“深层链接”行为不构成著作权法中的传播
- 三、设置“深层链接”与规避技术措施
- 第六章 融媒体中侵权传播的著作权法规制
- 第一节 传播侵权的构成要件及传播侵权的责任
- 一、直接的侵权传播行为
- 二、间接的侵权传播行为
- 第二节“南辕北辙”:默示许可理论解决网络许可的难题
- 一、运用默示许可理论的缘起和依据
- 二、对默示许可理论的典型误读
- 三、我国现有著作权立法中并无默示许可的立法例
- 四、默示许可理论与著作权法原理并不融洽
- 第三节 融媒体中信息聚合服务的法律规制
- 一、对单纯的设置“深层链接”的规制
- 二、对“搜索+提供”的规制
- 参考文献
- 一、著作类
- 二、编著类
- 三、杂志类
- 四、学位论文类
- 五、报纸类
- 六、辞书类
- 七、中文案例类
- 八、中文网站类
- 九、外文案例类
- 十、外文论著类
- 十一、外文论文类
- 十二、外文网站类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