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7.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5千字
字数
2024-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县乡政治运行的深入观察与思考。
内容简介
县域治理体制的活力来自哪里?体制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本书以作者最近几年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呈现了县域政治运行的丰富图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独到且深刻的解答。
全书围绕县域治理韧性这一核心主题,从体制与机制关系角度切入,对县域治理体制、政府动员、干部流动、财政制度、政策转化与执行等进行了透彻解读。书中既有耐人寻味的田野故事,呈现县域治理经验,又有深入浅出的学理分析和理论提炼。书中对县域治理中的一些重要工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阐释,如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政治评价、条块关系、
任务包干、领导观摩、干部联村制度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对于推动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提高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既可作为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参考用书,又适合党政部门领导和普通干部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县”是什么?
- 前言
- 第一篇 干部激励与流动
- 一 目标管理抑或政治评价:县域官员靠什么晋升
- 二 培养与激励:乡镇“管区”干部的流动轨迹
- 三 机制创新与县乡干部激励体系重构
- 四 激活干部潜能:“片线结合”的奥秘
- 五 重塑激励: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的多元方式
- 六 任务包干:乡镇“管区”有何用
- 七 县域政府如何激励干部推动重点工作
- 第二篇 权力配置与运行
- 八 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县域治理体系变迁
- 九 领导观摩:注意力竞争与基层创新
- 十 县域治理中的监督悖论
- 十一 县域条块关系的辩证法
- 十二 县域末端治理: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 十三 乡村振兴:县域政府的自主性何以可能
- 第三篇 事权分配与落地
- 十四 “化缘”:基层干部如何应对生存压力
- 十五 经营项目:县域政府的发展行为
- 十六 县域政策共同体:县乡政府如何转换政策
- 十七 县域议事协调机构与政策执行
- 十八 干部联村制度是个好东西
- 十九 从强干预到弱干预:乡镇如何规避发展风险
- 结语:在田野中发现“中国之治”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