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文史作家关河五十州新作!小说般的阅读体验,正史般的严谨考证。

内容简介

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身处风雨飘摇之乱世,纵横政治舞台几十载。

从一介书生,到一方将领,再到外交大臣,内忧外患中抱定富国强兵的梦,李鸿章的一生其实也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尝试。

本书从李鸿章早年的落拓写起,写到他创办洋务运动,声望鼎沸,再写到甲午之战中他强国梦的破裂,人生也因此由盛而衰,最后只能无奈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离去。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翰林变绿林
  • 你可把我给害苦了
  • 日照龙鳞万点金
  • 办团
  • 实战
  • 马已备
  • 捡了一条性命
  • 套路
  • 表白
  • 考察
  • 敲打
  • 早起事件
  • 心病
  • 判断
  • 芥蒂
  • 好马也吃回头草
  • 第二章 二杆子精神
  • 派兵遣将
  • 淮军
  • 风口浪尖
  • 建幕
  • 难题
  • 真神技也
  • 痞子腔
  • 洋枪
  • 武翰林
  • 骁将
  • 营制改革
  • 强留
  • 白齐文事件
  • 一石三鸟
  • 西化
  • 第三章 儒生事业
  • 靠本事说话
  • 洋人
  • 苏州城
  • 变故
  • 杀降
  • 一锤定音
  • 屠城
  • 怎么办
  • 调解
  • 神奇速度
  • 砖石之战
  • 最紧要最关键的一件事
  • 不能帮
  • 第四章 攻捻
  • 急流勇退
  • 抽帮换底
  • 心腹之患
  • 北上
  • 兵归帅有
  • 无术制之
  • 新战略
  • 真将才
  • 护短
  • 尹隆河之战
  • 还是得靠长河
  • 良策
  • 倒守运河
  • 胜利的曙光
  • 勤王
  • 胜利在望
  • 第五章 洋务运动
  • 天津教案
  • 刺马案
  • 内行看门道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大变局
  • 自强
  • 求富
  • 商战
  • 忠信笃敬
  • 李鸿章外交
  • 以敌制敌
  • 日本
  • 缔约
  • 以东制西
  • 第六章 黑头宰相
  • 辩难
  • 大清第一人物
  • 一针见血
  • 八户事件
  • 换约
  • 循理外交
  • 明是和局,阴为战备
  • 狮子搏象
  • 你对不起我中国
  • 动摇
  • 我是想打的
  • 海防大筹议
  • 停止西进
  • 政见之争
  • 南款北让
  • 买船
  • 第七章 无奈的选择
  • 将计就计
  • 极力维护
  • 马嘉理案
  • 底线
  • 威八条
  • 烟台谈判
  • 东洋怪物
  • 阻贡事件
  • 怎么争
  • 真实的想法
  • 无钱逼倒英雄汉
  • 调停
  • 以利相诱
  • 强词夺理
  • 宽解崇厚
  • 愚蠢
  • 先拖着再说
  • 恍然大悟
  • 购船
  • 预案
  • 第八章 新牌局
  • 对策
  • 江华岛事件
  • 如出一辙
  • 不祥的信号
  • 牵制政策
  • 朝鲜策略
  • 小算盘
  • 不沾不脱
  • 壬午兵变
  • 复出
  • 东征之策
  • 处方
  • 治以需治
  • 第九章 颠倒的法则
  • “宝海三条”
  • 撤使毁约
  • 针尖对麦芒
  • 舆论可畏
  • 高层大地震
  • 纠正
  • 密函
  • 口头表态
  • 北黎事件
  • 援闽
  • 打就打到底
  • 别无它法,唯有用兵
  • 不一样了
  • 虽败犹荣
  • 甲申政变
  • 第十章 王牌在手
  • 危急关头
  • 戏剧性的变化
  • 冯子材
  • 大捷
  • 乘胜即收
  • 电飞宰相和戎惯
  • 日本的李鸿章
  • 关键和实质
  • 海军衙门
  • 得心应手
  • 底气
  • 长崎事件
  • 新思维
  • 蚕吃桑叶
  • 灵机一动
  • 第十一章 龟兔赛跑
  • 劾翁案
  • 恩将仇报
  • 公仇
  • 作梗
  • 校阅
  • 访日
  • 竞赛
  • 表演
  • 误判
  • 调停
  • 中国外交的宿命
  • 刀光剑影
  • 开战
  • 第十二章 一个人的战争
  • 运兵
  • 一触即发
  • 开始攻击
  • 海战
  • 悬崖边
  • 追杀
  • 宁死不降
  • 北京的天气
  • 成欢驿
  • 甲午战争
  • 危机外交
  • 择帅
  • 叶志超
  • 拔丁
  • 守卫平壤
  • 晴天霹雳
  • 第十三章 黄海海战
  • 不期而遇
  • 夹缝雁形阵
  • 分队乱战
  • 逆转
  • 最后一搏
  • 转败为功
  • 崩溃
  • 最猛烈的攻击
  • 弹落如雨
  • 悲喜交集
  • 危疑
  • 戏剧性的变化
  • 最好的对策
  • 第十四章 十万火急
  • 存在威慑
  • 鸭绿江防线
  • 致命弱点
  • 督办军务处
  • 绝地
  • 转折点
  • 亮点
  • 恶战
  • 威海卫
  • 登陆
  • 匪夷所思
  • 进退维谷
  • 岌岌可危
  • 争执
  • 摩天岭
  • 骨牌
  • 最后一份电报
  • 唯一选择
  • 第十五章 罪与罚
  • 刘公岛
  • 夜袭
  • “生路”
  • 救命稻草
  • 天子使臣
  • 割地
  • 凄风苦雨
  • 春帆楼
  • 过苛,过苛
  • “人情”
  • 此血可以报国
  • 我宁死也不开刀
  • 人情
  • 停战
  • 理不够,力来凑
  • 杀气毕露
  • 最后一次谈判
  • 归来
  • 皇帝的条约
  • 三国干涉还辽
  • 这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
  • 第十六章 挺经
  • 身存而名已丧
  • 赋闲
  • 贤良寺
  • 秘传心法
  • 裱糊匠
  • 维新变法
  • 还辽
  • 联俄制日
  • 此行要策
  • 无妄之灾
  • 憧憬
  • 借地筑路
  • 内幕
  • 双管齐下
  • 见一见沙皇
  • 双刃剑
  • 签字
  • 受贿案
  • 李鸿章基金
  • 第十七章 环球之旅
  • 考察
  • 俾斯麦
  • 算计
  • 照磅加税
  • 新政
  • 底牌
  • 骊龙颔下珠
  • 小巫见大巫
  • 破局之法
  • 那件著名的黄马褂
  • 我想访问美国
  • 黄马褂
  • 手杖缘
  • 你在美国富有吗?
  • 这个钻石是哪里来的
  • 重头戏
  • 摩天大楼
  • 这不是自由
  • 告别
  • 第十八章 运气会更好吗
  • 召对
  • 总理衙门
  • 借外债
  • 射来了冷箭
  • 少有的失态
  • 翁同龢
  • 西花厅会谈
  • 欲速则不达
  • 戊戌变法
  • 保护
  • 风波
  • 沉默
  • 戊戌政变
  • 臣就是康党
  • 保护
  • 康梁
  • 第十九章 危机四伏
  • 苦差事
  • 心灰意冷
  • 废帝
  • 一箭双雕
  • 非常之变
  • 惓惓之意
  • 最危险的敌人
  • 招抚
  • 剿抚
  • “神功”
  • 廊坊落垡之战
  • 庚子战争
  •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 第二十章 不归之旅
  • 东南互保
  • 重回北洋
  • 水鸟外交
  • 舍我其谁
  • 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 两广独立
  • 下策
  • 京津危局
  • 成何世界
  • 全权大臣
  • 不为遥制
  • 我这条老命拼得过
  • 赴津
  • 洋人的世界
  • 惩办“祸首”
  • 《议和大纲》
  • 波折
  • “惩祸”
  • 近乎天文数字的赔款
  • 多病之人
  • 临事方知一死难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34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 "出场" 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 "人情所最难堪" 之事。李鸿章所居 "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 另外他又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铸就了他人生的悲哀。即使是这样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 这一切也深深的打动了我。梁启超说李鸿章 "惟庸人无咎无誉",是一句惊醒,每个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李鸿章的目标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同时也为近代中国做了不少贡献。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都在找救国出路,不能光以今天人的眼光来判别对错。当然也有不少人明面救国实则为私利,所以很难每个人都下一个完全客观的历史评价让我们不要盲目以成败论是非功过,也同时警示我们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勇气和判断。强烈推荐                      让阅读更有趣… 得到

      40
      3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歷史的痕跡

      1901 年 11 月 7 日晨,北京天气骤变,秋风萧瑟,满街落叶犹如撒落的冥币一样刺目。等周馥赶到时,李鸿章已穿上了殓衣,虽又醒来,但处于呼之能应、口不能言的状态。延至中午,李鸿章一直都睁着眼睛,迟迟不愿闭上。守在身旁的周馥哭劝道:“老夫子有什么心思放不下,不忍离去呢?您所经手还没能了结的事,我辈可以办妥了结,请放心去吧。” 这时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微微颤动,似乎还想说什么,但又说不出来,唯有两行清泪夺眶而出。周馥大恸,一面哭号,一边用手替老恩师抚上眼睑,至此,李鸿章的双眼方才合上,须臾气绝。当天,慈禧、光绪两宫正在回銮道经河南的途中,这时他们接到电报,李鸿章已于午刻逝世,慈禧大受震动,神色异于往常。随两宫同行的吴永,曾在贤良寺陪伴过李鸿章很长时间,则自述在得知噩耗,其感觉就如同被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坎里一样,特别难受,连眼前看到的花朵,颜色都立刻变得凄惨悲凉起来。据吴永观察,除两宫外,随扈人员乃至太监卫士,也无不面面相觑,惊愕不已,“如梁倾栋折,骤失倚恃”。历史从不允许假设,但是如果当初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以及他所追求的维新变法,不受到多方掣肘阻挠,还会有甲午惨败、庚子之祸吗?是不是每每只有到一地鸡毛,需要有人出来收拾残局、承担责任之际,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大臣元老对于国家安危的价值?曾为李鸿章幕僚的严复写下一副挽联,可谓道尽了其间无尽的遗恨:“使先时尽用其谋,知成功必不止此。倘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将何如!”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兴名臣,功过难述

        《大清重臣李鸿章》读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李鸿章虽然在历史上被视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罪魁祸首,但他的外交能力和对洋务的贡献也是不可否认的。慈禧对他的重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也反映了李鸿章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不可或缺性。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 “北洋水师”。李鸿章能成为大清重臣,离不开恩师曾国藩的教导和提携。曾国藩是其严父一般,在其生前,通过耳提面命,将平生的为官之道、政治主张和理想,都统统传给了李鸿章,而作为曾国藩的忠实门生,李鸿章对于恩师的政治思想体系不但完全继承下来,还在总体上加以了阐发。客观地说,在同时代的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他对于时局的转变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当时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很多。他生不逢时,在大清国最黑暗的年代,在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一次次挺身而出。他倡导洋务运动,开办工作,修建铁路,创建海军。只可惜改良经济而未改良政治,最终导致失败。由于他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而身负骂名,掩盖了他的功绩。借用一学友的话说,“宦海沉浮,李鸿章的命运与这个飘摇的帝国绑在一起,时也,命也,喜也,悲也。” 只待后人评说。最后,强烈推荐大家阅读此书,值得二刷。

          转发
          10
        • 查看全部96条书评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