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47千字
字数
2023-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治乱兴衰,智慧宝典。
内容简介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
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出版缘起
- 出版说明
- 资治通鉴卷第一 周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 周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三 周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四 周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五 周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六 秦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七 秦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八 秦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九 汉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十 汉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十一 汉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十二 汉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十三 汉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十四 汉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十五 汉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十六 汉纪八
-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 汉纪九
- 资治通鉴卷第十八 汉纪十
- 资治通鉴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八 汉纪四十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 汉纪四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 汉纪五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 汉纪五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 魏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晋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三 晋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四 晋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 晋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六 晋纪八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七 晋纪九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八 晋纪十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九 晋纪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晋纪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一 晋纪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二 晋纪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三 晋纪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四 晋纪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五 晋纪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六 晋纪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七 晋纪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八 晋纪二十
-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九 晋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晋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 晋纪二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 晋纪二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 晋纪二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 晋纪二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 晋纪二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 晋纪二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 晋纪二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晋纪三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晋纪三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 晋纪三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 晋纪三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二 晋纪三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三 晋纪三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四 晋纪三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六 晋纪三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 晋纪四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纪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纪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纪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纪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 宋纪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纪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纪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纪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纪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 齐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七 齐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八 齐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九 齐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 齐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一 齐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二 齐纪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三 齐纪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四 齐纪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五 梁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六 梁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八 梁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 梁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纪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纪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纪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纪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七 梁纪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八 梁纪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九 梁纪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 梁纪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一 梁纪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二 梁纪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三 梁纪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五 梁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六 梁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七 陈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八 陈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九 陈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 陈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一 陈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二 陈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三 陈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四 陈纪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五 陈纪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七 隋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八 隋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九 隋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 隋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 隋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 隋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 隋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 隋纪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八 唐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 唐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 唐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 唐纪八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 唐纪九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纪十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 唐纪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 唐纪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纪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纪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唐纪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唐纪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唐纪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唐纪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 唐纪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 唐纪二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 唐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 唐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唐纪二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 唐纪二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 唐纪二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 唐纪二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 唐纪二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二 唐纪二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三 唐纪二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纪三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 唐纪三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 唐纪三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 唐纪三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八 唐纪三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 唐纪三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 唐纪三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 唐纪三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 唐纪三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 唐纪三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 唐纪四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 唐纪四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 唐纪四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七 唐纪四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八 唐纪四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九 唐纪四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 唐纪四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一 唐纪四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纪四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三 唐纪四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四 唐纪五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五 唐纪五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六 唐纪五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纪五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八 唐纪五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九 唐纪五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一 唐纪五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纪五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 唐纪五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四 唐纪六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五 唐纪六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六 唐纪六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七 唐纪六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八 唐纪六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 唐纪六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 唐纪六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一 唐纪六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二 唐纪六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 唐纪六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四 唐纪七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五 唐纪七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六 唐纪七十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七 唐纪七十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八 唐纪七十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九 唐纪七十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 唐纪七十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一 唐纪七十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三 唐纪七十九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纪八十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五 唐纪八十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六 后梁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七 后梁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八 后梁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九 后梁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 后梁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一 后梁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二 后唐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三 后唐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四 后唐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五 后唐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六 后唐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七 后唐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八 后唐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九 后唐纪八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 后晋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一 后晋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二 后晋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三 后晋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四 后晋纪五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五 后晋纪六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六 后汉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七 后汉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八 后汉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九 后汉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 后周纪一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 后周纪二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二 后周纪三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三 后周纪四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四 后周纪五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