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用户推荐指数
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1千字
字数
202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72位诗人,101个唐诗故事,照亮唐人近300年精神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仿照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以故事结撰101首唐诗,生动鲜活地展示了唐诗名篇的写作因缘与唐代诗人的生命气象。
书中收录了72位诗人的佳作,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代顺序和诗歌发展逻辑归为四辑,通过讲述诗人生平际遇、交游唱和,及诗作背景与情境,让唐诗故事回到历史现场,展现了唐代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诗人幽微的内心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辑委员会
- 为什么要读唐诗
- 第一季 春之烂漫 初唐篇
- 第1夜 野望 王绩
- 第2夜 在狱咏蝉 骆宾王
- 第3夜 滕王阁诗 王勃
- 第4夜 从军行 杨炯
- 第5夜 长安古意 卢照邻
- 第6夜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 第7夜 渡汉江 宋之问
- 第8夜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 第9夜 彩书怨 上官婉儿
- 第10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第二季 夏之灼热 盛唐篇
- 第11夜 回乡偶书 贺知章
- 第12夜 感遇 张九龄
- 第13夜 凉州词 王之涣
- 第14夜 凉州词 王翰
- 第15夜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 第16夜 宿建德江 孟浩然
- 第17夜 相思 王维
- 第18夜 少年行四首 王维
- 第19夜 山居秋暝 王维
- 第20夜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 第21夜 衔命还国作 朝衡
- 第22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 第23夜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 第24夜 蜀道难 李白
- 第25夜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 第26夜 赠汪伦 李白
- 第27夜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第28夜 黄鹤楼 崔颢
- 第29夜 燕歌行 高适
- 第30夜 望岳 杜甫
- 第31夜 赠李白 杜甫
- 第32夜 月夜 杜甫
- 第33夜 春夜喜雨 杜甫
- 第34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 第35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 第36夜 登高 杜甫
- 第37夜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 第38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 第39夜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贾至
- 第40夜 贼退示官吏 元结
- 第三季 秋之苦吟 中唐篇
- 第41夜 寒食 韩翃
- 第42夜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 第43夜 相思怨 李冶
- 第44夜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 第45夜 六羡歌 陆羽
- 第46夜 滁州西涧 韦应物
- 第47夜 人问寒山道 寒山
- 第48夜 枫桥夜泊 张继
- 第49夜 听筝 李端
- 第50夜 题红叶 无名氏
- 第51夜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卢纶
- 第52夜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 第53夜 宫词 王建
- 第54夜 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涉
- 第55夜 送红线 冷朝阳
- 第56夜 游子吟 孟郊
- 第57夜 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 欧阳詹
- 第58夜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 第59夜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 第60夜 春望词四首 薛涛
- 第61夜 节妇吟 张籍
- 第62夜 偶书 刘叉
- 第63夜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 第64夜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 第65夜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 第66夜 长相思 白居易
- 第67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 第68夜 燕子楼三首 白居易
- 第69夜 莺莺歌 李绅
- 第70夜 题都城南庄 崔护
- 第71夜 渔翁 柳宗元
- 第72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 第73夜 武功县中作 姚合
- 第74夜 题李凝幽居 贾岛
- 第75夜 春晓 元稹
- 第76夜 离思 元稹
- 第77夜 赠刘采春 元稹
- 第78夜 纵游淮南 张祜
- 第79夜 小儿垂钓 胡令能
- 第四季 冬之冷魂 晚唐篇
- 第80夜 雁门太守行 李贺
- 第81夜 马诗 李贺
- 第82夜 寄房千里博士 许浑
- 第83夜 赠去婢 崔郊
- 第84夜 赠终南兰若僧 杜牧
- 第85夜 张好好诗 杜牧
- 第86夜 遣怀 杜牧
- 第87夜 叹花 杜牧
- 第88夜 长安秋望 赵嘏
- 第89夜 无题 李商隐
- 第90夜 柳枝五首 李商隐
- 第91夜 夜雨寄北 李商隐
- 第92夜 锦瑟 李商隐
- 第93夜 商山早行 温庭筠
- 第94夜 樊夫人答裴航 裴铏
- 第95夜 献钱尚父 贯休
- 第96夜 归五湖 罗隐
- 第97夜 白菊三首 司空图
- 第98夜 寒食夜 韩偓
- 第99夜 赠邻女 鱼玄机
- 第100夜 秦妇吟 韦庄
- 第101夜 题双女坟 崔致远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