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立体、深入地解析一代名臣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四部,围绕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人生际遇与处世方法展开。

第一册主要讲述曾国藩的为官之路和立身准则,由此探讨曾国藩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员的内心世界和事业成败;

第二册主要讲述曾国藩的家风和治家之道,通过分析他与父母、兄弟、子女的相处方式,展现晚清时期典型官绅家庭中的伦理关系;

第三册主要讲述曾国藩与同僚、下属之间相互合作又有所冲突的关系,深入分析晚清官场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种种离合暗流,更加立体地再现了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环境与社会环境;

第四册主要讲述曾国藩在金钱诱惑面前采取的既原则分明又现实圆通的态度,呈现了晚清官场种种微妙而复杂的“规矩”。

目录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 版权信息
  • 序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 自序 从细节中发现的曾国藩
  • 第一编 正面 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 第一章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 第二章 用笨人,做笨事:湘军的制胜之道
  • 第三章 “病人”曾国藩
  • 第四章 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 第五章 曾国藩的私人生活
  • 第二编 左侧面 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 第六章 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 第七章 “不要钱”的“大帅”
  • 第八章 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 第三编 右侧面 迷信和天命
  • 第九章 曾国藩的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
  • 第十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
  • 跋 成圣又如何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
  • 版权信息
  • 自序 在父子兄弟之间:曾国藩的家庭之道
  • 第一部分 曾国藩和他的兄弟
  • 第一章 “辜负教训,四十九年”:一生顶撞曾国藩的曾国荃
  • 第二章 “每揽镜自照,面目增秽”:不让人放心的曾国华
  • 第三章 “想发财则是平生愿力”:湘乡第一绅士曾国潢
  • 第四章 “英名百战总成空”:命运不顺的曾国葆
  • 第二部分 曾国藩的父祖与儿子
  • 第五章 “吾家祖父以‘懦弱无刚’为耻”:曾家奠基人曾玉屏
  • 第六章 “究是老辈典型也”:韧性过人的父亲曾麟书
  • 第七章 替父雪耻的“克家之子”:曾国藩最喜欢的儿子曾纪泽
  • 第八章 “即栗亦不甚得其欢心”:曾国藩为什么不喜欢曾纪鸿
  • 第三部分 曾氏家族的女人
  • 第九章 劳瘁终生却总是被忽视的母亲江氏
  • 第十章 “人事纷纭万变,造物者都不訾省”:曾国藩女儿们的悲惨命运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事事相顾,彼此一家”:“湘军之父”曾国藩和“湘军之母”胡林翼
  • 第一节 从疏远到欣赏
  • 第二节 初次合作,相知日深
  • 第三节 道术与权术
  • 第四节 苦心维系的“湘军之母”
  • 第五节 尽节效命
  • 第二章 “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
  • 第一节 “笨鸟”与天才
  • 第二节 第一次断交
  • 第三节 “涤帅于我,情意孚洽之至”
  • 第四节 “绝无良心科第二名”
  • 第五节 最后的交集
  • 第三章 “此老翁可谓善教者”:曾国藩为什么选择李鸿章做接班人
  • 第一节 “谒吾师于江上,一叩提训耳”
  • 第二节 精心训导,尽力雕琢
  • 第三节 从初露锋芒到独当一面
  • 第四节 传递衣钵
  • 第五节 天津教案与外交权的交接
  • 第四章 “绝无良心科第一名”:曾国藩与沈葆桢的是是非非
  • 第一节 广信之守
  • 第二节 争饷与争人:督抚权力矛盾
  • 第三节 彻底决裂
  • 第四节 沈、左交谊
  • 第五章 “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恩与怨
  • 第一节 “三不忘”之交
  • 第二节 带勇实非所长
  • 第三节 用心良苦的三次严参
  • 第四节 冰释前嫌,重续旧好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4
  • 版权信息
  • 自序一 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 自序二
  • 第一编 京官时期
  • 第一章 长途拜客“打秋风”:曾国藩筹集“进京资本”
  • 第二章 京官曾国藩的衣食住行
  • 第三章 典试四川所获的“巨额灰色收入”和京官后期生活
  • 第四章 清代京官群体的生活状况
  • 第五章 湘乡曾氏的乡绅生活
  • 第二编 湘军时期
  • 第六章 “不要钱”的“大帅”
  • 第七章 曾国荃的贪婪和收获
  • 第三编 总督时期
  • 第八章 清代督抚的收支结构
  • 第九章 整顿官风与裁撤陋规
  • 第十章 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 第十一章 晚清督抚群体的经济生活概况
  • 第十二章 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湘乡曾氏的最终规模
  • 结论
  • 附录一 戴逸推荐(原版序一)
  • 附录二 葛剑雄推荐(原版序二)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曾国藩最全面的一套好书

    关于曾国藩的书之前也读过一些,但那些对曾国藩的了解还是不够全面,不够深入。比如在其他的书上也读到过关于曾国藩跟沈堡桢的矛盾问题,但从来像张宏杰老师这本书里写的这么详细,写的这么清楚,把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讲的清清楚楚。这个问题的细节具体引用原文如下:      曾国藩去世后,门生故吏几乎无一不为文作诗哀挽,连绝交数年的左宗棠都送去了一副著名挽联。然而,我们在众多祭文挽联中并没有发现沈葆桢的只言片语。​      郭嵩焘在同治三年四月初七日的日记中说:     李筱荃见示沈幼丹奏留解皖厘金一折,有若私愤者。幼丹好名太过,与相国抵牾有名,留厘金以饷江西之将士又有名。幼丹惟知务此,是以背公负义而亦有所不辞。故人不可有所蔽,蔽于一指而不见天日,幼丹始终蔽于好名之一念耳。也就是说,李瀚章给他看了沈葆桢截留江西厘金的奏折,语气激烈,如同怀有私愤一样。沈葆桢这个人,太喜欢树立自己的名声。敢跟曾国藩叫板,有利于他树立独立不畏的名声。留下财政资金保证本省将士军饷充足,又可以在本省赢得爱护乡梓的好名声。沈葆桢这个人一辈子只专心此意,所以背叛曾国藩,不顾国家大局也在所不辞。所以,一个人不能被一个固执的念头蒙蔽了心智,一旦蒙蔽,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沈葆桢始终是受这好名一念的蒙蔽。郭嵩焘的弟弟郭崑焘的看法也相似。除了前面引用过的言论外,郭崑焘对此事还有一则评论:江西与安庆争厘,两奏皆涉意气,而朝廷颇左袒江西,此未深察事理也。江西钱、漕两项经常之款,岁入近三百万,如果经理得法,何至更需厘金。…… 幼帅(沈葆桢)但图博悠悠者之称誉…… 也就是说,曾国藩和沈葆桢的奏折都有意气的成分。但是朝廷袒护沈葆桢,显然是不讲道理。江西仅钱粮、漕银这两项财政收入,一年近三百万两,如果经营得法,不必再需要厘金。沈葆桢此举,只是为了博得江西人的称赞。应该说,郭嵩焘兄弟的话说到了根子上。沈葆桢的官品官德没有任何问题,他极为清正廉洁,对俗情、对物质、对其他,都无所挂碍。但是对个人的名声,他一直极为在意。这一点,在他的仕途经历中多有表现。同治元年,沈葆桢就任江西巡抚后不久,南昌发生教案。民众传说传教士挖中国人的心脏、眼珠做药,因此捣毁了传教士建的育婴堂,也砸烂了教徒的店铺和房屋。沈葆桢虽然明知是中方理亏,挖眼剜心之事纯属子虚乌有,但是在处理过程中,他千方百计地袒护地方士绅,拒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为此甚至不惜对抗朝廷的旨意。他以坚决的口气说,宁可自己承担责任,也不能抓捕中国人:“办理不善之咎,我辈自任之,幸勿作缉捕论也。” 他甚至说地方士绅此举是 “二百年养士之报”,绝对不能让民众的爱国热情受挫。郭嵩焘对沈葆桢的行为表示批评,说 “君子不屑徇愚民之情以干誉”,还说 “主忧臣辱,非臣子气矜为名之时”。认为一个正直的人,不应该为了迎合地方百姓的情绪而做出违反自己本意的举措,不能为了维护个人名誉而影响国家利益。沈葆桢的好名,更集中体现在他晚年做的一件很特殊的事情上。沈葆桢做两江总督的时候,上海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 —— 吴淞铁路。这在当时是一起轰动性事件。听闻出现了一个 “头上冒烟、脚生圆轮的铁家伙”,成千上万的上海人前去看热闹。相对以前的交通工具,火车 “舒服不啻十倍,速则且不止十倍”,因此,“国人往来者颇多”。上海商民因为铁路带动了经济发展,导致沿线地价上升,也非常高兴。然而,中国官方惊惶愤怒,因为此举违反了洋商们与中国官方签订的购地协议。原来上海开埠后,一些西方人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但是中国官方的态度并不积极。洋商们认为 “想从中国政府得到正式的许可是徒劳的”,只有 “先正式买地,然后突然把铁路造起来,也许能受到当局的容忍”。因此,他们向中国官方申请购地时,说是要修筑一条 “寻常马路”,结果修成之后,却是一条全线长为十四点五公里的铁路。      通过上面的这一大段话,让我们真正了解到曾国藩和沈保桢之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因为这毕竟牵扯到影响我们如何去看清曾国藩。      在这本书里也是第一次看到曾国藩是那样的关照他的弟弟。反倒是因为这份私情让我们看清楚了这位残缺的圣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首先儒家讲究的就是推己及人,那么作为曾国藩他是家里的长子。他的父亲去世的又早那么照顾他的弟弟,这是他的责任和担当。那么他对弟弟的偏爱也是属于在情理范围之内,从他那种不厌其烦,不苟言笑的去教育弟弟们,弟弟们对他那种厌恶的感情。足以证明他的至诚。     还有就是曾国藩跟左宗棠跟李鸿章的关系的细节和来龙去脉这本书讲的很深刻。让我们的从这当中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同时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在教育子女当中,尤其是教育女儿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古板的曾国藩。但同时也从对三个女儿夫婿这个问题上,这也是曾国藩人生当中的一大败笔。第一,让我们看到了曾国藩书生气古板的一面。第二,也片面的的是说明了曾国藩《冰鉴》这本书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为曾国藩在诗人方面同样也出现了多次的披露,说明人无完人。不能相信有些书所描述的那样把《冰鉴》描述的神乎其神。      还有这本书里讲到的曾国藩对信仰的问题。坚持写日记,每天三省吾身,修养自身的问题。从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曾国藩,一个触手可及的曾国藩,一个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曾国藩。      所以对我来说,我觉得这套书实在是太好了,所以我就直接又买了一套纸质版,我要认真的去多学习几遍,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它会带给我很多的知识点,让我从这当中收获很多的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曾国藩一生思想轨迹多变而复杂,有人讥笑他无一专长,但他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所以,他不讲过高之理,只以 “实事求是” 为宗旨。这其实是一个解缚的过程。解除思想上的威权主义,兼容并包,这样的思维方式,用老曾的话说是 “内持定见而六辔在手”,用顾准的话说:“能够继承和吸收一切良好的东西,能够雄辩地批判一切不正确的东西。”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