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0千字
字数
2016-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聚焦49-66年政界学界对外国及中国文学经典批评观念,揭示文学规范历史脉络。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1949~1966年这一时段,考察政界与学界对于外国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经典的批评观念。由于政治的干预,文学批评的许多案例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文学批评主体勉为其难地适应当时的“经典”尺度,在作品阐释中体现了尴尬和犹疑。本书并非一本体例上大而全的教科书式的文学批评史,而是通过文学经典批评的追踪来叙述文学观念的流变,在古今中外的时空互动中揭示文学规范的历史脉络。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扉页
- 其他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批评与文学经典
- 第一节 “十七年”作为当代文学史概念的历史内涵
- 第二节 文学经典的界定
- 第三节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经典化
-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的转折
- 第一节 郭绍虞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修改
- 第二节 黄海章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 第三节 钱锺书《宋诗选注》的诗学思想
- 第三章 外国文学批评
-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政治意识形态标准
- 第二节 高层领导对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
- 第三节 关于“现代派”的批判
- 第四章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 第一节 “当代文学”传统与“五四”的关系
- 第二节 鲁迅研究
- 第三节 通俗文学的边缘化
-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 第一节 “厚今薄古”方针与文学史书写
- 第二节 古代文学遗产评价的基本问题
- 第三节 政治化文学批评的教训与反思
- 第四节 古代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