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2千字
字数
2014-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详细梳理和评价了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的研究现状,论证了“质料在实体生灭中不持存”。
内容简介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核心也是最艰深的部分,在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质料、形式、实体等核心哲学观念,并对其做出了深入的探讨,进而发展出亚氏的本体论等学说。由于其所特有的理论源发性,该部分始终是国际亚氏哲学研究界的重点和难点。
其中,“质料”概念与他关于变化的理论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质料是在变化的语境中得到定义的。围绕着“质料在实体生灭中是否持存”,国际学界形成了两派意见,双方均有一流哲学家参与讨论,都举出了自己的文本依据。
本书以B.Jones 和W.Charlton 已有的工作为基础,论证了“质料在实体生灭中不持存”。
作者一方面爬梳了许多古希腊文献,另一方面研读了大量现代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包括与本书意见向左的学术论著,全面而细致地从逻辑、文献依据等方面建立起自己的论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流变与持存“西方古典学研究”总序
- 序
- 凡例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背景与此书的计划
-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论质料与变化的联系
-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物理学》第一卷第七章的解释
- 第一节 对“持存”的意义的澄清
- 第二节 变化的三本原
- 第三节 《物理学》第一卷第七章的类比论证
- 第四节 变化的第一模型的两个问题
- 第三章 质料的持存与变化的连续性
- 第一节 “无中生有”与质料的持存
- 第二节 “变化是连续的”与质料的持存
- 第四章 “质料”概念的初步澄清
- 第一节 基体(□)与质料
- 第二节 “先在质料”与“共时质料”的区分
- 第三节 “从之而来者”与“质料”概念
- 第五章 质料与潜在存在者
- 第一节 质料的形而上学地位和存在的两种方式
- 第二节 的两种意义:力与潜在性
- 第三节 力、可能性与潜在性
- 第四节 潜在者在存在上的双重性
- 第五节 潜在者对目的的指向
- 第六节 质料在实体生灭过程中不持存的第一个论证
- 第六章 潜在性与现实性之关系
- 第一节 《形而上学》Θ6的类比与现实性和潜在性
- 第二节 第一潜在性和第二潜在性的区分
- 第三节 现实性对潜在性的三种优先性
- 第四节 “质料”概念的再次澄清
- 第五节 质料在实体生灭过程中不持存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论证
-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对变化的定义
- 第一节 《物理学》第三卷第一章、第二章的变化定义
- 第二节 不完备的变化与质料在实体生灭过程中不持存的第四个论证
- 第三节 对变化的第二模型和第一模型之关系的一些思考
- 第八章 形式与实体生灭过程中的持存者
- 第一节 实体生灭过程中必然有什么东西持存吗?
- 第二节 不被生成的形式与实体生成过程中的持存者
- 第三节 形式、第一本原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 第四节 全文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关系与功能性质料和构成性质料的区分
- 名词索引
- 亚里士多德原文引用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