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基于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以新金融逻辑阐述了金融科技之重、普惠金融之要、银行转型之道。

内容简介

一本关于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和路径的书。

未来银行是:智能和大数据银行,线上线下一体化银行,生态合作与生态竞争中的银行,嵌入生产、生活平台中的公共服务银行,以内部创业组织培育科技创新精神的银行,以智能运营体系化解总分行治理困境的银行。未来已经映射在行业竞争的图景里,但通往未来银行的现实之路在哪里?

《未来银行之路》分析了传统银行发展逻辑红利释放殆尽、互联网巨头跨界金融带来全新发展逻辑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未来图景以及未来银行形态。银行发展的科技化、科技公司化,是银行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在这样一个革命性的行业变局中,银行个体的命运注定会被改变。在未来的行业体系中,占据优势的是那些掌控了公共服务平台并构建起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服务体系的科技化金融机构。互联网在标准化服务方面的低成本特征以及赢者通吃原则,让这些金融机构大大压缩了其他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面对职能退化、在行业大生态体系中逐步被边缘化的潜在危险,传统银行不得不在未来银行的行业图景里,找寻自身的未来角色,走上通往未来的转型之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前言 未来银行之路
  • 第三次银行革命与传统银行的角色边缘化
  • 未来银行与未来之路
  • 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本书的写作初衷
  • 本书的内容、架构、写作方法以及有关说明
  • 第一部分 写在商业银行革命的前夜
  • 第一章 战略第一次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成败不在经营之功:关于“摧毁你,却和你无关”的启示
  • 新旧逻辑碰撞、融合的时代
  • 从集体进化到战略分化的行业图景
  • 关于中国银行业战略管理的反思
  • 第二部分 行业内新旧逻辑的碰撞
  • 第二章 传统逻辑红利的日渐式微
  • 既有赢利模式的逐步瓦解
  • 走向低效的体系
  • 传统框架内创新动力和创新绩效的衰减
  • 第三章 新金融逻辑:迫近的战略威胁
  • 平台化竞争的现实威胁
  • 新金融生态的战略布局
  • 科技赋能下的行业竞争图景
  • 第四章 中性的科技,不中性的未来
  • 传统思维的潜在危机
  • 存量驱动,全量驱动
  • 嫁接抑或革命
  • 第三部分 未来银行之路
  • 第五章 在行业革命中主动选择生态角色
  • 中国银行业的战略体系及其内在逻辑
  • 方法论限定下的战略视域危机
  • 在行业革命中主动选择生态角色
  • 第六章 转型现代金融科技公司
  • 转型金融科技公司,但不是金融科技银行
  • 银行需要通过风险偏好差异化调整为转型科技公司拓展战略空间
  • 创业创新组织构建是转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精髓和内核
  • 转型金融科技公司的核心任务是依托金融科技构建新的能力体系
  • 转型金融科技公司要求传统银行用互联网的逻辑重新审视市场行为与竞争逻辑
  • 第七章 决战综合金融服务的入口
  • 对接移动互联时代,要求“入口”战略替代“渠道”战略
  • 公共服务是新时期“入口”战略的关键方向
  • 重建公共服务功能是网点转型的主线
  • 第八章 找寻新蓝海战略的着力点
  • 普惠金融是中国银行业战略视野中的下一个蓝海
  • 基础价值的战略回归是个人普惠金融战略的最终落脚点
  • 业务模式创新与体系变革是驱动小微金融战略发展的两个车轮
  • 产融结合和生态构建是农村金融蓝海战略的必由之路
  • 第九章 打造不可复制的经营特色
  • 重塑金融市场银行的体系、边界
  • 赋予客户关系银行以时代的内涵
  • 附录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的标志性节点
  • 附录二 国内银行总分行体制下的典型组织架构
  • 后记 一段特殊经历的总结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智能和大数据银行

    每日一书:《未来银行之路》。未来银行:智能和大数据银行,线上线下一体化银行,生态合作与生态竞争中的银行,嵌入生产、生活平台中的公共服务银行,以内部创业组织培育科技创新精神的银行,以智能运营体系化解总分行治理困境的银行。著名金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Robert C.Merton)说过:“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东方还是西方,在所有的经济体中都是基本相同的。金融的功能是非常稳定的,而实现这些金融功能的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结构是相对不稳定的。” 在 “真实票据” 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资产结构理论、全能银行等经营理论的推动下,银行不断扩大着业务视野,现代公司制度、科学管理制度、总分行制度、事业部制度则不断将银行的组织管理与时代相对接。一是传统的银行客户 “二八” 定律被颠覆。在互联网的世界中,长尾市场开始具有经济可行性,银行的客户体系正从核心客户体系扩展到全量客户体系,客户体验、普惠精神成为银行经营的新理念、新内涵。二是生态竞争将代替全能银行竞争。生态,既是银行最大化整合内外部资源,融合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向客户提供一揽子、一站式解决方案和服务的形式,也是不同生态集团相互竞争的方式,生态内的分工协作,是最大化外部竞争能力的手段。近几年,有两个事件注定载入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一是 2015 年 5 月 1 日,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二是 2017 年 3 月 28 日,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浙江杭州举行。前者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上重大的制度变革,至此,银行破产在 1949 年以来将第一次走入国人的视野,它标志着中国银行业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后者呢,似乎只是两家微观主体市场化的选择,不过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不是两家企业的第一次牵手,彼时的双方地位,至少在传统银行巨头看来,并不是一个量级的,但在 10 年后,合作双方的主次易位不禁让人唏嘘 —— 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急速变革的时代。当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荒,从根本上说是传统业务体系所依托的经济运行逻辑的逐步瓦解,以及传统业务体系与新生经济逻辑的不匹配。中国的银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员工的专业背景相似、知识结构趋同、思维方式雷同。一个缺乏文化碰撞、思维风暴的体系严重抑制了银行员工的创造力。这样的情形尚可以应对原有业务体系发展的要求,但随着银行经营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对接、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这种体系的弊端会显露无遗。新金融一方面意图通过生态战略,整合垂直场景,进军国际市场和农村市场,布局金融基础设施,打造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另一方面意图通过金融科技化战略,把金融科技作为金融生态体系的基础能力和资源整合的抓手。整体看,尽管新金融在大多数领域还未与传统银行短兵相接,但新金融战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直指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格局。新旧逻辑的碰撞已经开始,新旧主体的短兵相接并不遥远。互联网金融通过第三方支付占领了中国小额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市场,并建立起庞大的账户(客户)体系,目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个人客户数都已经超越了国有四大银行任何一家的客户数。中国银行业市场是一个由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构成的体系,它是介于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之间的一种形态,并且在长期的竞争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稳态结构。中国银行业亟待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如何从战略上看待和回应当前的金融科技浪潮,传统的应用思维是否有效;二是如何建立金融科技深度应用的载体和驱动机制,当前逻辑框架的绩效如何;三是如何实施金融科技的应用,传统的方法是否可行。从历史的逻辑来看,中国银行业正处于一个行业裂变的大时代,分化重构是中国银行业的未来主题。中国银行业将从 “国有行 — 股份制银行 — 城商行、农商行” 的行业体系,转化为 “新综合化金融科技公司 — 单一开放平台公司 — 特定人群的银行、特定地域的银行、特定功能的银行” 的行业生态体系。中国银行业是一个由 4 000 多家法人机构、400 多万从业人员构成的庞大体系,但当代意义的中国银行业发展却只有不足 40 年的时间。在国家 “大一统” 的银行体制下,中国银行业不存在所谓的战略问题,当国有银行以专业银行的身份从央行中分离出来,并逐步完成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以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设立和崛起之后,战略才在中国各类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开始扮演应有的角色。2012 年以来情况发生了比较特殊的变化。首先,银行的重点业务领域变成了居民按揭贷款领域和基建。其次,除了政府,作为关键客户,居民的重要性开始凸显。最后,地域上的关键市场主要是北上广深以及重点二线中心城市,它们是过去几年一些银行利润主要的贡献地。从以上分析就解释了所谓 “双大” 战略、“三大一高” 战略、“中心城市行” 战略、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以及股份制银行和重点城商行跨地域经营的内在逻辑。从逻辑上,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战略需要实现的是:第一,在原有外延扩张的基础上,向新的蓝海市场(消费市场、小企业市场、农村市场)继续扩张,以重建赢利能力;第二,在原有体系中,通过特色化和精细化经营,提升经营质量和价值,以此来维持原有的赢利水平;第三,重建和提升公共服务职能,巩固传统银行的公共地位,重建综合金融服务的入口;第四,在新蓝海战略、特色化经营战略、公共服务战略指引下,重构营销组合策略体系 —— 从以投资为主的业务体系到投资、消费并行的业务体系,从以政府为主的客户体系到以普惠金融客户为主的客户体系,从集中化资源配置到差异化资源配置;第五,为适应上述要求,要进行全方位变革,推行科技公司化,重塑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引入全新的体制,积极应用金融科技,培育新的核心能力。规模经营是银行经营的重要特征,但规模的扩大往往导致大企业病。一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部门和条线分割越来越严重。二是流程不断被拉长,信息传递和决策越来越迟缓。三是大量人才被堆积、闲置,为工作而工作的问题日益突出,员工的精力和才智被导向极致化的形式主义,远离业务和实践的文牍主义盛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是中国银行业涉猎比较早的普惠金融业务,但是早期的尝试并不算成功。直到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崛起,新兴业务模式和新兴业态为小微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接这种趋势,传统银行要对相应的组织架构及其体制机制进行深度变革,以增量体系推动相关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推动客户经理体系转型是未来客户关系银行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应该包括:第一,打造客户经理发掘经营机会、深度经营的能力;第二,强化客户经理从市场前端提出产品原始创新需求的能力;第三,大幅度提升客户经理营销与服务的效率。以上所述,实际上是将当前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IT 人员、风险经理的多种知识集于客户经理一身,并通过体系重建,消弭总分行、部门银行、条线管理的营运弊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银行之路

      第一,未来银行是智能银行和大数据银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得到深度应用。第二,未来银行是生态中的银行,中国银行业将从 “国有行 — 股份制银行 — 城商行、农商行” 的行业体系,转化为 “新综合化金融科技公司 — 单一开放平台公司 — 特定人群的银行、特定地域的银行、特定功能的银行” 的行业生态体系。现有银行的职能将在分化重组中对接上述的未来角色。第三,未来银行将更加强化银行的公共服务属性,银行生态中的底层公司将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第四,未来银行将向非金融服务领域衍生,在公共服务基础上,银行金融服务将与非金融增值服务相融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第五,银行物理网点和互联网渠道的界限将消失,O2O 是银行的主流形态。第六,科技公司化将是未来银行最大的体制、文化特征,金融的风险经营属性不会消失,风险经营属性与创业创新组织的结合,是银行内部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第七,未来银行是以智能运营体系改变总分行治理困境的银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入浅出,内容全面,值得一读

        前同事推荐的一本书,不经意间看完了,整体上来说,还是很值得一读的,内容不仅对传统银行业务和发展逻辑有较为专业的介绍,也结合新兴的金融科技等方面对未来银行在各方面转型上也都有较为专业的分析和思考。个人觉得比较适合一些略有银行基础知识的从业者,通过这本书能了解较为丰富的银行知识。书中有一段提到,IT 部门逐渐前台化的趋势。我个人的观点一直都是,不能否认科技在银行转型金融科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科技人员,系统支撑等确实是越发重要。但我们也不能过于神化科技的地位和作用。银行毕竟是金融业,是以业务为导向的,不是有一堆科技人员和系统就能经营的。所有的科技力量和价值都需要有业务的引领和呈现。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