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5.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3千字
字数
2017-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旨在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立场,系统回顾东欧文学在中国的百年历史。
内容简介
《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旨在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立场,系统回顾东欧文学在中国的百年历史,从中国视域中的东欧文学内涵;东欧文学在一个多世纪历史中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及其影响;昆德拉、裴多菲、伏契克、布莱希特等作家个案分析;以及世界语在这一特定中外关系中的中介性文化功能分析等,展开中外文学关系中的“东欧文学”研究,以期在与中西文学关系的对照中,揭示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意义,从而完整探讨现代中外文学关系、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生和转型与外来资源之间的复杂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提要
- 绪论
- 第一章 中外文学关系视域中的文学东欧
- 第一节 从地理东欧到政治东欧
- 第二节 从文化东欧到文学东欧
- 第三节 东欧文学的共同特点
- 第二章 清末民初东欧文学汉译的滥觞
- 第一节 波兰“亡国史鉴”与汪笑侬的新京剧《瓜种兰因》
- 第二节 李石曾译《夜未央》和许啸天的“波兰情剧”
- 第三节 周氏兄弟与《摩罗诗力说》《域外小说集》
- 第四节 周氏兄弟与匈牙利文学的早期译介
-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
- 第一节 该时期弱势民族文学译介概述
- 第二节 周氏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倡导及其译介实践
- 第三节 茅盾与《小说月报》对译介东欧文学的贡献
- 第四节 朱湘与他的《路曼尼亚民歌一斑》
- 第五节 其他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 第四章 20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欧文学的译介
- 第一节 三四十年代中东欧文学译介概述
- 第二节 茅盾、巴金、王鲁彦、孙用等翻译家的译介贡献
- 第三节 《文学》《矛盾》等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 第四节 民族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和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
- 第五章 共和国时期弱势民族文学译介与民族文化建构
- 第一节 前30年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
- 第二节 后30年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
- 第三节 本土文化规范与外来文学的创生性
- 第六章 现现代中国视域中的裴多菲·山陀尔——以《格言诗》中译为阐释中心
- 第一节 裴多菲的中国形象与他的“格言诗”
- 第二节 “格言诗”的七个译本
- 第三节 “五言古体式”译本何以在竞争中胜出?
- 第四节 “以讹传讹”背后的文化缘由
- 第七章 显克维奇、伏契克与布莱希特在中国的不同命运
- 第一节 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译介
- 第二节 捷克作家伏契克在中国的译介
- 第三节 东德戏剧家布莱希特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 第八章 米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译介及其接受
- 第一节 米兰·昆德拉在中国译介的概况
- 第二节 不约而同的选择:李欧梵与韩少功的译介
- 第三节 是什么打动了中国:昆德拉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节 民族身份感的暗合:昆德拉的世界/民族文学意识
- 第五节 变奏与致意:在创造中延续和展开的经典——《雅克和他的主人》跨文化解读
- 第九章 世界语理想与弱势民族文学译介和影响
- 第一节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的Esperanto
- 第二节 国际世界语运动及其理想在中国的传播
- 第三节 以世界语为中介语的弱势民族文学译介
- 第四节 中西关系压力下的反抗努力及其内在紧张
- 第十章 新中国60年的东欧文学译介与研究
- 第一节 前30年东欧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 第二节 后30年东欧文学研究的热点
- 第三节 近三十年来东欧文学研究的深入
- 第四节 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探索和未来发展的挑战
- 第十一章 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纠缠——泰戈尔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 第一节 泰戈尔的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
- 第二节 两次访华及其反响
- 第三节 20年代中国的东西文化之争中的泰戈尔批判
- 第四节 泰戈尔对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
- 第十二章 以东欧为中心的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外文学关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 第一节 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 第二节 被压抑和遮蔽的中外文学关系线索
- 第三节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性特殊内涵的有效场所
- 第四节 弱势民族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建立
- 第五节 东欧文学的中国意义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