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续作,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产品经理这一职位。

内容简介

每一个岗位都是公司为了解决阶段性业务问题而设置的解决方案。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大环境的变化,各种岗位都可能会有消失的那一天。但“产品经理”岗位的本质——产品创新,却是公司永恒不变的追求。

本书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图书的第三本,要带领读者去思考产品经理如何自我反思、完成进化。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做产品,而不是做产品经理。我们应该要关注的是无数公司设置“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要解决的问题——产品创新。

所谓产品创新,其实就是通过改善现有产品或者创造新产品来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开辟新的市场。时代瞬息万变、产品层出不穷,“夺得用户”早已是一款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如何做产品创新?最初的想法从哪里来?如何低成本验证你的新想法?如何简便地验证某种功能的必要性?如何让渠道更好地发挥效果?

针对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各个关键问题,作者基于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创新实践案例,总结了一套应对多变时代的低成本创新方法——5MVVP,其中包含了案头研究、原型设计、产品开发、运营推广、复制组合五个阶段中的五轮冲刺,能帮助产品工作者有效地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打造“爆款”新品,构建产品矩阵。

目录

  • 版权信息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套装说明
  • 推荐语
  • 自序:从产品经理到产品创新
  • 第1章 概述
  • 1.1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会产品创新
  • 1.2 传统行业的产品创新:千岛湖啤酒的脑洞
  • 1.3 作为一个产品的本书
  • 1.4 产品从无到有的方法框架
  • 第2章 案头研究:MVV Paperwork
  • 2.1 理解用户Ⅰ发散思维:用户故事与用户生态
  • 2.2 需求采集:各种方法怎么灵活应用
  • 2.3 理解用户Ⅱ收敛思维:用户画像与用户旅程
  • 2.4 竞品生态:真正有效的竞品分析该怎么做
  • 2.5 打造属于你的点子过滤器
  • 第3章 原型设计:MVV Prototype
  • 3.1 Y模型:问题域到方案域的硬核解题思路
  • 3.2 用“原型”低成本验证:差个程序员,也可以做产品
  • 3.3 设计冲刺:谷歌创投如何帮助产品成功
  • 第4章 产品开发:MVV Product
  • 4.1 产品服务系统:我们说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 4.2 好产品的评价标准:静态与动态维度下的好产品特质
  • 4.3 产品起步:产品早期的迭代逻辑
  • 4.4 KANO模型: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 第5章 运营推广:MVV Promotion
  • 5.1 产品生命周期与运营重点:时刻和用户一起成长
  • 5.2 真正的成功指标:让运营更有方向
  • 5.3 提升效率:关于“做出来”和“推出去”
  • 5.4 商业化:赚钱的方式与模式
  • 第6章 复制组合:MVV Portfolio
  • 6.1 从产品到产品矩阵:可复用、能积累、善生死
  • 6.2 内部效率:关于沟通与协作
  • 6.3 组织文化:面向未来,如何持续创新
  • 6.4 长期主义:公司与行业的演化
  • 第7章 换个视角看产品创新
  • 7.1 投资人视角:产品的不同阶段,重点看什么
  • 7.2 创业者视角:找到合适且真正有用的产品经理
  • 7.3 关于产品创新工作坊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成为产品经理中的弗格森,而不是C罗

    ️ 如果你有机会在成为最伟大的球员和最伟大的教练之间 2 选 1,你会如何抉择?苏杰老师这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3》告诉我们的是 —— 只管去选做最伟大的教练。
     
    ️ 最伟大的球员很优秀,但他的天赋异禀普通人学不来,就比如 C 罗吧,即便我们从发型到助跑姿势全盘向他学习,我们也很难成为 C 罗第二。更为有意思的是,离开他,曼联照样能拿到冠军。


    ? 最伟大的教练就不同了,比如发掘了 C 罗的前曼联主帅弗格森,他凭的是丰富的执教经历给每个球员带来全局性思考,在他手下,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一支队伍像一个人,离开他的曼联,至今都还不能说是重新振作了起来。如此,成为最伟大的教练,也就成了更为优质的选择。
     
    ️ 最伟大的教练,并不需要自己有多么酷炫的球技,而是要通过对更多战略层面的思考来指明行动方向,朝向最终的目标前进。其实商业的世界也是如此。
    ? 比如说产品经理,什么是产品经理的商业目标呢?四个字:产品创新。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苏杰老师在这本书里替我们更正了不少认知误区,在我看来,最有价值的启发有三点:
     
    1⃣️ 产品经理的认知,不能是一层不变的
     
    有一种说法,评判一个产品的好坏,主要靠一静一动两个维度标准。静态维度下,产品要依次呈现出有用、好用、爱用的特质;动态维度下,产品要依次呈现出个体价值、个体黏性、群体黏性和生态黏性的特质。这话当然有道理,但是如果关注点只在产品本身,产品经理就很大概率会变成 “做产品的”,而不是 “经理”。
     
    ? 人都会死,岗位名头也一样,任何岗位名头,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大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消失的那一天。如果只是始终坚信 “产品经理改变世界”,八成是要跟 “产品经理” 这个名头一起进棺材的。如果有幸意识到 “产品经理” 岗位的本质是产品创新,完成自己从思维方式具体到做事方法的转变,则更可能逼近事物的本质。从 “术” 到 “法” 再到 “道”,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找到自己不变的目标,才有可能真正成长。
     
    2⃣️ 搞懂产品创新要做什么,很重要
     
    ? 知道了什么是产品经理的商业目标,再下一步当然就是行动。怎样行动?通常我们会从自己的弱项开始入手。
     
    比如,缺乏规划能力,缺乏业务思维,缺乏产品把控力,缺乏团队领导力等,通常是产品经理的老大难问题,也会被列为产品经理在解决商业目标问题时候的首要突破口,然而苏杰老师却告诉我们 —— 错了,产品创新,其实是在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内核,要不断迭代内核
    ►包装,要适应场景包装
    ►服务,要从实体到服务
    ►平台,要从自营到平台
     
    ️ 搞懂产品创新要做什么,很重要。苏杰老师把产品定义为 “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如果要用最简单的方式描述一个产品,他会抓住四点:目标用户是谁、需求场景是什么、产品概念是什么,以及竞争优势在哪里。“来往” 的失败和 “钉钉” 的成功即是最好的例证之一,这也是一个持续探索、持续创新的故事。
    3⃣️ 你要成为哪种产品经理不重要,意识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很重要
     
    在这本书中,关于产品创新,苏杰老师用 5 章的篇幅给出了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然而,相比于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的意识,这些方法论反倒是我们其次要追求的东西了。
     
    ? 10 年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这个说法被提出来的时候,争议颇多,然而随着一大票互联网界的大佬(比如雷军等人)都声称自己是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似乎又成了一个时髦的概念。
     
    为此,也有人开始纠结,自己应该是做防守型产品经理呢,还是应该做进攻型产品经理?在苏杰老师看来,两者虽然有 “渐进式创新” 和 “颠覆式创新” 的区别,但成为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做事的思路与方法解决很多实际的生活问题。
     
    ️ 创新,意味着我们要能发现问题并描述清楚,将其转化为具体的需求和任务,进而发动手头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将任务完成,并持续不断以主人翁的心态去跟踪、维护这个产物。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是产品经理。
     
    ️ 哈佛商学院教授,“颠覆性创新” 理论创始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写到:
    ? “虽然许多人可能通过统计数据来衡量生活,例如获得奖励的数量,或银行积攒的美元等等。但我开始明白,真正影响我生活的唯一指标是我能够帮到的人,一个接一个。当我见到上帝时,我们会谈到那些因为我变得更自信,因为我而痛苦变少的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这才是衡量我生活的重要指标。”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人,那个通过对更多战略层面的思考来指明行动方向,朝向最终商业目标的优秀职场教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终于读到了苏杰近两年的作品,你能感受到他的迭代速度是惊人的,且路径清晰,是互联网红利与赛道红利的双重拥有者。而这本书本身也进化到足够有说服力,能够凭借文字量的缩减获得更高维度的认知,很是敬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多内容前两本书中都有写,快速的翻过了。相较于前面的几本,思维导图使得结构更合理。对照思维导图反思现在的工作很合适,导图中没打通的再详细看正文,效率更高一些。产品矩阵这一章对我的帮助很大,按照可复用、能积累、善生死的原则,重新梳理了一下公司的产品,想象了一下公司的下一款产品,复盘了一下公司现有产品可以做什么优化。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蓝狮子

        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是目前国内最专业、出版规模最大的民营财经图书策划出版机构。蓝狮子专注于公司案例图书和企业家传记的出版业务,整理并传播中国本土公司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