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外感热病理论统一于六经辨证

内容简介

《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证治纲要》运用三阴三阳理论,对六经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运用《内经》等经典理论考证了卫气营血(三焦)理论和寒温纷争的历史,并分析了寒温之争的原因以及对外感热病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辨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各种辨证方法可统一于六经辨证;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六经寒温统一论的理论依据,确立了六经寒温统一“一纲一目、一辩一用”的辨证方法,论述了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外感热病的发病;提出了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理论。

目录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 目录
  • 上篇
  • 第一章 六经理论源流
  • 第一节 三阴三阳理论
  • 一、三阴三阳起源
  • 二、三阴三阳含义
  • 三、三阴三阳开阖枢
  • 四、三阴三阳论时间空间
  • 五、三阴三阳论自然六气
  • 六、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
  • 七、三阴三阳理论小结
  • 第二节 六经实质探讨
  • 一、清代前研究概况
  • 二、民国至今研究概况
  • 三、六经实质探讨小结
  • 第二章 卫气营血理论考论
  • 第一节 卫气营血源流
  • 一、卫气
  • 二、气
  • 三、营气
  • 四、血
  • 第二节 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析疑
  • 一、对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发生争议的流派
  • 二、争议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流派的析流
  • 第三节 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剖析
  • 一、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中温病的概念
  • 二、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中温病的病因
  • 三、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中温病的传入途径及部位
  • 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中温病初犯部位的病机证治
  • 五、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中温病的传变规律
  • 六、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剖析小结
  • 第三章 外感热病寒温统一考论
  • 第一节 外感寒温统一源流考论
  • 一、秦汉时期寒温合论,统称外感热病
  • 二、晋唐时期寒温争鸣初露端倪
  • 三、宋金元时期伤寒温病逐渐分化,寒温之争进一步加剧
  • 四、明代温病理论开始成熟,伤寒范围受到限制,寒温之争自此甚嚣
  • 五、清至民国,温病鼎盛,伤寒复苏,寒温融合兴起,寒温交争激烈
  •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温病学一统天下,寒温统一深度融合
  • 七、外感热病寒温统一考论小结
  • 第二节 外感热病寒温纷争原因分析
  • 一、伤寒温病概念之争
  • 二、伤寒温病病因之争
  • 三、伤寒温病发病过程之争
  • 四、伤寒温病的证治争议多,方药互补争议少
  • 五、外感热病寒温纷争原因小结
  • 下篇
  • 第四章 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论的构思
  • 第一节 构建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论的依据
  • 一、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 二、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理论产生的必要性
  • 三、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理论构建的可能性
  • 四、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辨证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外感热病的概念和范畴
  • 一、外感热病的概念
  • 二、外感热病病名范畴和病名命名
  • 第五章 外感热病的病因与发病
  • 第一节 外感热病的病因
  • 一、外感热病的外因
  • 二、外感热病的内因
  • 第二节 外感热病的发病
  • 一、发病因素
  • 二、感邪途径
  • 三、发病规律
  • 第六章 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辨证方法
  • 第一节 如何统一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 一、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内在联系,是统一三个辨证理论的客观基础
  • 二、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可统一于六经所属脏腑辨证
  • 第二节 一纲:以六经所属脏腑为纲,统一辨证方法
  • 一、六经合脏腑辨证的理论渊源
  • 二、六经所属脏腑辨证的临证模式
  • 第三节 一目:以四时为目,节气为别,参合运气,审证求因
  • 一、以四时为目
  • 二、以节气为别
  • 三、参合运气以变通
  • 四、审证求因,确定病因
  • 第四节 一辨:以卫营气血为辨,确定病理变化
  • 一、六经卫营气血的生理病理
  • 二、六经卫营气血辨证
  • 第五节 一用:以八纲为用,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 一、六经辨证,首辨阴阳
  • 二、六经辨证,必分表里
  • 三、六经辨证,应分虚实
  • 四、六经辨证,当知寒热
  • 五、六经辨证以八纲为用的证治
  • 第七章 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证治纲要
  • 第一节 外感伤寒类热病六经提纲
  • 一、太阳病提纲
  • 二、阳明病提纲
  • 三、少阳病提纲
  • 四、太阴病提纲
  • 五、少阴病提纲
  • 六、厥阴病提纲
  • 第二节 外感伤寒类热病六经证治纲要
  • 一、太阳病证
  • 二、阳明病证
  • 三、少阳病证
  • 四、太阴病证
  • 五、少阴病证
  • 六、厥阴病证
  • 第三节 外感温病类热病六经提纲
  • 一、太阳病提纲
  • 二、阳明病提纲
  • 三、少阳病提纲
  • 四、太阴病提纲
  • 五、少阴病提纲
  • 六、厥阴病提纲
  • 第四节 外感四时六气类热病六经证治纲要
  • 一、外感风温
  • 二、外感春温
  • 三、外感暑温
  • 四、外感暑湿
  • 五、外感湿温
  • 六、外感伏暑
  • 七、外感秋燥
  • 八、外感大头瘟
  • 九、外感烂喉痧
  • 第五节 外感疠气类热病六经证治纲要
  • 一、外感风疹
  • 二、外感麻疹
  • 三、外感温热疫
  • 四、外感暑热疫
  • 五、外感湿热疫
  • 六、疟疾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