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13位极具影响力的当代文学名家的采访对话录,走近名家文学世界,学习名家人生智慧。

内容简介

青年评论家、《文艺报》资深记者行超10年间对王蒙、莫言、王安忆、阿来、贾平凹、梁鸿、徐则臣、鲁敏等13位当代文学名家的采访对话集。

莫言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读者内心情感深处的奥秘?王安忆为何选择在作品中删繁就简,弃“文”归“朴”?故乡对于贾平凹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那些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在对话中投射了他们对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的爱,更能读出写作者的尊严与文学的尊严。

文学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文学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洞察人性的丑恶和虚伪,更教会我们如何怀着善意、体谅和爱去看待他人与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王蒙: 唯有生活不可摧毁
  • 莫言: “低后手”,放平心
  • 弃“文”归“朴”
  • 贾平凹: 你生在哪里,就决定了你
  • 阿来:“我愿意做一个有限度的乐观的人”
  • 曹文轩: 把文学当作艺术品经营
  • 周梅森: 我所做的仅仅是追上了时代
  • 周晓枫: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悲喜
  • 时间的凝视者
  • 徐则臣: 我更心仪“中年写作”
  • 鲁敏: 文学是书写时代巨躯上的苍耳
  • 葛亮: 我喜欢历史中的意外
  • 张悦然: 写作需要彻底的寂寞
  • 附录:爱与尊严的时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学家专场

    这本书,从多位文学名家的视角出发,为我们阐释了作家应该写些什么,作家应该如何写作,作家应该如何寻找灵感,作家的作品应该带给大家什么,以及作家应该如何自我成长。本书以对话提问回答的形式,将每位作家对于文学创作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人生的不同理解,表达出来,讲述出来,让我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将所思所想融入到作品中,是如何在生活中磨练提升自我,并且将其进一步在作品中得到升华的。每一篇对话,都不仅仅是谈文学,而且是谈创作,谈成长,谈理想,谈格局,谈文学对人的影响,谈人生智慧,谈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谈人生路上的离合悲欢。书中好几位作家都提到了这一点,强调作品早贴近大众,贴近乡土,贴近生活,强调不能只写自己生活圈子中讨论的事情。要多看看新鲜事物,多走到真正的乡土中,写出有共鸣的作品。好几位作家都很强调交替性,也就是强调可以先站在生活中,站在自己的家乡,站在自己身边的角度来写作,然后再打开视角,站在一个大角度来写作,然后再回归乡土自然,循环几次,会发现不一样的事物,看到写出平时没写过的作品。還有就是作品不要一直写欢乐,也要写写苦痛,写写伤心。还有一位作家强调可以在儿童作品中也写一写,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是酸甜苦辣的,培养抗压能力。要让人们明白,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磕磕绊绊。但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有热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要让生活充满阳光,要从生活中学到东西。强调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洞察力,强调要有善良的心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安忆是我最敬重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这种敬重既出于长久以来对其文字的青睐,更源自她一贯特立独行的写作姿态。王安忆是无法被简单归类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她创作了《雨,沙沙沙》《小鲍庄》《本次列车终点》、“三恋” 等具有 “伤痕” 或 “寻根” 色彩的作品;此后,《长恨歌》《天香》等描写日常生活尤其是上海旖旎风姿的作品,获得了读者和文学界的青睐,也让她成为最受关注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不断地阅读、思考与多维度写作,让王安忆多年持续保持着高水准的创作力。与上述作品不同的是,《纪实与虚构》《启蒙时代》《匿名》等长篇小说则明显走向抽象,更多承载着作家的深刻哲思 —— 就我的观察,王安忆这样对文学理论、逻辑和思想性的明确追求,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并不多见。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