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9千字
字数
2024-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进行深入剖析。
内容简介
全球产业转移的动因较为复杂,影响和应对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全球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中借鉴经验和教训,从多角度剖析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动因、趋势、特征,从不同维度评估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而提出统筹应对的思与建议。
本书分为五篇。
第一篇主要结了前四轮全球产业转移的经验和教训,梳理了新一轮轮全球产业转移出现的新趋势及出现这些趋势的深层次动因。第二篇至第四篇分别从、区域和行业三个维度评估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影响,探索其中蕴含的机遇并指出可能出现的挑战。
第五篇从新发展格局视角下分析新一轮产业转移,提出“一观三力”的应对思路,即构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全局观的同时,增强产业竞争力、挖掘承接潜在力和扩际影响力,以期能为在变局中开新局提供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新型工业化丛书 编委会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篇 总体篇
- 第一章 以史为鉴:从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进程中借鉴经验和启示
- 一、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二、前四轮全球产业转移的动因、重点和影响
- 三、前四轮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几点经验启示
- 第二章 两个阶段: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五大新趋势
- 一、政治化
- 二、多极化
- 三、双向化
- 四、绿色化
- 五、再垂直化
- 第三章 为何生变?从经济、技术、政治三重维度看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动因
- 一、主导全球产业转移的市场基础被破坏
- 二、各国加大对技术资源的争夺力度
- 三、政治因素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 第二篇 国家篇
- 第四章 中国:双重身份、四种路径
- 一、历史回顾
- 二、最新进展
- 三、整体判断
- 第五章 发达经济体:产业转移的另一面“镜像”
- 一、美国:主导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非市场力量
- 二、欧洲:再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的两难
- 三、日本及韩国: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跟随者
- 第六章 新兴经济体: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受益者
- 一、越南:美国“友岸”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
- 二、墨西哥:美国“近岸”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
- 三、越南、墨西哥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共性问题
- 第三篇 区域篇
- 第七章 外溢或集聚?区域产业转移的量化评估
- 一、区域产业转移不同阶段的演变
- 二、分行业看我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
- 第八章 去向何方?产业转移的区域分析
- 一、我国中西部还是墨越印,制造业转移到了哪里?
-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 第四篇 行业篇
- 第九章 人工智能:审查力度加大,内接受阻
- 一、转移动因: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行业对华投资被迫暂缓
- 二、主要动向:美对华投资已出现实质性下滑,转而流向印度、越南等其他国家
- 三、风险判断:美主导人工智能领域的排华供应链企图对我国低端锁定,但未必有效
- 第十章 纺织服装:时异势殊,外扩加速
- 一、转移动因:主动外扩与被动外迁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清晰地切割,最终影响企业决策的原因是多元的
- 二、主要动向:虽然出现部分“被动外迁”情况,但当前纺织产业转移仍以“主动外扩”为主
- 三、风险判断:存在出口订单受损等不利影响,但整体可控
- 第十一章 电子:因地制宜,内外同步
- 一、转移动因:多因素交织促进电子行业的产业转移
- 二、主要动向:我国电子行业的产业转移是内外同步的
- 三、风险判断:近期电子产业转移影响可控,但长远看仍要未雨绸缪
- 第十二章 新能源汽车:主动外扩,不止执黑
- 一、转移动因:新技术带来的新赛道改变全球产业布局
- 二、主要动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向海外拓展的同时,吸引了大量外资品牌的来华投资
- 三、风险判断:政治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口、外扩和内接节奏
- 第五篇 政策篇
- 第十三章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应对
- 一、构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全局观,掌握好产业转移的节奏性、原则性和针对性
- 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对冲局部性外迁带来的不利影响
- 三、挖掘内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 四、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空间布局中的主动性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