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朗读
语音朗读
406千字
字数
2012-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内容简介
目录
- 目录
- 序
- 第一编 近代史学哲学
- 第一章 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
- 第一节 古代史学哲学的形成
- 第二节 古代史学哲学的发展
- 第三节 古代史学哲学的简单总结
- 第二章 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史学哲学的新发展与近代史学哲学的发轫
- 第一节 明清之际学术精神的新趋向
- 第二节 乾嘉朴学的史学哲学
- 第三节 嘉庆道光年间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学术研究新因素的结合
- 第三章 正统史学的回归与新史学的酝酿——鸦片战争后至戊戌时期的史学哲学
- 第一节 正统史学的复兴
- 第二节 经学史研究的新气象与史学哲学的反思
- 第三节 外国史地研究与中外历史的对比中表现的关于历史进程的新观点
- 第四章 新史学哲学理论的初步建树
- 第一节 戊戌后至20世纪初年的史学思潮
- 第二节 梁启超与章太炎早年的史学思想
- 第三节 新史学思潮的评价
- 第四节 正统史学的余波
- 第五章 新史学哲学的不同体系
- 第一节 章太炎、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问题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主体论与新史学哲学流派之一
- 第三节 文化西化论与新史学哲学流派之二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新史学哲学流派之三
- 第二编 近代史学方法
- 第一章 古代史学方法的内容与特点
- 第一节 古代史学方法概况
- 第二节 古代史学方法的内容
- 第三节 古代史学方法的特点
- 第二章 清前期史学方法的进步与近代史学方法的开端
- 第一节 清初研究方法的进步与史学方法的新因素
- 第二节 乾嘉朴学的史学方法
- 第三章 鸦片战争前后至戊戌维新时期的史学方法
- 第一节 嘉庆道光年间的史学方法
-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到戊戌维新时期的史学方法
- 第四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史学方法的初步运用
- 第一节 史学方法的革新思潮
- 第二节 梁启超、章太炎早期史学方法观点比较
- 第三节 新史学方法的初步运用
- 第五章 新史学方法论的三种体系
- 第一节 章太炎、梁启超对新史学方法的反思和回顾
- 第二节 新史学方法论体系之一
- 第三节 新史学方法论体系之二
- 第四节 新史学方法论体系之三
- 第三编 近代史学学术成果:关于中外历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 第一章 古代史学研究的内容与成果
- 第二章 近代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 第三章 近代关于清以前中国历史的研究
- 第一节 关于先秦史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秦汉史的研究
- 第三节 关于魏晋至宋的历史研究
- 第四节 关于元明史的研究
- 第四章 近代关于清史的研究
- 第一节 清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第二节 对近代史事的记载和研究
- 第五章 近代关于外国史地的研究
- 第六章 近代地理学术史研究概论
- 第一节 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与国势背景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 第三节 中国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的过渡
- 第四编 近代史学学术成果:考古学
- 上篇 酝酿时期(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
- 第一章 前期(1840年至19世纪末)中国传统金石学发展的高峰
- 第一节 清初金石学的复兴
- 第二节 清末的金石收藏与著名收藏家
- 第三节 金石著录的出版
- 第四节 金石学研究及金石学史著作
- 第五节 吴大澂和孙诒让等著名学者的金石学研究及其贡献
- 第二章 后期(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前)古器物学的形成
- 第一节 列强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探险式“考古”活动
- 第二节 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和我国近代新史料的几次重大发现
- 第三节 传统金石学研究范围的扩大与古器物学研究的形成
- 第四节 王懿荣和罗振玉等学者推动传统金石学研究向古器物学研究的转变
- 中篇 萌芽时期(五四运动后至20世纪30年代初)
- 第三章 甲骨学草创时期的完成和“罗王之学”
- 第四章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与地质学者的史前考古
- 第一节 “疑古派”的历史评价
- 第二节 史前考古学的萌芽
- 第五章 近代考古学专门人才的培养
- 第一节 与西方国家的合作考古,训练和培养了一批考古人才
- 第二节 留学生成为我国近代考古学形成时期的核心队伍
- 第三节 一部分金石学家接受了田野考古方法
- 下篇 形成时期(1931—1934年)
- 第六章 殷墟科学发掘的第一阶段与我国历史考古学(即商周考古)的萌芽
- 第七章 我国近代科学意义的历史考古学与史前考古学的形成
- 第一节 殷墟发掘的第二阶段与我国近代科学意义的历史考古学的形成
- 第二节 我国近代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形成
- 第三节 我国近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形成
- 第四节 考古学术机构团体与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形成
- 第八章 近代考古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 第一节 殷墟的科学发掘使卜辞研究进入断代研究的一步
- 第二节 郭沫若凿破了青铜器两周八百年的浑沌
- 后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