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5.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76千字
字数
2024-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索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发出历史正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新编)中国通史》框架结构基础上,提纲挈领理清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形态演变的主线,简明扼要讲明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文明特质。
本书叙事年代从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时代。采用章节体,叙述历朝历代主要史实,抓住各个社会发展阶段显著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不同侧面展现客观真实的中国历史,阐明中华民族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全书以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为主线,围绕中国历史的关键之变、关键节点,突出历史主流、历史成就和历史趋势,讲清新时代是如何从历史中国走来的,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历史意义,充分彰显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组织简介
- 总序
- 第一章 史前时代
- 第一节 中国人的起源
- 一 东亚地区的古人类
- 二 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
- 三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
- 第二节 中国农耕社会的形成
- 一 南北并进的农业起源
- 二 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
- 三 多元文化传统的形成
- 第三节 早期国家的形成
- 一 “满天星斗”的“古国”
- 二 交流碰撞催生“最初的中国”
- 三 良渚早期国家
- 四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考古实证
- 五 各地区的动荡整合
- 第四节 王朝的诞生
- 一 万邦林立
- 二 “宅兹中国”
- 第二章 夏商时期
- 第一节 夏朝建立与王朝的初形
- 一 从禅让到家天下
- 二 夏朝初年的动荡与巩固
- 第二节 夏朝的国家拓展与制度建设
- 一 夷夏之争与王朝的拓展
- 二 夏朝政治制度的构建与推行
- 三 夏朝的衰落与灭亡
- 第三节 商朝的建立与巩固
- 一 商族起源与商朝的建立
- 二 商王朝的东方战略与屡次迁徙
- 第四节 商朝的兴盛与制度完善
- 一 盘庚迁殷与战略调整
- 二 制度构建与王权加强
- 三 商代的观念与文化
- 第五节 商朝的灭亡与教训
- 一 商朝的灭亡
- 二 商朝灭亡的制度原因
- 第三章 西周、春秋和战国
- 第一节 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制礼作乐
- 一 周族起源与周朝的建立
- 二 周初的分封制与制礼作乐
- 三 明德保民与商周之变的实质
- 第二节 西周的强盛与衰落
- 一 征伐四方与文化圈的扩大
- 二 周朝衰亡及其原因
- 第三节 春秋争霸与文化发展
- 一 春秋霸主的更替
- 二 春秋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三 春秋时期的文化转型
-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 一 战国初期的兼并与变法
- 二 政治改革与社会结构变化
- 第五节 战国纷争与秦的统一
- 一 合纵与连横
- 二 百家争鸣与礼法之争
- 三 秦并六国
- 第四章 秦汉一统
- 第一节 秦王朝与秦政
- 一 秦王朝的建立
- 二 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
- 三 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一
- 四 秦王朝二世而亡
- 第二节 西汉前期统治秩序的建立与调整
- 一 从楚汉相争到西汉建立
- 二 汉初社会秩序的重建
- 三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 四 分封制与七国之乱
- 第三节 武帝的功业
- 一 中央集权的加强
- 二 财政经济政策
- 三 积极进取的民族与边疆政策
- 四 武帝后期的社会政治危机与轮台诏
- 第四节 从昭宣中兴到王莽改制
- 一 昭宣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二 西汉经学
- 三 昭宣时期的民族与边疆政策
- 四 西汉后期的社会问题
- 五 王莽改制
- 六 绿林、赤眉起义
- 第五节 东汉前期的发展
- 一 光武中兴
- 二 重视儒学
- 三 大地主田庄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 四 东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
- 第六节 东汉后期的衰败
- 一 外戚与宦官专权
- 二 清议与党锢
- 三 羌、汉人民的反抗斗争
- 四 黄巾起义与东汉灭亡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政权更替
- 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二 西晋短暂统一与东晋播迁
- 三 十六国政权与黄河流域统一
- 四 南北朝对立与走向统一
- 第二节 士族政治兴衰与皇权重振
- 一 魏晋士族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 二 寒人典机要与南朝皇权重振
- 三 北朝国家重构与皇权政治
- 第三节 南北迥异的经济发展路径
- 一 江南开发与大土地所有制推广
- 二 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与赋税制度
- 三 北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 四 部曲佃客制与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 第四节 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
- 二 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 三 衣冠南渡与南方各族的交融
- 第六章 隋唐五代
- 第一节 隋朝再造统一
- 一 隋朝的立国
- 二 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改革
- 三 隋朝的灭亡
- 第二节 从大唐开国到武周革命
- 一 李唐建国
- 二 贞观之治
- 三 武则天与武周政权
- 四 律令与科举制
- 第三节 开天盛世
- 一 盛世的到来
- 二 玄宗时期的经济与民族关系
- 三 盛唐气象
- 四 盛世危机
- 第四节 中晚唐的困局与变革
- 一 藩镇:从安史之乱到元和中兴
- 二 中书门下体制与两税法
- 三 宦官与朋党
- 四 黄巢起义与唐朝的覆灭
- 第五节 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
- 一 梁唐争霸
- 二 后周对统一的追求
- 三 十国分立与南方经济发展
- 四 五代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 第七章 两宋
- 第一节 北宋的建立与政权建设
- 一 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
- 二 宋初的统一战争
- 三 中央集权秩序的恢复
- 四 崇文抑武与守内虚外
- 第二节 北宋中期的发展
- 一 澶渊之盟
- 二 庆历新政
- 三 王安石变法与元丰改制
- 四 北宋经济的繁荣
- 第三节 北宋的衰亡
- 一 元祐更化
- 二 绍圣绍述与新旧党争
- 三 蔡京专权与方腊起义
- 四 靖康之难与北宋灭亡
- 第四节 南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 一 南宋建立与定都临安
- 二 秦桧专权与政策调整
- 三 绍兴和议
- 第五节 南宋衰亡
- 一 隆兴和议与绍熙之政
- 二 庆元党禁
- 三 端平更化
- 四 南宋灭亡
- 第八章 辽、夏、金
- 第一节 辽的兴亡
- 一 契丹兴起
- 二 萧后摄政与卢龙韩氏
- 三 南北面官制与四时捺钵
- 四 辽朝衰亡与西辽建国
- 第二节 蕃汉合璧的西夏政权
- 一 党项崛起
- 二 元昊立国
- 三 崇、仁二宗以汉法治国
- 四 西夏灭亡
- 第三节 以儒治国的金朝
- 一 女真勃兴
- 二 中央集权的确立
- 三 大定明昌之治
- 四 金朝的灭亡
- 第九章 元朝
- 第一节 大蒙古国
- 一 蒙古族源
- 二 成吉思汗建国
- 三 窝阔台、贵由与蒙哥的统治
- 第二节 建元、统一与守成
- 一 汗位之争与大蒙古国的分裂
- 二 忽必烈建立元朝
- 三 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
- 四 守成与惟新
- 第三节 元朝社会面貌
- 一 政治军事制度
- 二 蒙汉二元的特色
- 三 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四节 元朝灭亡
- 一 统治危机
- 二 元末政局
- 三 农民起义
- 第十章 明朝
- 第一节 明朝的开国与创制
- 一 明朝开国与皇权强化
- 二 秩序重建与仁宣之治
- 三 多元一统与万国来朝
- 第二节 明中叶的社会动荡
- 一 正统初元与政治变动
- 二 流民运动与社会经济
- 三 明代中叶的世风
- 第三节 嘉隆万变革与社会转型
- 一 嘉隆万大变革
- 二 明代后期政治局势
- 三 明代后期社会转型
- 第四节 明末社会危机与明朝灭亡
- 一 明末社会经济的萧条
- 二 后金的兴起
- 三 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终结
- 第十一章 清朝·上
- 第一节 清军入关和统一事业完成
- 一 清军入关与全国性政权的确立
- 二 清初统一事业的完成
- 第二节 顺康时期社会重建和边疆治理
- 一 清初社会主要矛盾
- 二 理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与社会重建
- 三 经济政策的调整及意义
- 四 经营西北、东北边疆和治理海疆
- 第三节 君主制的强化并达顶峰
- 一 以皇权为核心的君主制进一步发展
- 二 中央决策机制逐渐健全
- 三 官僚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 第四节 雍乾时期社会转型和边疆治理的加强
- 一 经济发展达到新高度
- 二 社会观念变迁和社会生活新风尚
- 三 西北、西南边疆治理的加强
- 第五节 嘉道时期社会危机与探索
- 一 国际形势变化
- 二 政治危机的深化
- 三 反抗斗争的爆发
- 四 嘉道探索
- 第十二章 清朝·下
- 第一节 步入近代的内忧外患
- 一 经济萧条与清王朝中衰
- 二 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加剧
- 三 禁烟争议与虎门销烟
- 四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 第二节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一 鸦片战争后的经济社会危机
- 二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与湘军兴起
- 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清朝政局变动
- 四 中外联合镇压与太平天国败亡
- 第三节 洋务自强与社会结构的演化
- 一 从“夷务”到“洋务”的转变
- 二 近代工业的起步
- 三 边疆危机背景下的洋务建设
- 四 新兴社会阶层的形成
- 第四节 从改良到革命
- 一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 二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 三 八国联军侵华与清末新政
- 四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覆亡
-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
- 第一节 中华民国肇建及其曲折发展
- 一 建立中华民国
- 二 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
- 三 列强分裂中国的图谋
- 四 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 五 中央政府的裂变与纷争
-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 一 新文化启蒙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二 五四运动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三 中共一大与初心使命的确立
- 第三节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 一 国民党一大与工农运动的兴盛
- 二 北伐战争的凯歌行进
- 三 国共分裂与国民革命失败
- 第四节 土地革命的燎原烈火
-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反抗
- 二 开辟苏区新天地
- 三 长征改变中国
- 第五节 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
- 一 建立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二 夺取全面抗战胜利的战略总方针——持久战
- 三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 四 抗战胜利
- 第六节 天翻地覆慨而慷
- 一 为了光明的新中国
- 二 耕者有其田:亿万农民千年梦想的实现
-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 四 太阳升起在东方
- 第十四章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展开
- 第一节 开创新纪元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与任务
- 二 完成祖国大陆的统一
- 三 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 四 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
- 五 巩固政权“三套锣鼓一起敲”
- 六 涤荡污泥浊水
- 七 新中国外交方针的确立和实施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 二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 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 一 “十大关系”和新方针的提出
- 二 中共八大的召开
- 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 一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 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三 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 四 建设成就与时代精神
-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 一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 二 党和人民对“左”倾错误的斗争
- 三 开拓外交新局面
- 四 1975年的全面整顿
- 五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六 在徘徊中前进
-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第一节 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 一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 三 指导思想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突破与展开
- 一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二 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和政治体制改革
- 三 创办经济特区与对外开放
- 第三节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 一 面临挑战的改革之路
- 二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四 祖国统一大业持续推进
-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科学发展
-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部署
-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实践
-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进展
- 第五节 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 一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 二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 三 体制充满活力
- 四 成功应对挑战
-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
-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第一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 一 中共十八大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 二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三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四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 五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 第二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 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二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三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四 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
-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一 中共十九大与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 “十三五”规划辉煌成就
- 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 四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五 推进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
- 第四节 新时代发展新阶段
- 一 “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
- 二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 三 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
- 四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五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六 中共二十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擘画
- 附录 大事编年
- 文明起源与奴隶制国家形成(史前—夏商)
- 宗法封建制时代(西周—战国)
- 地主封建制的早期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 地主封建制的成熟与变革(隋唐—明中叶)
- 早期近代化与封建制鼎盛而衰(晚明—鸦片战争)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反帝反封建斗争(1840—194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至今)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