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唤醒每个人生命观的动物伦理小书。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讨论了动物伦理学有关的问题意识,并希望由此使不同背景的读者在个人生活与公共环境中,找到人类和动物的相处、共存之道。

本书从追溯“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与演变并剖析这一症结开始,说明“动物也应是值得讨论的道德问题”。接着回溯动物伦理学兴起的社会和思想背景,并进入哲学领域,逐一介绍效益主义、康德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致善论”、女性主义,以及德性伦理语境中的动物伦理学。

作者力求用简练、平实的语言,严密、明晰的论证,理性而温暖地邀请读者看待动物的问题,因为动物伦理不仅仅希望减少动物的苦难,也着眼于改善人性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讲 动物为什么构成道德问题?
  • 一、一个“素人”的思考
  • 二、什么叫“爱”动物?
  • 三、不能说的真相,残缺的道德地图
  • 四、如何思考动物?
  • 第2讲 人类如何看动物:心理学的线索
  • 一、几种看动物的心理机制
  • 二、惧怕死亡,就要贬低动物?
  • 三、总结
  • 第3讲 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
  • 一、人类世
  • 二、人类中心意识形态的基础
  • 三、宗教与哲学的傲慢
  • 四、借理性摆脱肉体与死亡
  • 第4讲 动物伦理学的来时路
  • 一、否定动物的道德地位
  • 二、绝对否定与相对否定
  • 三、时代的限制
  • 四、人道主义革命
  • 五、高调的道德观与低调的道德观
  • 第5讲 效益主义:从18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
  • 一、效益主义:一种“后果”导向的道德观
  • 二、效益主义对动物的态度
  • 三、动物伦理学如何兴起?
  • 第6讲 彼得·辛格(上):痛苦衍生的道德要求
  • 一、你怎么知道动物会痛苦?
  • 二、能感知痛苦,就应该获得道德保护
  • 三、利益必须获得平等的考量
  • 四、总结
  • 第7讲 彼得·辛格(下):吃肉与动物实验
  • 一、我们该不该吃肉?
  • 二、该用动物做实验吗?
  • 第8讲 汤姆·里根(上):从辛格转到康德
  • 一、里根对辛格的批评
  • 二、里根如何借用康德主义
  • 三、康德的人格概念
  • 四、里根对康德的修正
  • 第9讲 汤姆·里根(下):寻找动物的主体
  • 一、什么是“固有价值”?
  • 二、动物有固有价值吗?
  • 三、固有价值永远是平等的
  • 四、争议与贡献
  • 第10讲 纳斯鲍姆(上):“能尽其性”的动物伦理
  • 一、想象动物的三个阶段
  • 二、纳斯鲍姆与能力论
  • 三、动物能力清单
  • 第11讲 纳斯鲍姆(下):能力论衍生的几个问题
  • 一、关心个体还是物种?
  • 二、反对崇拜自然
  • 三、人类与动物的利益冲突
  • 四、消极责任与积极责任
  • 第12讲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与支配逻辑
  • 一、三家动物伦理学的共同逻辑
  • 二、女性主义与动物问题
  • 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伦理
  • 四、关怀伦理的局限与突破
  • 五、生态女性主义与支配逻辑
  • 第13讲 德性伦理:从情感回到自身
  • 一、情绪的道德意义
  • 二、同情心的根源
  • 三、从情绪到德性
  • 四、德性伦理与动物
  • 五、德性与“爱”动物
  • 六、德性与吃肉
  • 七、动物伦理的德性要求
  • 第14讲 停步望远:动物伦理与社会进步
  • 一、为什么挑选这几种理论?
  • 二、哪一种理论比较好?
  • 三、辛格理论的优点
  • 四、德性伦理的优点
  • 五、伦理学有用吗?
  • 六、动物伦理与社会进步
  • 七、我们从何处着手?
  • 八、结语
  • 附录:一份或可参考的书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16 世纪的马丁・路德跟 19 世纪的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都认为人类跟动物的差别在于,只有人类才实行私有财产制度。托马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察:人类这么着迷于跟动物的区别,真正的目的其实是借此鼓吹某种理想的人类形象。对于托马斯的这个说法,我想到了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证据:据说自然界中会面对面性交的灵长类动物只有人类和巴诺布猿(bonobo,倭黑猩猩),好玩的是,以前的西方人虽然没有听说过巴诺布猿,却从来没有哪一位思想家强调,人类的特色是能够面对面做爱,原因很容易想象 —— 这个特色停留在肉体的层次,并不能替人类建立崇高伟大的形象。人类中心主义举出了动物没有理性、没有语言能力、没有自我意识等事实,说明动物根本不具有道德能力,因此也不具有道德地位,道德根本不需要去理会人类带给动物的伤害和痛苦。动物跟人类都能感知痛苦这一点,便是人类与动物平等的基础。无论一只狗跟一个人有多么大的差别,既然他们都能感知痛苦,他们的痛苦便应该获得平等的关注。辛格的动物伦理学,就是要发挥这个观点。感知痛苦,就有利益可言;有利益可言,就有道德地位。—— 这是辛格动物伦理学的第一个核心主张。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主张再简化一点:任何生命,只要能够感知痛苦,就应该受到道德的关注跟保护。辛格的这两个主张 —— 第一,一个生命若是能够感知痛苦,就有资格受到道德的关注;第二,这个生命的痛苦,需要获得平等的考量。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英国科学家就提出了 “三个 R” 的原则:第一是 “Replace”,设法用其他的研究方法 “取代” 动物实验;第二是 “Reduce”,使用的动物数目要尽量 “减少”;第三是 “Refine”,设法 “改善” 实验动物遭受的待遇,包括改善它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使用更为人道的实验手法。里根提出 “固有价值” 这个概念,认为许多个体生命自有他本身的价值,需要受到尊重,跟他身上的内在价值或者工具价值都没有关系。我们说过,这个观点符合 “人格不可侵犯” 这个基本的道德直觉。女性主义提醒我们,在人类的思考跟行动中,情感或者情绪乃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女性主义进一步指出,女性的道德成长路径跟男性的不同,女性的道德意识更偏重情感,会从情感的角度思考人际关系,从而可以发展出一种关怀伦理。同情乃是一种价值判断,反映了你所抱持的价值观。这一点经常被忽视。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根本就是由情绪或者情感所决定的。但是辛格、里根以及纳斯鲍姆正好忽视了情绪的角色。如果你在跟人类来往的时候,知道自己应该发挥什么德性,为什么到了面对动物的时候,这些德性就突然消失了,剩下一副只可以形容为冷酷、贪婪的面貌?答案很简单,那是因为你还无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你的德性还是有条件的。进步往往是局部的,可能出现倒退,也会发生逆转,可是道德进步在人类历史上的整体趋势,似乎很难被完全否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说动物伦理学是门小众哲学分支,但和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密切。本书很好地呈现了学科框架,既介绍了主流观点,又有作者独特的视角。对有一点哲学基础的读者,轻松易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扩大眼界

        就像穿越回过去,看到前人,甚至是著名的人物的理论。有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也不必因为怕说错话,而选择不说话,说出你的想法。另一方面是,让我更加坚定,我当前对于狗狗的理解是 ok 的。我是领养的狗狗,也明白当时为什么看到狗狗想到了上学时的我。通过狗狗让我看到了我身上的一些不足和好的地方,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不足之处先意识到,最后改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