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13千字
字数
2015-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民法哲学(增订本)》全面探讨民法哲学问题。
内容简介
《民法哲学(增订本)》除了什么是民法哲学的序言以外,包括名称论、对象论、平等论、能力论、生死论之生论、生死论之死论、认识论、人性论、价值论、生态论、契约论。名称论研究民法的变迁史;对象论研究了民法的调整对象的问题;平等论从多个维度深入探究平等问题及其适用;能力论研究权利能力制度和行为能力制度的法哲学意义;生死论研究与生死相关的前沿民法问题;认识论研究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问题;人性论解决市民主体的行为标准问题;价值论解决公平值标准问题;生态论阐述民法在解决生态危机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契约论研究了身份与契约两种社会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契约诸论。全书贯彻新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作者24年民法哲学教学经验的结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前言
- 什么是民法哲学
- 第一章 名称论
- 第一节 民法学者面临的四大问题
- 第二节 民法词源考
- 一、市民法的词源及其同源词
- 二、不属于市民法的古代法律门类
- 三、市民法与西方主流历史解释模式
- 第三节 优士丁尼《市民法大全》体系中的市民法
- 一、概说
- 二、《法典》
- 三、《学说汇纂》
- 四、《法学阶梯》
- 五、《新律》
- 六、小结
- 第四节 《市民法大全》的总法典模式在东方和西方和其他地区的流播
- 一、东欧
- 二、西欧与拉美
- 第五节 综合的市民法的部门法化
- 一、简化寻法方法的探索
- 二、六法的产生条件
- 三、六法的正式形成
- 第六节 经典作者对民法一词的用法
- 一、拉丁语系作家们的用法
- 二、德语语系作家的用法
- 三、英语世界中的用法
- 第七节 对民法变迁史的总结
- 一、部门法意义上的民法的产生时间
- 二、当前流行的挂衣钩式的法律体系观的短暂历史
- 三、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真实关系
- 四、对民法学者面临的四大难题的解答
- 五、并非现代所有的部门法都从民法分发出来
- 第二章 对象论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物文主义民法观的产生和影响
- 一、什么是物文主义的民法观
- 二、西塞罗的市民法定义及其财产状况和政治活动
- 三、西塞罗的物文主义民法观的影响
- 四、小结
- 第三节 法学阶梯体系和潘得克吞体系与现代民法对象理论
- 一、对人物讼体系的解读
- 二、潘得克吞体系的民法对象理论
- 第四节 民法对象理论比较研究
- 第一分节西方国家的民法对象理论
- 一、平行线说
- 二、十字架说
- 三、折扇骨说
- 四、杂说
- 五、小结
- 第二分节苏—俄及其密切联系国的民法对象理论
- 一、“前苏联密切联系国”一语的含义
- 二、苏联—俄罗斯自身民法对象理论的变迁
- 三、前苏联密切联系国在东欧剧变前后关于民法对象的规定
- 四、小结
- 第五节 民法的确定对象
- 一、民法对主体的确定
- 二、民法对客体的确定
- 第六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 一、身份关系
- 二、财产关系
- 第七节 “平等主体”问题
- 一、“平等主体”限制语的作者问题
- 二、对“平等主体”限制语的证成及批驳
- 三、对“平等主体”限制语的证伪
- 四、小结
- 第三章 平等论
- 第一节 对平等规定频度和规定领域的比较法考察
- 一、民事立法的比较
- 二、宪法规定的比较
- 三、民法教科书的比较
- 四、宪法教科书的比较
- 五、小结
- 第二节 平等观和平等的类型
- 一、平等观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 二、平等观的诸类型
- 三、平等的诸类型
- 第三节 西方民法不确立权利能力人人平等条款的理由
- 一、社会治理的需要
- 二、基于难以消弭的贫富差别
- 第四节 夫妻平等如何可能
- 一、我国《婚姻法》条文反映的家庭关系的不平等
- 二、“平等主体”的谬误与边沁主义的真理性
- 三、证成成年男性优越地位的两种学说
- 四、夫妻平等的立法史和观念史
- 五、夫妻平等的器物史和机构史
- 第五节 结论
- 第四章 能力论
- 第一节 权利能力论
- 一、罗马法中的权利能力制度萌芽
- 二、现代权利能力制度的形成
- 三、现代权利能力制度的空想性
- 四、现代权利能力制度的不真实性
- 五、失权问题
- 六、法人的权利能力问题
- 七、结论
- 第二节 行为能力论
- 一、引言
- 二、罗马法的以身份为本位的人法
- 三、格老修斯和普芬道夫对现代行为能力制度的奠定
- 四、行为能力制度的成文法化及其发展
- 五、结论
- 第五章 生死论之生论
- 第一节 自然生殖中的出生与权利—权力冲突
- 一、胎儿的生命权与母亲的私生活权的冲突
- 二、配偶一方的生育权与他方的不生育权的冲突
- 三、国家的生育控制权与父母的生育权和子女性别选择权的冲突
- 四、小结
- 第二节 与人工辅助生殖中的出生有关的法律问题
- 一、人工辅助生殖技术面面观
- 二、人工辅助生殖中出生的有关法律问题
- 第六章 生死论之死论
- 第一节 向死而生与乐生讳死
- 一、死亡与民法
- 二、民法中两种对待死亡的态度
- 第二节 自然死亡论
- 一、脑死亡标准问题
- 二、植物人问题
- 三、安乐死问题
- 四、自杀权问题
- 五、作为符号存在的死者享有的利益
- 第三节 法定死亡论第一分节 民事死亡论
- 一、民事死亡的概念和分类
- 二、罗马法中的民事死亡
- 三、中世纪学者对民事死亡概念的打造
- 四、近现代法中的因判罪的民事死亡
- 五、宗教性的民事死亡
- 六、近现代法中的因移民的民事死亡
- 第二分节宣告死亡论
- 一、宣告死亡的概念
- 二、宣告死亡的要件
- 三、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
- 四、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
- 第四节 结论
- 第七章 认识论
- 第一节 认识论与法律
- 一、认识论与权力量守恒定律
- 二、三部著名民法典的认识论轨迹
- 三、认识论与我国未来民法典
- 第二节 认识论与民法典的渊源体制
- 一、绝对主义或不可知论作为建构民法典渊源体制的基础
- 二、是否承认法律局限性作为建构民法典渊源体制的基础
- 第三节 认识论与民法典的真实标准
- 一、不同国家的认识论与真实标准处理
- 二、自然现实和法律现实的对立统一
- 三、克服不可知的诸手段
- 四、法律现实有意扭曲自然现实的理论与实践
- 第八章 人性论
- 第一节 人性与人性论
- 一、从阶级性到人性
- 二、什么是人性
- 三、什么是人性论
- 四、三种典型人性论与人类规范生活
- 五、小结
- 第二节 从公民到市民
- 一、引言
- 二、罗马史和罗马法中的市民
- 三、欧洲封建时代的市民
- 四、民族国家时代的市民
- 五、小结
- 第三节 从经济人到现实人
- 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及其对经济人假说的批判
- 二、认识者心灵与认识对象的哈哈镜关系诸象
- 三、有限意志力与有限自私的证成
- 四、行为法经济学的产生及其与“理性选择”法经济学者的论战
- 五、行为经济学对传统民法理性人前提及其他前提的破坏
- 六、行为法经济学家提出的新的法律结构
- 七、小结
- 第四节 从经济人到好撒马利亚人
- 一、德法不分的古代法与好撒马利亚人问题
- 二、德法两分的英美法与好撒马利亚人问题
- 三、大陆法系国家的好撒马利亚人立法
-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好撒马利亚人立法
- 五、中国的好撒马利亚人立法
- 六、小结
- 第五节 从主观人性论到主客观相结合人性论
- 一、性命境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 二、性命境人性论的渊源
- 三、性命境人性论与规范分工论
- 第六节 结论和但书
- 第九章 价值论
- 第一节 公平问题与价值论的关联
- 一、劳动价值论的公平观
- 二、主观价值论的公平观
- 第二节 罗马法:从自由定价到限价令
- 一、早期罗马法的价格放任主义
- 二、非常损失规则与戴克里先时代
- 三、非常损失规则的继受和发展
- 第三节 法国法:两种价值论的并存
- 一、法国损害规则的思想和经济基础
- 二、法国损害规则保护对象
- 三、法国损害规则遭受的批评
- 第四节 英美法:程序公平优于实体公平
- 一、反映英美法中的利息自由原则的两个判例
- 二、英美法的主观价值论基础
- 三、英美法中的约因和讨价还价制度对公平的保障
- 第五节 中国法:价值规律与等价有偿原则
-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法对公平概念的排斥
- 二、等价有偿原则的确立及其局限
- 三、市场经济与主观价值论
- 四、主观价值论的导入对既有的民法理论的冲击
- 第十章 生态论法律不能创造价值,却能减少价值的破坏——题记
- 第一节 目前的生态时局
- 一、国际生态时局
- 二、中国生态时局
- 第二节 生态论的基本点
- 一、生态论的前提
- 二、生态论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三节 绿色原则
- 一、绿色原则的定义
- 二、绿色原则的适用
- 第四节 《京都议定书》和其他国际环境文件对民法的影响
- 一、《京都议定书》与碳交易
- 二、欧盟的《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与生产者责任的延伸
- 第十一章 契约论
- 第一节 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身份——纵论两种社会组织方式
- 一、国内外对梅因命题的研究状况综述
- 二、什么是身份?
- 三、什么是契约?
- 四、身份与契约的互补和交叉
- 五、从身份到契约
- 六、从契约到身份:市民社会
- 七、小结
- 第二节 社会契约诸论
- 一、希腊—罗马的社会契约论
- 二、英国的社会契约论
-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四、罗尔斯的社会契约论
- 五、小结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