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维度、新视角,全面解读刑事政策专题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论文集的表现形式论述了刑事前沿与热点问题,例如对亲亲相隐,刑事政策的人伦启示的论述以及未成年犯罪刑事和解的利与弊等,都是在刑事法学研究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做了深入的论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严打”刑事政策的理性思考[1]
  • 一、正确认识“严打”
  • 二、准确定位“严打”
  • 三、合理调整“严打”
  • 刍议检察机关并案处理的相关问题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并案侦查的法律依据及现实需要
  • 三、并案侦查的条件
  • (一)并案处理的实体条件
  • (二)并案处理的程序条件
  • 四、并案侦查的冲突解决
  • (一)自侦部门之间的冲突解决
  • (二)地域管辖与立案管辖的冲突解决
  • (三)不同检察院的立案管辖冲突解决
  • 五、并案处理的逮捕程序问题
  • 行刑政策观对监狱惩罚机能的效果
  • 一、重刑主义的行刑政策观与法治主义的行刑政策观的界分
  • 二、重刑主义监狱行刑政策观与监狱惩罚机能的扩张
  • (一)监狱行刑政策中的重刑主义倾向表现为监狱行刑机能的选择偏重于监狱惩罚机能。
  • (二)监狱行刑政策中的重刑主义倾向表现为监狱改造机能的弱化。
  • (三)监狱行刑政策中的重刑主义倾向表现为容易突破法律规定的底线。
  • 三、法治主义行刑政策观与监狱惩罚机能的限制
  • (一)法治主义的行刑政策观将强化以法的名义把惩罚限制在法制的框架内。
  • (二)法治主义的行刑政策观将通过缓和监狱与罪犯的冲突而有效降低惩罚的负面效应。
  • (三)法治主义的行刑政策观有利于惩罚与惩罚非法的界分。
  • 《刑法修正案(九)》对刑事政策的新发展——以适当降低入罪条件为视角
  • 一、我国的刑事政策发展现状
  • 二、刑事政策视角下入罪条件下降原因分析
  • 三、降低入罪条件关联问题和刑事政策对策
  • (一)降低犯罪条件与《刑法》谦抑性的关系
  • (二)降低《刑法》入罪伴随的犯罪人回归刑事政策问题
  • (三)降低《刑法》入罪条件产生的刑罚经济问题
  • 羁押必要性归口审查的问题与出路
  • 一、羁押必要性归口审查模式的实践探索
  • 二、羁押必要性审查归口监所检察部门统一办理存在的问题
  • (一)有违《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 (二)与监所检察部门的职责、人力资源配置不符
  • (三)加强对审查逮捕标准的监控和监督,比归口监所检察更有效
  • 三、羁押必要性归口审查模式的出路
  • (一)归口侦查监督部门审查,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统一适用标准
  • (二)侦查监督部门同样具有客观中立的立场,能够承担新增的监督职责
  • 论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事和解的利与弊
  • 一、引言
  • 二、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事和解之利
  • (一)有利于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
  • (二)有利于社会关系的修复。
  • (三)有利于整合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 (四)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复归社会。
  • 三、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刑事和解之弊
  • (一)刑事和解可能会削弱刑罚的惩罚功能和预防功能。
  • (二)刑事和解运作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
  • 四、启示与愿景
  • 历史变迁中的追问:论基层检察室的职能与定位
  • 一、基层检察室的前世今生
  • (一)黄金时期(1982—1997)
  • (二)枯萎时期(1998—2007)
  • (三)再探索时期(2008—至今)
  • 二、目前基层检察室的职能与缺陷
  • (一)基层检察室的职能
  • (二)基层检察室的职能缺陷
  • 三、当下基层检察室职能的再定位
  • (一)职能定位的原则
  • (二)职能范围的阈值
  • (三)职能项目的平衡设置
  • 提前介入工作应当把握六个要点
  • 一、使言词证据由不确定性向稳定性转变。
  • 二、使证据间的关系由离散性向关联性转变。
  • 三、使犯罪行为的特征由自然性向法律性转变。
  • 四、注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
  • 五、做好信息通报工作。
  • 六、切实履行监督职能。
  • 《立法法》修改对刑法解释的体系影响与刑事政策发展[1]
  • 一、现有的实然型刑法解释多元化格局与刑事政策关联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刑法立法解释
  • (二)“两高”的“刑法司法解释”
  • (三)地方化刑法解释
  • 二、修正后《立法法》与应然型刑法解释两元化格局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刑法》的应然格局
  • (二)“两高”解释刑法的应然格局
  • 三、清理不符合修正后《立法法》精神的刑法解释与推进刑事政策发展
  • (一)对地方制定的刑法解释性文件进行清理
  • (二)对“两高”与其他无权主体联合制发的刑法解释性文件进行清理
  • (三)对不符合修正后《立法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的刑法司法解释进行清理
  • 刑罚体系改革下的“数罪并罚”问题研究
  • 一、“数罪并罚”的历史嬗变
  • (一)立法变迁
  • (二)司法演绎
  • 二、刑罚体系下“不同刑种”并罚原则的确立
  • (一)当前我国刑罚体系及改革趋势
  • (二)“数罪并罚”原则的取舍
  • (三)“不同刑种”并罚原则的确立
  • 三、对现行刑法中“数罪并罚”的检视与修正
  • (一)立法弊端
  • (二)不同主刑并罚的司法修正
  • (三)附加刑并罚的立法完善
  • 刑罚执行政策的转型与调整
  • 一、刑罚执行政策的概念界定
  • (一)刑罚执行政策的概念界定
  • (二)刑罚执行政策与刑事执行政策
  • 二、我国刑罚执行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古代刑罚思想对刑罚执行政策的映射
  • (二)近代中国刑罚执行政策的变更
  • (三)新中国刑罚执行政策之发展
  • 三、刑罚执行政策的发展反思与调整
  • (一)刑罚执行政策视野中的死刑制度的理性分析
  • (二)刑罚执行政策视野中的非监禁化导向
  • (三)刑罚执行政策视野中的监狱行刑科学化
  • 亲亲相隐:刑事政策的人伦启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亲亲相隐在我国的建构历程
  • (一)亲亲相隐的思想渊源
  • (二)亲亲相隐的制度流变
  • 三、亲亲相隐国(境)外的立法考察
  • (一)国外的立法考察
  • (二)港、澳、台的立法考察
  • 四、刑事政策的人伦情怀
  • (一)刑事政策中必须蕴含着人伦情怀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应有的人伦暗含
  • 五、结语
  • 刑事立法政策的转型与调整
  • 一、我国刑事立法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刑事立法政策概念界定
  • (二)我国刑事立法政策的演变
  • (三)国家—社会双本位型刑事政策的初步确立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的刑事立法完善
  • (一)立法现状的思考:以《刑法修正案》为视角
  • (二)刑事立法的完善
  • (三)总结与评价我国目前的刑事政策情况
  • 三、刑事立法政策的发展方向
  • (一)立法的政策导向:刑事政策催生刑事立法的产生
  • (二)刑事立法的严格化
  • (三)风险社会对刑事立法政策的影响
  • 刑事司法政策的转型与调整
  • 一、我国刑事司法政策的历史沿革
  • (一)刑事司法政策的基本内涵
  • (二)我国刑事司法政策的历史演变
  • 二、刑事司法政策的价值目标与模式选择
  • (一)刑事诉讼目的与价值取向的转型
  • (二)刑事司法政策模式分析
  • (三)国家本位:早期刑事司法政策模式
  • (四)国家—社会双本位:新时期刑事司法政策模式的转型
  • 三、侦查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的转型与调整
  • (一)侦查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概述
  • (二)侦查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的转型
  • (三)侦查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的调整
  • 四、起诉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的转型与调整
  • (一)起诉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的概述
  • (二)起诉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的转型
  • (三)起诉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的反思与调整
  • 五、审判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的转型与调整
  • (一)审判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概述
  • (二)审判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的转型
  • (三)审判程序中刑事司法政策的反思与调整
  • 由故意伤害引发的伪证案
  • 一、案情简介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分析与结论
  • 废除寻衅滋事罪的缺陷及对策
  • 一、罪名由来
  • 二、立法与实践上的缺陷
  • (一)口袋罪
  • (二)罪罚不当
  • (三)违背罪刑法定
  • 三、分散至他罪的可能性
  • 四、对策
  • 五、结语
  • 知识社会条件下的罪犯改造模式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社会形态的变迁与罪犯改造模式的嬗变
  • (一)农业社会形态与罪犯改造模式
  • (二)工业社会形态与罪犯改造模式
  • 三、以知识为主的综合改造刑
  • (一)知识社会与罪犯改造模式
  • (二)对“改造刑”的改造——以知识为主的综合改造刑
  • 依法治国视野下刑罚价值理念的融贯与刚性维持研究
  • 一、现实困境:刑罚动态运行的目的偏移与刚性流失
  • (一)刑罚立法中,刑罚目的的横向整合模式缺乏共识
  • (二)刑罚裁量中,刑罚个别化目的难以实现
  • (三)刑罚执行中,刑罚刚性出现严重流失
  • 二、症结分析:刑罚分隔化运行的制度风险
  • (一)主体立场不一导致刑罚价值诉求的动态变化
  • (二)人格评估技术缺失导致刑罚目的的阶段性偏移
  • (三)制度理念多元导致刑罚执行变更的定位偏差
  • 三、困境突破:刑罚纵向运行的融贯技术与制度保障
  • (一)目的融贯
  • (二)方法融贯
  • (三)价值融贯
  •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重建
  • 一、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发展历程
  • 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多重价值
  • (一)提高行政执法法治化水平
  • (二)形成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领域合力
  • (三)落实检察机关在法治国家中的监督地位
  • (四)发挥信息社会中大数据作用
  •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结构性问题
  • (一)衔接的层次性
  • (二)联动的能效性
  • (三)功能的单一性
  • (四)数据的无效性
  • 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重建路径
  • (一)完善顶层设计
  • (二)优化衔接机制
  • (三)提升平台功能
  • (四)适时推进立法
  • 论社区行刑的惩罚性及公众认同
  • 一、社区矫正的“行刑”属性
  • (一)惩罚的内隐价值
  • (二)社区行刑的惩罚性
  • 二、社区行刑的功能纠偏
  • (一)社区矫正的刑罚样态
  • (二)社区行刑的惩教意义
  • 三、社区刑罚的公众认同
  • (一)刑罚的大众性
  • (二)社区行刑的公众感受
  • (三)社会观念的转向
  • 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的宽容及现代启示——以法文化考察为视角
  • 一、理念:贵义轻利
  • 二、文化传承:述古而知新
  • 三、公权与私权保护的不平衡性
  • 四、现代启示
  • (一)版权滥用
  • (二)合理使用问题
  • 结 语
  • 醉驾入刑的刑事政策相关问题分析
  • 一、醉驾入刑的背景与过程
  • 二、危险驾驶罪中醉酒驾驶相关因素的分析
  • (一)醉酒驾驶中“醉酒”的界定
  • (二)醉酒驾驶中“行驶”的界定
  • (三)醉酒驾驶中“道路”的界定
  • 三、醉酒驾驶犯罪的犯罪构成
  • (一)醉酒驾驶犯罪的犯罪客体
  • (二)醉酒驾驶犯罪的客观方面
  • (三)醉酒驾驶犯罪的主体
  • (四)醉酒驾驶犯罪的主观方面
  • 四、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分
  • (一)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界限问题
  • (二)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 五、危险驾驶入刑之实践效果及反思
  • (一)危险驾驶入刑实施效果分析
  • (二)危险驾驶罪的反思
  • 六、治理醉酒驾驶现象的构想
  • (一)加强执法力度可削弱行为人侥幸心理,增加违法的机会成本
  • (二)加强执法力度,提升出发的必定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