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实践前沿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为中心,主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道德建设等内容,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等前沿热点问题。

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前沿的探索具有创新性,对于新时代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 青年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四重维度
  • 一、胸怀理想:以民族复兴为践行目标
  • 二、笃学不倦:以充实自我为践行基础
  • 三、扎根现实:以时代发展为践行路径
  • 四、放眼全球:以国际格局为践行视界
  • 以学生工作为切入点,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 一、学生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 (二)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三)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二、学生工作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
  • (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
  • (二)坚持外交特色办学
  • (三)构建“大学工”联席会议模式
  •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 (一)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 (二)探索学生工作和思政教学协同育人机制
  • (三)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 四、结语
  • 中医专业学生职业信仰的内涵及培育路径
  • 一、理论探索:职业信仰内涵分析
  • (一)“诚”与“信”:信仰的核心语意
  • (二)精神与力量:信仰的价值功能与建构意义
  • (三)职业信仰:信仰主体的价值追求和承载对象
  • (四)“仁心仁术”:中医专业学生职业信仰建构目标
  • 二、中医专业学生职业信仰维度分析:基于《大医精诚》的考察
  • (一)信念:以精诚之心守护中医
  • (二)使命:以传承创新守正中医
  • (三)责任:以仁爱之心善待患者
  • (四)担当:以诚挚之心治病救人
  • 三、培育路径:中医专业学生职业信仰建构的实践探索
  • (一)专业强基:勤求博采与精益求精
  • (二)课程建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 (三)职业伦理:重视典范教育和行为引导
  • (四)实践教育:理论认知与实践行为相统一
  •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 一、积极取向是整个课程内容的立足点
  • (一)为自己负责做出选择
  • (二)强调优势弥补不足
  • (三)从发展性的视角鼓励改变
  • 二、体验式是教学方法的核心
  • (一)集中冥想环节
  • (二)课堂团体活动
  • (三)静默时间
  • (四)视频教学
  • (五)心理互动测试
  • (六)课后体验反馈
  • 三、网络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辐射范围
  • (一)利用网络课堂发布资源和信息
  • (二)利用网络多对多沟通方式延伸学习影响
  • (三)利用邮件进行个别辅导
  • 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调查与教育模式建构
  • 一、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研究
  • (一)思想政治素质概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内涵
  • (二)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研究的特殊性
  • 二、医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与分析——以护理学生为例
  • (一)学习生活状况与发展目标调研
  • (二)专业选择与职业理解
  • (三)价值定位与人生思考
  • (四)道德素质与人际关系
  • (五)社会关注与了解途径
  • 三、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的路径分析
  • (一)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与可行性
  • (二)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与价值指导作用
  • (三)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
  • (四)发挥网络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影响
  • 两岸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
  • 一、两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脉络
  • (一)台湾心理辅导工作发展脉络
  • (二)大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
  • 二、两岸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比较
  • (一)名称和机构设置
  • (二)机构人员构成
  • (三)工作内容
  • (四)伦理规范和配套法规
  • 三、台湾经验对大陆心理教育工作的启示
  • (一)树立心理健康工作的生态观
  • (二)保证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 一、“校内调研”实践教学模式的流程与特征
  • (一)“校内调研”实践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
  • 1.调研准备阶段
  • 2.具体实施阶段
  • 3.成果展示阶段
  • (二)“校内调研”实践教学模式的两大特征
  •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 2.形式灵活,程序紧凑
  • 二、“校内调研”实践教学模式的成效与不足
  • (一)“校内调研”实践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 (二)“校内调研”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1.选题范围不够大
  • 2.调研方法不够全
  • 3.教师指导不够细
  • 警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过度”创新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度”创新的表现
  • (一)教学内容过度创新
  • (二)教学手段过度创新
  •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度创新的弊端
  • (一)异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
  • (二)碎片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消解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 三、以理性创新精神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理论支撑
  •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线索
  • (三)以科学的内容和合理的形式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期待
  • (四)以全员育人的“大思政”理念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合力
  • 把握事、时、势精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 一、因事而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近感
  • (一)想学生成医之所需
  • (二)解学生为医之所惑
  • 二、因时而进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
  • (一)紧扣大时代
  • (二)讲究小时机
  • 三、因势而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和谐感
  • (一)明大势
  • (二)谋创新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主体体验式教学的现实诉求及对策分析
  • 一、主体体验式教学的学理分析
  • (一)主体体验式教学的内涵解读
  • (二)主体体验式教学的学理依据
  • 1.主体体验式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
  • 2.主体体验式教学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 3.主体体验式教学是教育学各类理论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开展主体体验式教学的现实诉求
  • (一)课程功能认识不足,主体兴趣不浓
  • (二)课堂教学内容重理论,主体体验不强
  • (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主体参与不够
  • (四)课程实践教学薄弱,主体融入不足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施主体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 (一)创新教学理念,激发主体参与意愿
  • (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主体参与体验
  • (三)改善教学方式,拓宽主体参与渠道
  • (四)强化实践教学,引导主体认知反思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PBL教学模式探索
  • 一、PBL教学模式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先天基因
  •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
  • (一)问题导向
  • (二)专题形式
  • (三)翻转协同支撑
  •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 (一)倾听
  • (二)共学
  • (三)训练
  • (四)评估
  •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 一、加强“基础”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基础”课教学的主线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教学满足了学生价值需求
  • 二、“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一)教师缺乏理论自信,教学生硬无生气
  • (二)剥离知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内在联系
  • (三)割裂了理论性和趣味性的联系,课堂“有形无神”
  • 三、“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 (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增强理论自信
  • (二)直面各种社会思潮,不刻意回避
  • (三)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促进知行合一
  • (四)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育人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关心学生实际
  •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影响
  • 一、从众心理的引发因素
  • (一)社会实践
  • (二)文化氛围
  • (三)认知压力
  • (四)交际压力
  • 二、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影响
  • (一)从众心理会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的
  • (二)从众心理会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 (三)从众心理会解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方法
  • 三、发挥从众心理积极影响、规避其消极影响的举措
  • (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明确主流价值导向
  • (二)提高学校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多加关注
  • (三)提升班级凝聚力,增强学风辐射力
  • (四)丰富内容与方法,增强课程吸引力
  • 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研究
  • 刍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价值层面及实践路径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 (一)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 (二)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需要
  • (三)应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点
  • (一)从国家价值层面讲,就是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1.富强
  • 2.民主
  • 3.文明
  • 4.和谐
  • (二)从社会价值层面讲,就是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1.自由
  • 2.平等
  • 3.公正
  • 4.法治
  • (三)从个人价值层面讲,就是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1.爱国
  • 2.敬业
  • 3.诚信
  • 4.友善
  •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 (一)培育参与建设的主动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化
  • (二)加强宣传教育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化
  • (三)树立开拓进取的创造性,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化
  • 忠诚、使命、奉献
  • 一、伦理学维度中的忠诚
  • (一)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忠诚”
  • (二)现代伦理意蕴中的“忠诚”
  • 二、伦理学维度中的使命
  • (一)使命是客观的道德要求
  • (二)使命的前提是道德责任
  • 三、伦理学维度中的奉献
  • (一)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
  • (二)奉献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 (三)奉献是社会道德发展的内在需求
  • 拓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基本构成要素
  • (一)学习主体
  • (二)学习目标
  • (三)学习资源
  • (四)学习平台
  • (五)学习模式
  •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学习共同体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意义
  • (一)有助于消除沟通障碍、增进师生互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
  • (二)有助于降低学生疏离感、助推价值观践行,促进学生实际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
  • (三)有助于强化青年的群体意识、激发其历史担当,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魂
  •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原则
  • (一)交互协作
  • (二)共同发展
  • (三)人员有素
  • (四)规划有序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殊体现
  • 一、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内涵
  •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指导理论,是武装全体外交工作者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中的灵魂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成为全体外交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是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中的主题、目标和中心
  •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团结、凝聚、激励全体外交工作者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撑,是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中的精髓和精神动力
  •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用以引导、规范广大外交工作者的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准则,是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中的基础、规范和道德准则
  • 二、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的独特内涵
  • (一)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范畴
  • 1.忠于祖国是外交人员的首要素质——“站稳立场”是关键
  • 2.外交为民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掌握政策”是前提
  • 3.与时俱进是外交工作的主要特点——“熟悉业务”是基础
  • 4.不辱使命是衡量外交人员的尺度——“严守纪律”是保障
  • (二)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 1.热爱祖国与放眼世界的和谐统一
  • 2.吃苦耐劳与健康心态的和谐统一
  • 3.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和谐统一
  • 我国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探析
  • 一、坚定政治信仰,强化使命意识,立志献身外交事业
  • (一)坚定政治信仰
  • (二)强化使命意识
  • (三)立志献身外交事业
  • 二、投身伟大实践,提高履行使命能力
  • (一)投身伟大实践
  • (二)提高履行使命能力
  • 三、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提升道德修养
  • (一)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 (二)提升道德修养
  • 传统诚信家训的历史探究及其当代教育启示
  • 一、传统道德教化的“家族本位”特征
  • 二、传统诚信家训的多样教育内容
  • 三、传统诚信家训的独特教育路径
  • (一)蒙以养正的启蒙式引导
  • (二)言传身教的家长式规劝
  • (三)寓意结合的生活化熏染
  • 四、传统诚信家训的当代教育启示
  • (一)当代诚信教育应注重正当性与功利性的相互承接
  • (二)当代诚信教育应注重生活化与情感化的相互融合
  • (三)当代诚信教育应注重理论化与实践化的相互结合
  • 儒家个人诚信伦理的价值纬度探究
  • 一、以“仁爱”精神为依托,塑造个人诚信品格
  • 二、以诚信为尺度协调个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建立良性互动
  • 三、以个人诚信伦理规范为支撑,维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
  •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再认识
  • 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从理论层面看,关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价值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
  • (二)从实践层面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 (三)从价值层面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价值危机
  • 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再认识的基本维度:思想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
  • (一)从思想之维来理解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思路
  • (二)从时间之维来把握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未来价值
  • (三)从空间之维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维价值评判
  • 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 (一)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实现产业兴旺
  • (二)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三)激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价值,建设乡风文明
  • 道德理论研究
  •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正当性证成
  • 一、法律与道德价值的同源性与交叉性
  • 二、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同宗性与交叠性
  • 三、法律与道德功能的独特性与互补性
  • 道德教育在何种意义上可抵制道德冷漠
  • 一、道德教育能够营造道德氛围
  • 二、道德教育能够克服无意识道德冷漠流弊
  • 三、道德教育能够打造道德自我反思思维
  • 四、道德教育能够重构道德行动动力
  • 论道德冷漠及其纠正
  • 一、亲社会助人行为的产生
  • 二、道德冷漠的致因
  • 三、道德冷漠的纠正
  • “道德绑架”探析
  • 一、道德绑架的内涵
  • (一)道德绑架以利益矛盾的真实出现为前提
  • (二)道德绑架实施者以特定社会道德规范为依据
  • (三)道德绑架实施者权利义务意识淡漠
  • (四)道德绑架实施者以道德评价为武器
  • 二、道德绑架的类型
  • (一)以道德绑架实施者是否是当事人为依据的划分
  • (二)以当事人双方熟悉程度为依据的划分
  • (三)以道德绑架过程中第三方的介入与否为依据的划分
  • (四)以道德绑架有无实际效果为依据的划分
  • 三、道德绑架的本质特征
  • (一)道德绑架是人们谋求特定利益的一种方式
  • (二)道德绑架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被滥用
  • 四、结论
  • 现代法治视域下的德治意蕴
  • 一、“德治”的词源本义
  • 二、传统儒家“德治”的内涵
  • 三、现代法治视域下的“德治”特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