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2.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61千字
字数
2025-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究周秦之变的历史起源和世界意义。
内容简介
周秦之变是古代中国深刻且具有深远世界影响的大变革大转型,是世界重要的建构事件之一。
本书基于历史政治学路径,充分占有相关历史文献、古文献和政治学文献,全面系统地探究周秦之变的历史起源、历史过程、主要机理、历史定位和世界意义,描绘了公元前1046年至前87年中华和文明转向的史诗般历史图像,呈现了全球史、世界政治发展史、中华文明演化史、中华演进史等四重视域下的周秦之变,揭示了周秦之变对于中华演进、世界官僚制演化、人类形态发展、现代建构、东亚和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影响和结构塑造。
本书还基于系统全面的形态分析框架,提炼并建构了“天子诸侯制”和“官僚制”等核心概念,察了这两种形态的形成过程、基本结构、运行机制,揭示了中华的标志特征、演进规律和世界地位。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 一、呼唤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学原理
- 二、历史政治学的含义与功能
- 三、基本概念重述与政治学原理的重构
- 第一章 导论:何以中国之世纪叩问
- 第一节 周秦之变研究缘起
- 一、选题背景和缘由
- 二、选题目的与价值
-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
- 二、马克斯·韦伯研究路径
- 三、中国主体研究路径
- 四、整体情况
- 第三节 本书结构和研究方法
- 一、本书结构
- 二、历史政治学路径及其方法
- 第二章 周秦之变理论阐释框架
- 第一节 周秦之变的历史内涵和政治学意义
- 一、周秦之变的历史内涵
- 二、周秦之变的政治学意义
- 第二节 国家形态演变的内涵
- 一、国家形态概念
- 二、国家形态演变概念
- 第三节 国家形态演变的类型
- 一、古代国家内部演变
- 二、古代国家向现代国家演变
- 三、国家形态演变的意义
- 第四节 两种国家形态界定
- 一、天子诸侯制国家形态
- 二、君主官僚制国家形态
- 第三章 天子诸侯制国家:以西周为中心
- 第一节 立国基本理论
- 一、君主奉天命建国治民
- 二、敬天保民
- 三、天命无常
- 第二节 国家基本制度
- 一、基本政治制度
- 二、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 三、基本军事制度
- 四、基本经济制度
- 第三节 国家统治方式
- 一、礼法之治的内涵
- 二、礼法之治的评价
- 第四节 国家和社会关系
- 第五节 社会和阶级结构
- 第六节 国家经济形态
- 第四章 周秦之变历史过程:演进脉络和阶段性特征
- 第一节 天子诸侯制国家时期 (公元前1046—前707年)
- 一、天子诸侯制国家强盛期
- 二、天子诸侯制国家总体守成期
- 三、天子诸侯制国家勉强维持期
- 第二节 君主官僚制国家奠基期 (公元前707—前238年)
- 一、半分封-半郡县国家期
- 二、不完全君主官僚制国家期
- 第三节 君主官僚制国家形成期 (公元前238—前206年)
- 第四节 君主官僚制国家定型期 (公元前206—前87年)
- 第五章 君主官僚制国家:秦朝形成和西汉定型
- 第一节 立国基本理论
- 一、皇帝受天命建国治民
- 二、君民是复杂的共生关系
- 三、功绩主义
- 第二节 国家基本制度
- 一、基本政治制度
- 二、国家和意识形态关系
- 三、基本军事制度
- 四、基本经济制度
- 第三节 国家统治方式
- 一、秦朝律法之治的根本逻辑
- 二、秦朝律法之治的基本情况
- 第四节 国家和社会关系
- 一、以国家为中心
- 二、官民关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主体
- 三、强国家、弱社会模式
- 第五节 社会和阶级结构
- 第六节 国家经济形态
- 一、较高水平的农业社会
- 二、手工业具备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
- 三、具备较好城市文明基础和较发达道路网
- 第七节 西汉的改造和定型
- 一、西汉对新国家形态的改造和定型
- 二、新国家形态在西汉定型并为后世法的原因
- 第六章 天子诸侯制国家和君主官僚制国家的基本定位
- 第一节 天子诸侯制国家:东方早期国家之代表
- 第二节 君主官僚制国家:古代中国主流国家范式
- 第七章 周秦之变:成因和机理
- 第一节 特殊地理和环境因素的深刻塑造
- 一、一片足够孕育大国的大陆
- 二、地理的“半封闭半开放性”
- 三、明显的农牧地理结构
- 四、连成一片的大陆
- 第二节 国家起源之路的深远影响
- 一、满天星斗模式和中国漩涡模式
- 二、公共管理(者)蜕变之路和保留氏族因素的维新之路
- 第三节 国家中心主义路径的“内在锁定”
- 一、国家被视为文明和社会的中心与保卫者
- 二、国家被视为教化性权威
- 三、不断增强的中央集权趋势
- 第四节 国家最高权威和周制合法性双重衰落耦合
- 一、国家最高权威衰落成为导火线
- 二、周制合法性不断衰落
- 第五节 精英集团相互取代、边陲取代中心
- 一、精英集团相互取代而非阶级斗争
- 二、政治精英在周秦之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三、边陲(地方)反噬中心(中央)
- 第六节 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战争的推动
- 一、国家最高权威崩溃滋生战争
- 二、春秋战国战争的特殊性
- 三、特殊战争和其他因素耦合
- 第七节 思维模式影响和天命论的本体意义
- 一、分层-关联思维模式
- 二、天命论为周秦之变划定方向和范畴
- 三、思想家为周秦之变提供理论基础
- 第八节 经济因素的基础性作用
- 一、较发达的经济是构建新国家的经济基础
- 二、经济精英对国家形态演变作用有限
- 第九节 重大事物到来时序的深刻影响
- 第八章 历史定位:伟大的国家和文明转向
- 第一节 中国国家形态正向变革和自我升级
- 第二节 解决时代核心问题并形成超大规模国家治理范式
- 第三节 决定性塑造中华国家范式和演进道路
- 一、中国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实现期
- 二、中国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期
- 三、天下型国家重要演变和定型期
- 四、中国大一统国家和超大规模国家形成期
- 五、中国世俗型国家形成期
- 六、决定性地塑造中华国家演进的道路和方向
- 第四节 古代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大转型
- 一、实现古代中国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伟大飞跃
- 二、变革的深度、广度超过中国古代历次变局
- 三、变革影响的持久性为中国历史之最
- 第五节 决定性地塑造中华文明和华夏世界
- 一、形塑中华文明天地家国同构的基本内核
- 二、确立极具统领性的国家中心主义文明范式
- 三、形成延续至今的高政治和思想主导、中低经济和行政控制模式
- 四、确立极具标志性的世俗主义范式
- 第九章 世界意义:人类政治文明的奠基和分流
- 第一节 形成世界领先并长期领先的主流国家形态
- 一、世界史上极早极为深入的直接统治模式
- 二、拥有世界古代史上极早极完善的常备军制度
- 三、世界史上极早的以文驭武模式的成功案例
- 四、提供了超大规模国家治理的中国经验
- 五、迄今为止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国家形态
- 第二节 初步解决现代国家构建的两大世界性难题
- 一、周秦之变在现代国家构建上的成就和局限
- 二、周秦之变和轴心期的国家形态维度
- 三、周秦之变对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影响
- 第三节 对人类官僚制和现代国家构建产生巨大影响
- 一、官僚制是现代国家机器的主体性内容
- 二、世界第一波官僚化浪潮
- 三、世界第二波官僚化浪潮和现代国家机器的扩散
- 第四节 走出更具代表性的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道路
- 一、中国演进道路的特点
- 二、古希腊、古罗马演进道路的特点
- 三、两条道路及其遗产的简要比较
- 四、两条道路基本评价:中西方第一次大分流
- 第五节 对亚洲和世界格局及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 一、古代东亚世界形成和崛起的关键,深度塑造东亚格局和进程
- 二、对亚洲和世界历史格局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 第十章 结语:世界性中国及其理论意义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理论意蕴
- 一、作为国家整体构造和运行机制,国家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 二、正视西方国家理论的成就与局限
- 三、“东方专制主义”是我国学者必须破除的意识形态“枷锁”
- 四、“中国停滞论”“亚洲无历史论”是偏见
- 五、人类轴心时代包括哲学宗教与国家形态双维大突破
- 六、有必要重视人类历史演化中形成的结构并从历史中把握人类政治-社会的结构
- 七、人类国家演进道路是多元的
- 八、人类文明受到古代中国的永恒性奠基和塑造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