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6.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1千字
字数
2014-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讲述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全新视角解读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
内容简介
《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录两个部分。前言,重点讲了《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新视角:“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
正文十章:
第一章讲“本书所涉及的时代”,强调了史料的价值问题及用法。
第二至五章,是关于夏商周(西周)三代的历史。其中,第三、四章写法比较特别,作者的意图是利用各国成书于战国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国在战国时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带着主观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历史渊源的内容。
第六章讲“春秋的史实”。
第七至九章,讲战国的历史文化。
第十章,是对全书的总结。作者注意引导读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实”,重视新资料的运用,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平势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学者的一些历史观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前言 文化地域所拥有的历史特性
- 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
- 战国时代史书所记载的“事实”
- “大国”的势力圈
- 杞人忧天
- 第一章 本书所涉及的时代
- 所谓古代的“事实”为何物
- 众所周知的“事实”
- 说明上的遗漏
- “清楚”的时代与“不清楚”的时代
- 汉字记录保留的情况
- 被描述得貌似“清楚”的过去
- 战国时代领土统治正当性的主张
- 战国时代“天下”中的特别地域及作为历史的三代
- 横跨多元文化地域的汉字圈出现
- 用于祭祀的文字
- 即使汉字相同意思也不同
- 为了诽谤其他“正统”王朝而诞生的“夷狄”
- 汉代以后视点的特殊性
- 天下统一与 典籍内容的龃龉
- “东亚册封体制”与德化
- 周边国家的文字文化
- “东亚册封体制”的变质
- “战国时代”这一名称
- 第二章 周王朝的史实
- 从伐殷到克殷——《逸周书》与《史记》
- 《逸周书·世俘解》
- 《逸周书·克殷解》
- 《史记·周本纪》中的克殷记录
- 关于西周王朝起源与灭亡的传说
- 周的祖先传说
- 褒姒的传说
- 周公与共和
- 被理想化的人物与制度
- 摄政时期的象征:后世所推崇的“成”与“宣”
- 金文中的西周时代
- 西周金文的月相
- 周王的在位年份
- 西周的灭亡
- 名为“东迁”的分裂时期的历史发展
- 第三章 “华夏”的源流与夏商周三代
- 韩的神话
- 文化地域中的夏商周三代
- 韩国统治三晋之地的正当性
- 实沈与大夏、台骀与汾水
- 韩国神话的意义
- 韩宣子与夏王朝、商王朝
- 韩宣子与夏王朝的祭祀
- 韩宣子为郑国诸氏所尊敬
- 《左传·昭公十六年》的一节
- 商朝故地的继承
- 商朝故地统治的正当性
- 郑与宋、陈属于大火的辖区
- 与周的关系
- 统治夏地与商地
- 基准星宿与王朝交替
- 第四章 战国诸国各自讲述的夏商周三代
- 秦、齐的领土主张与三代
- 秦国领土统治正当性的主张
- 齐国对领土统治正当性的主张
- 齐威宣王命人撰写的《春秋》与《公羊传》
- 《公羊传》的开篇部分
- “叔尸镈”与夏之故地
- 魏国的《竹书纪年》与三代
- 《竹书纪年》与“夏”及革命
- 《竹书纪年》中体现出的对周朝权威的继承
- 魏的惠成王与夏王朝的权威
- 楚国的祖先神话与三代
- 与传说中的帝王之间的关系
- 《左传》中记载的楚国祖先
- 楚国对周王朝权威的继承
- 中山国的正统性主张与三代
- 中山国的正统性主张与《穀梁传》
- 中山国的“中国”与三代
- 汉王朝对三代的继承“形式”
- 战国时代正统继承的“形式”与汉王朝
- 象征汉王朝正统性的物品
- 汉王朝所继承的下克上理论
- 第五章 夏王朝、商王朝的史实
- 禹的传说
- 战国时代的三代观
- 《尚书·禹贡》
- 《禹贡》中所记载的九州
- 《禹贡》中所记载的五服
- “中国”的起源
- 从《容成氏》看大禹
- 从《墨子》看大禹
- 从《周礼》的职方氏看九州
- 行神大禹
- 治水传说和大禹
- 巡视自己支配的国家领域的王
- 夏王朝的系谱
- 夏王朝的系谱是如何存留下来的
- 刘累的传说
- 商王朝
- 基于出土文字史料的商代始祖传说
- 城市国家商
- 从甲骨文中了解到的事情
- 商与周
- 帝乙、帝辛时代的祭祀
- 第六章 春秋时代的史实
- 广域汉字圈的出现
- “东迁”的冲击
- 盟书的出现
- 侯马盟书
- 从盟书到法令
- 孔子的时代
- 各种各样的孔子形象
- 流浪的孔子
- 对孔子的评价与殷商故地
- 孔子与《公羊传》
- 《左传》中的“获麟”
- 《左传》中的孔子
- 各国对孔子的不同评价
- 孔子预言的王者是谁
- 探寻孔子的实际形象
- 根据国家意图而创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孔子形象
- 游侠们的舆论与儒教
- 作为游侠的孔子
- 春秋五霸
- 作为霸主的君主们
- 讨论齐桓公的前提
- 《公羊传》中的齐桓公
- 贬低齐桓公的“形式”
- 桓公去世后平息诸国混乱的霸主们
- 晋文公
- 爵位标签
- 楚庄王
- 吴王阖闾、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 吴越同舟与卧薪尝胆
- 秦穆公
- 从地域及下克上的观点论述五霸
- 宋襄公
- 第七章 战国时代的史实
- 合纵连衡
- 合纵连衡的假象
- 苏秦的假象
- 《战国纵横家书》中的“苏秦”
- 苏秦的“合纵”
- 苏代的“合纵”与齐国的沉浮
- 称“帝”
- 促成“合纵”的又一位功臣—孟尝君
- 孟尝君的出身
- 孟尝君与齐国的陪都
- 孟尝君的“合纵”与苏代的“合纵”
- 屈原
- 屈原之死
- 屈原与《楚辞》
-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 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纵”
- 春申君与吴越之地
- 秦始皇的出生
- 东方各国的灭亡
- 第八章 战国时代的学术
- 诸子的虚实
- 诸子的出现
- 诸子百家的假象
- 刘向、刘歆的诸子理解
- 战国时代的宇宙观
- 被埋没的关于天地创造的神话
- 大地浮于水
- 大鹏的传说
- 俯视苍天
- 周易的方位设置
- 科学技术
- 支撑战国时代学术的文字
- 《说文解字》讲述的书体
- 战国时代的文字
- 秦为了展示自己的特殊性而创造的书体
- 之后的战国文字
- 第九章 战国时代的变革者
- 完善尺度标准的意义
- 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动与变革者
- 尺度标准的完善与度量衡
- 《汉书·律历志》以后的度量衡
- 商鞅变法
- 商鞅变法与阡陌
- 商鞅变法与爵位的完善
- 领土国家的扩大与爵位的变质
- 楚国变法
- 楚国的爵位
- 吴起变法
- 从君王巡行到皇帝巡行
- 天下物资流通与金属货币的出现
- 从商王田猎到秦始皇巡行
- 第十章 重新比较探讨春秋时代观以及夏商周三代观
- 文书行政开始以前
- 大和的大国与商、周
- 到春秋时代为止的畿内
- 首都与陪都
- 西周时代的世界观
- 西周金文中赞扬文王与武王的内容
- 陕西省眉县青铜器中的“四方”、“四域”和“狄”
- 秦公簋、秦公镈中的“下域”、“四方”和“蛮夏”
- 新出土秦公镈中的“蛮方”“域”“百蛮”“四方”
- 何尊中的“中域”
- 各文化地域上的王朝交替
- 从天下的视点论霸者的交替
- 春秋时代周王朝的王都
- 汉字的魔力
- 使周站在权力顶点的青铜器铭文
- 四处生根的汉字
- 被理想化的周公旦与太公望
- 周公旦
- 太公望
- 领土国家进程中大国权贵与小国权贵的差别
- 孔子与鲁国权贵
- 鲁国三桓
-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贵大夫
- 《春秋》使用的材料
- 圣德太子的时代
- 刻板印象与多样化的视点
- 探究“事实”背后的事实
- 皇帝的“天下”与周边国家的领土
- 江户时代的儒家学者的中国古代史观
- 中国古代史观与城市国家的视点
- 附录
- 主要人物略传
- 历史关键词解说
- 参考文献
- 历史年表
- 封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