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6千字
字数
2023-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阐述了突发事件协同治理的路径与策略。
内容简介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要在这一框架下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强应急协同治理,推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政企之间、政社之间乃至军地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防范、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
本书论证了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逻辑,并从制度、主体、过程、价值、工具五个方面阐明了应急管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基于大量调研数据,对突发事件中的“非协同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全书旨在以突发事件应对与管理的协同效应,对冲和破解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降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章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逻辑
- 第一节 价值逻辑
- 一、新时代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
- 二、应急管理:维护现代公共安全的新途径
- 第二节 历史逻辑
- 一、从古至今的灾害事件:国家治理的持续挑战
- 二、历史上的救灾政策、思想:应急管理的重要渊源
- 第三节 现实逻辑
- 一、突发事件增加治理成本,应急管理降低治理成本
- 二、突发事件影响治理秩序,应急管理维护治理秩序
- 三、突发事件考验治理能力,应急管理体现治理能力
- 第四节 理论逻辑
- 一、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选择
- 二、降低治理脆弱性,增强治理韧性: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
- 第二章 突破单向度: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多重向度
- 第一节 制度向度:机制优化、执行力提升
- 一、完善应急制度体系
- 二、提升应急管理制度执行力
- 第二节 主体向度:强化内外协同治理
- 一、导入社会机制,壮大应急力量
- 二、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应急资源供给
- 第三节 过程向度:强化事前主动防治
- 一、嵌入事前风险管理机制
- 二、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 第四节 价值向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
- 二、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价值追求
- 第五节 工具向度:运用互联网、数字技术
- 一、信息不对称与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
- 二、全媒体时代与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 第三章 “非协同现象”:常规应急的一个问题与挑战
- 第一节 纵向条块联动低效:风险认知层层减码与响应迟钝
- 一、突发事件风险大小的不确定性与突变性
- 二、事前自下而上条块风险信息过滤:出现“层层隐瞒”
- 三、初期响应体制性迟钝与中期应急“层层加码”
- 第二节 横向部门间分割:风险防控分割与应对推诿
- 一、突发事件形态呈现耦合性、跨界性
- 二、事前风险防治职责模糊、交叉
- 三、事中部门应急避责推诿与碎片化
- 第三节 平行跨区域协同乏力:风险外推与阻滞低效
- 一、突发事件风险呈现外溢性和跨区域性特征
- 二、事前跨区域联合风险防控形式多、实质进展少
- 三、事中自发性跨区域协同较少,存在应急孤岛
-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内外协同不畅:风险共治乏力
-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难以形成合力
- 二、政府与企业协同不够:政府热,企业冷
- 三、政府与公众协同不足:干部干,群众看
- 四、政府与媒体协同乏力:风险预警失效,催生次生舆情
- 第四章 走向协同治理:理论方案与实现路径
- 第一节 协同治理理论概述
- 一、协同治理的定义与类型
- (一)协同治理的定义
- (二)协同治理的类型
- 二、协同治理的理论优势、局限与适用领域
- (一)协同治理的比较优势
- (二)协同治理的理论局限和挑战
- (三)协同治理的适用领域
- 第二节 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复合型协同治理
- 一、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进路分析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场景下治理概念的特色分析
- 三、治理现代化赋予协同治理的特色与创新:复合型协同治理的提出
- 四、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实现协同治理的优势与挑战
- (一)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实现协同治理的优势
- (二)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实现协同治理的挑战
- 第三节 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 一、构建公共价值目标共同体,增强协同治理的动力
- 二、优化协同治理机制设计,减少体制机制障碍和阻力
- 三、培育协同治理行为,提高协同治理执行力
- 四、导入协同技术和协同文化,提高协同治理的环境推力
- 第五章 打造价值目标共同体,强化自驱性协同
- 第一节 强化公共价值目标导向
- 一、多一些公共价值,少一些机构利益
- 二、加强公共管理者的大局意识和开放思维
- 三、杜绝极端个人主义,维护公共价值
- 第二节 提高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度
-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走出“塔西佗陷阱”
- 二、从关系型信任走向契约化、制度化信任
- 第三节 强化风险意识和知识整合
- 一、警惕“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
- 二、强化知识整合与协同,减少知识碎片化
- 三、摈弃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形式主义的干扰
- 第六章 构建相容性激励机制,增强自发性协同
- 第一节 构建正向相容性激励机制,推动风险防治协同
- 一、构建条块风险防治的绩效激励机制
- 二、构建社会参与风险防治的绩效激励机制
- 第二节 健全正向相容性激励机制,促进应急处置协同
- 一、健全条块应急绩效激励与补偿机制
- 二、构建社会参与应急的绩效激励机制
- 第三节 优化负向相容性激励机制,推动风险防治协同
- 一、关口前移,构建风险防治绩效问责机制
- 二、强化对企业风险防治绩效的负向激励与约束
- 第四节 优化负向相容性激励机制,促进应急处置协同
- 一、党政问责制度
- 二、优化应急问责机制
- (一)理顺应急职责
- (二)事中建立应急容错和尽职免责机制
- (三)引入事后调查机制
- 第七章 发展复合型协调机制,导入权威型协同
- 第一节 优化行政指导性协调机制
- 一、健全“平时”应急协调机制
- (一)常态化条件下领导小组机制(含专项指挥部机制)
- (二)优化领导分管机制
- (三)导入交叉任职机制
- 二、优化“战时”应急协调机制
- (一)前方:现场指挥部机制
- (二)后方: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指挥部机制
- (三)对口支援机制
- (四)上下交叉任职(兼任)机制
- (五)规划和设计应急救援战区机制
- 第二节 发展治理主体自发性协调机制
- 一、构建“平时”自发性协调机制
- (一)应急预案协同机制
- (二)联席会议机制
- (三)契约合作机制
- (四)“平时”政府与社会力量自发性协调机制
- 二、构建“战时”自发性协调机制
- (一)“守望相助”的互助、互救机制
- (二)社会组织自发性应急协调机制
- 第三节 推进协调机制扁平化、制度化、法治化
- 一、推进协调机制扁平化
- 二、推进协调机制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 第四节 着力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 一、推进应急指挥体系综合化、协同化
- (一)推进应急指挥部门内部综合化、协同化
- (二)提高应急指挥体系跨部门综合化、协同化水平
- 二、推进应急指挥体系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 (一)加强应急指挥配套保障制度建设
- (二)打造标准化的应急指挥体系
- 三、提高应急指挥体系数字化、专业化水平
- (一)坚持数字赋能原则,强化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 (二)提高现场应急指挥的专业化水平
- (三)加强应急指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八章 培育协同治理行为,提高自主性协同
- 第一节 构建协同型领导
- 一、多方协同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估
- 二、多方协同进行科学决策
- 第二节 强化公共冲突管理
- 一、群体性冲突事件及其生成机制
- 二、健全群体性公共冲突管理机制
- (一)优化治理理念,减少公共冲突风险源
- (二)第一时间响应,避免偶发事件助推事态升级
- (三)强化信息发布,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
- (四)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治理韧性
- 第三节 加强信息沟通与舆论引导
- 一、突发事件风险感知的“心理台风眼效应”
- 二、坚持线上线下“双处置”,降低风险感知差异
- 第九章 推进政社应急协同,促进社会化协同
- 第一节 社会端:强化社会应急协同行为
- 一、推进政府应急信息公开
- 二、引导公众的应急依从行为
- 第二节 政府端:推进应急辅助性职能向社会转移
- 一、为什么要推进政府职能社会化转移改革
- (一)推进政府治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 (二)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协同共治的需要
- (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公共服务的需要
- 二、推进应急辅助职能社会化转移的探索与实践
- (一)应急领域职能社会化转移改革及其成效
- (二)应急领域职能社会化转移面临的挑战
- 第十章 运用数字技术,实现自动型协同
- 第一节 建设、运营多方协同的应急系统与平台
- 一、打造社会化、协同化的应急联动系统
- 二、建设社会协同的应急物资信息平台
- 第二节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协同应急智能化
-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影响
- 二、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的发展态势与展望
- (一)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的分布与比较
- (二)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与比较
- (三)对人工智能治理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 三、人工智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影响
- 第十一章 推进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
- 第一节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 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全面强化风险意识
- 二、提高重大风险的预防和化解能力
- 三、加强重大风险的防控机制建设
- 第二节 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制度优势
- 一、开展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制度优势
- (一)抗击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制度韧性
- (二)对冲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制度力量
- 二、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治理能力的路径
- (一)立足源头治理,控制风险源
- (二)立足依法治理,阻断风险演化和升级
- (三)立足系统治理,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
- (四)立足协同治理,凝聚卫生风险治理的磅礴力量
- 第三节 推进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多重、多任务委托代理的视角
- 一、事前公共卫生风险治理失灵现象
- 二、国内外公共卫生风险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分析
- (二)公共卫生风险沟通的研究
- 三、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及其场景分析:多重、多任务委托-代理视角
- (一)公共突发事件风险治理的委托-代理场景
- (二)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多重、多任务委托-代理场景
- 四、治理失灵的理论解释框架:信息不对称-目标模糊-激励不相容
- 第四节 优化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机制设计
- 一、建立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的激励机制
- (一)建立地方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相容性激励机制
- (二)建立卫生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相容性激励机制
- (三)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相容性激励机制
- 二、优化公共卫生风险协同治理的信息机制
- (一)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信息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信息机制的路径与策略
- 第十二章 加强区域环境社会风险协同治理
- 第一节 环境社会风险及其区域差异
- 一、环境社会风险
- 二、环境社会风险的区域差异
- 第二节 环境社会风险的理论研究进展
- 一、国内外研究文献概述
- 二、理论假设
- 第三节 实证研究结果与政策启示
- 一、变量、测量指标及数据来源
-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整体计量结果
- (二)分区域计量结果
-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一)加强污染防控是实现环境社会风险有效防范化解和治理的根本路径
- (二)推进生态环境有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环境治理投入的总体绩效
- (三)重视收入差距问题,降低引发环境社会风险其他因素的影响
- 附录 突发事件协同治理访谈提纲
- 一、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二、企事业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三、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四、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