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传统文化专题解析,简明易懂,适合各行各业的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打破了以往传统文化类读物以“朝代”为线索的通史类写法,分“专题”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十个侧面。按照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逻辑顺序,全书分为十章,分别介绍服饰、饮食、建筑、婚恋、教育、姓氏名字号、礼仪、汉字、戏曲、思想十个传统文化的侧面。每章内部又按照“述源理流、观器明道”的理路,为读者先厘清每一个文化点的源起、嬗变,然后阐述其特点、挖掘其内涵,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一个事物在某一阶段的特点,而且明白其过去的来路,清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十个章节彼此平行安排,读者不会出现“一章学不会,后面没法学”的现象。全书行文力求简洁明了,化繁为简,生动形象,不仅有较好基础的文科读者可以读懂,其他专业的读者也可以有较好的学习入手点。

目录

  • 扉页
  • 版权页
  • 目录
  • 内容提要
  • 序一
  • 序二
  • 前言
  • 绪论 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 一、什么是“文”
  • 二、什么是“化”
  • 三、关于“文化”的诸多阐释
  • 四、他者眼中的中华文化
  •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及特点
  • 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
  • 三、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 第一章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服饰史概说
  • 一、中国服饰发展的源头
  • 二、各个朝代主要的服饰形制
  • 第二节 从头开始——首服
  • 第三节 衣深理更深——深衣
  • 一、什么是深衣
  • 二、深衣的主要形制——裾
  • 三、深衣的其他分类
  • 四、深衣的文化内涵
  • 第四节 一行一停皆传情——襦裙
  • 一、什么是襦裙
  • 二、襦裙的分类
  • 三、襦裙的历史演变
  • 四、襦裙的美学内涵
  • 第五节 衣冠并禽兽——补服
  • 一、补子溯源
  • 二、补子的形状及区别
  • 三、清朝补子的纹样
  • 四、清朝补子纹样的寓意
  • 五、补服的文化内涵
  • 第二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第一节 吃什么,怎么吃?——传统饮食文化概说
  • 一、古代的食材
  • 二、古代的器具
  • 三、古代的烹技
  • 四、古代的调术
  • 第二节 备尝世味,品味人生——传统饮食的特色与内涵
  •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 二、中国传统饮食风貌
  •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 第三章 栋宇间显三才之妙——中国古典建筑文化
  • 第一节 以何为席,以何为盖?——中国古典建筑的分类
  • 一、古典建筑的分类
  • 二、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样式
  • 第二节 星光点点,河汉璀璨——中国古典建筑特征词汇举隅
  • 一、斗拱
  • 二、吻
  • 三、须弥座
  • 四、瓦当
  • 五、影壁
  • 六、雀替
  • 七、藻井
  • 八、窗
  • 九、罩
  • 第三节 境外之象,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 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点
  • 第四章 仪程繁复 形态多样——中国传统婚恋文化
  • 第一节 由内而外,由多而专——中国古代婚恋形态的演变
  • 一、什么是婚姻
  • 二、人类婚姻形态的历史演变
  • 第二节 有情人终成眷属吗?——中国传统婚恋文化的形态分析
  • 一、男女情爱主导的婚姻
  • 二、政治目的主导的婚姻
  • 三、强权统治主导的婚姻
  • 四、经济利益主导的婚姻
  • 五、宗教信仰主导的婚姻
  • 第三节 三书六礼——中国传统婚姻的仪程与制度
  • 一、婚前礼
  • 二、正婚礼
  • 三、婚后礼
  • 第四节 身不由己的被动——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
  • 一、七出三不去
  • 二、和离制度
  • 三、义绝制度
  • 四、呈诉离婚
  • 第五节 祭祀、继嗣、内助——中国传统婚恋文化的内涵
  • 一、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
  • 二、中国传统婚姻的原则
  • 三、中国传统婚姻的特点
  • 第五章 私学与官学 学而优则仕——中国传统教育考录文化
  • 第一节 学在官府——中国历代官学教育
  • 一、夏、商、周的官学
  • 二、秦朝的学室
  • 三、汉朝的太学
  • 四、魏晋南北朝的官学
  • 五、唐朝的“六学二馆”
  • 六、明清的国子监
  • 第二节 学术下移——中国传统私学教育
  • 一、私学的兴起
  • 二、私学教育的发展史
  • 三、私学教育的形式
  • 第三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 一、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 二、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 三、宋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沿革
  • 四、明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衰落
  • 第四节 柳暗花明——科举考试之后
  • 一、三鼎甲
  • 二、中进士后的主要庆祝活动
  • 三、中进士之后的任职
  • 四、落第后的幸与不幸
  • 第五节 科举制度的利弊与世界影响
  • 一、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
  • 二、中国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 三、中国科举制度西传的过程
  • 四、西方文官选用制概况
  • 第六章 寻根问祖——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 第一节 中国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 第二节 古代的大姓和郡望
  • 一、大姓
  • 二、郡望
  • 第三节 古人的名、字、号
  • 一、名
  • 二、字
  • 三、号
  • 第七章 礼仪之邦——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 第一节 礼仪的概念、形式及特点
  • 一、礼仪的概念及常见的见面礼仪
  • 二、中国常见的古代礼仪
  • 第二节 祀神祭人——吉礼
  • 一、祭天神
  • 二、祭地祇
  • 三、祭人鬼
  • 第三节 征伐之礼——军礼
  • 一、军礼概说
  • 二、征战之礼
  • 三、校阅之礼
  • 四、田猎之礼
  • 第四节 待客之礼——宾礼
  • 一、什么是宾礼
  • 二、时聘、殷覜
  • 三、时会、殷同
  • 四、士相见礼
  • 第五节 亲万民礼——嘉礼
  • 一、饮食之礼、飨燕之礼
  • 二、射礼
  • 三、婚冠礼
  • 四、脤膰之礼
  • 五、贺庆之礼
  • 六、巡守礼
  • 七、即位改元礼
  • 第六节 丧灾之礼——凶礼
  • 一、丧礼
  • 二、荒礼
  • 三、吊礼
  • 四、恤礼
  • 五、禬礼
  • 第八章 由古而今 由繁而简——中国古代汉字文化
  • 第一节 “四体”——中国古汉字的“造字法”
  • 一、原始的记事方法
  • 二、汉字的构造方法——六书
  • 第二节 “二用”——中国古汉字的“用字法”
  • 一、古汉字的使用方法——转注
  • 二、古汉字的使用方法——假借
  • 三、六书小结
  • 第三节 “古文字阶段”——汉字的形体演变(一)
  • 一、甲骨文的出现
  • 二、金文的得名及特点
  • 三、大篆的出现及特点
  • 四、小篆的出现及特点
  • 第四节 “今文字阶段”——汉字的形体演变(二)
  • 一、隶书的生成与隶变
  • 二、楷书的特点与欣赏
  • 三、草书的特点与用途
  • 四、行书的特点与欣赏
  • 第九章 方寸舞台演绎百态人生——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 第一节 兼取百家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戏曲的源流
  •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 二、唐朝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 四、元朝——戏曲的成熟期
  • 五、明朝——戏曲的繁荣期
  • 六、清朝及近现代——戏曲的转型期与革新期
  • 第二节 程式化、综合化、虚拟化——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
  • 一、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现方式
  • 二、中国戏曲综合化的表现方式
  • 三、中国戏曲虚拟化的表现方式
  • 第三节 东方歌剧——中国的国粹“京剧”
  • 一、京剧的孕育与形成
  • 二、京剧的行当划分
  • 三、京剧“四大名旦”
  • 第四节 南曲柔美优雅,北曲苍凉悲壮——戏曲的南北代表剧种
  • 一、南方戏曲的代表剧种及地域特点
  • 二、北方戏曲的代表剧种及地域特点
  • 第十章 向古人借智慧——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 第一节 古代思想与人之初
  • 一、性善说
  • 二、性恶说
  • 三、性静说
  • 第二节 古代思想与人之学
  • 一、学习的意义——在学习中成长、壮大
  • 二、学习的时间——活到老,学到老
  • 三、学习的态度——学而持谦,进步长足
  • 四、学习的目的——学而后馈、报本反始
  • 第三节 古代思想与人之困
  • 一、由苦而静 以苦为乐
  • 二、磨砺出真金
  • 三、祸福相依
  • 第四节 古代思想与人之世
  • 一、损己利他 他己兼利
  • 二、积善有庆 积恶有秧
  • 三、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 四、良善有度 暴恶有制
  • 含英咀华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