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读来心酸又有趣的“卧底”纪实作品,一部探讨“穷忙族”生存困境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在美国,数百万的底层劳工终日工作,却只能赚得每小时6—7美元的最低时薪,他们要如何生存,又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为了寻找底层贫穷的真相,作者隐藏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社会,去体验底薪阶层是如何挣扎求生的。她为此制定了严苛的执行标准,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力求贴近低薪阶层的生存实态。

在化身底层劳工的这段期间,作者流转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先后当过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之家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也遇到了许多拥有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作者将自己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的经历描述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出乎意料地幽默,展现了底层劳工在薪资、住房、医疗、雇佣关系等各方面的生存实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章 准备开工
  • 第一章 在佛罗里达州当服务员
  • 第二章 在缅因州擦擦抹抹
  • 第三章 在明尼苏达州卖东西
  • 第四章 成果评估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越贫穷越工作”的口号 VS “越工作越贫穷”的现实

    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是否已经沦为一句谎言?这不仅是美国底层民众的故事,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一部读来辛酸又有趣的 “卧底” 纪实作品,一部探讨 “穷忙族” 生存困境的经典著作。盘踞亚马逊畅销书榜长达 12 年 全球已有英、法、日等 14 个语言版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翻身很难,懒惰不是贫穷的关键

      本书第一次出版好像是 01 年,但时至今日恐怕作者描述的大环境仍然没有太多改变﹣﹣作者混入底层去打工,以底层人的标准生活,换了三个州体验不同的工种有时候她并不能坚持下来。最大的支出是住房﹣﹣许多穷人只能一周一周地换条件差极了的旅馆,永远凑不出押金去租真正的公寓,也常吃不饱最吊诡的是在一个劳动力的卖方市场,工人对工资也没有什么商谈的余地,她自问作为一个健康的有劳动力的单身女性尚且不能维持温饱,这个机制一定是出了大的问题其实她这个做法并不是首创,乔治.奥威尔早就实践了,写过一本《巴黎伦敦落魄记》。这种书看着很堵,作者掀开了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而且很难有彻底的解决方案穷人的上升空间非常少,而且,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时,一个人的视野会变得非常狭窄,专注于眼前的劳作,精神和体力都透支,只能是活着,谈不上生活前几年香港有个节目叫《穷富翁大作战》让富翁体验几天底层生活,很多人才意识到他们真是有运气,生长在一个比较高的阶层最近在学社会分层,越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结构性贫穷远远高于自致性贫穷很多处于中上层的人并不见得比底层的人更有自制力,但结构的存在使得总会有人落入底层,这时动态的社会流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就是一本跨越阶层藩篱,通过反向流动把握社会现实的精彩之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部分篇幅(前三章)是作者的打工日志,满是吐槽,诙谐有趣;小部分(第四章和注释)是调查报告,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懒惰导致了底层劳工生活窘迫?为何他们的工资不按照市场规律增长?这样的田野调查,远比刻板印象或书斋里得出的解释,更接近真相。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