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网络传播环境下电视媒体的抉择与挑战。

内容简介

本书对于走上网络的传统电视来说,网络是一个全新的传播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既有自由、分享、平等的一面,也有不当竞争、失范的一面。传统电视媒体网站不仅要适应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也要主动出击,加强版权保护和推动传播规范,营造有利于自身、有利于整个网络视听信息传播长远发展的良好氛围。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绪论:网络视听信息的多元化传播生态
  • 一、视听信息内容生产的多元化
  • (一)电视台:网络视听信息生产的主体
  • (二)非电视传统媒体:跨媒介生产经营,提供有特色的视听信息
  • (三)商业网站:改编为主,自制为辅
  • (四)民间个体的视听信息生产
  • 二、视听信息传播平台和渠道的多元化
  • (一)电视台官方网站
  • (二)综合门户类网站
  • (三)专业视频网站
  • (四)人际社交网站
  • 三、视听信息传播对象的多元化
  • (一)从电视到网络:受众视听信息接收平台的转向
  • (二)从封闭到开放:受众视听信息接收模式的变革
  • (三)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受众对网络视听信息传播的促动
  • 结语
  • 第二章主流电视媒体网站发展状况
  • 一、主流电视媒体网站发展的现实动因
  • (一)网络对电视受众群体的争夺
  • (二)网络对电视广告收入的争夺
  • 二、主流电视媒体网站的发展历程
  • (一)第一阶段:初步兴起阶段(1996—2000)
  • (二)加速发展阶段(2001—2006)
  • (三)稳定发展阶段(2007—)
  • 三、我国主流电视媒体网站发展现状
  • (一)我国主流电视媒体网站的基本类型
  • (二)主流电视媒体网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第三章 核心竞争力:主流电视媒体网站的视听信息传播
  • 一、网站视听信息传播力评价指标
  • 二、研究的样本
  • 三、数据分析结果
  • (一)CNTV、凤凰网、新浪网、新华网视听信息发布分析结果
  • (二)省级主流电视媒体网站信息信息发布分析结果
  • (三)主流电视媒体网站视听信息获取便捷性分析结果
  • 四、结论
  • (一)视听信息的提供量上,主流电视媒体网站差异性大
  • (二)视听信息获取便捷性有待提高
  • 附录1 网站视听信息传播力编码表
  • 附录2 2010年取样结果
  • 第四章从受众到使用者——网络环境下的受众变迁与视听信息传播模式变革
  • 一、基于受众参与的网络视听信息传播模式变革——以“表哥”事件为例
  • (一)“表哥”事件:车祸、局长的微笑、局长的表
  • (二)视听信息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变革
  • 二、图像转向:受众变迁的社会文化背景
  • (一)从现代到后现代:逻辑和理性的隐退
  • (二)从文字到图像:视觉化社会的构建
  • 三、新媒体兴起:受众变迁的媒介技术背景
  • (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受众研究的变迁
  • (二)电视传播与被动的受众
  • (三)视频摄制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开始打破电视对视听信息的垄断
  • 四、世界是平的:受众变迁的政治经济背景
  • 五、从媒体“受众”到信息“使用者”:阅听人地位和功能的转变
  • (一)由接受选择的受众变为选择接受的使用者
  • (二)单向的信息接收者变为多向的信息使用者
  • (三)从单次传播到多次累积
  • 结语
  • 第五章基于受众变迁的网络视听信息影响力评估体系建构
  • 一、网络视听节目发展对电视受众的分流
  • 二、网络环境下视听信息的多级传播路径: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 三、基于多级传播的网络视听信息影响力评估体系
  • (一)视听信息发布的评估指标
  • (二)视听信息获取的评估指标
  • (三)视听信息多级传播的评估指标
  • 四、网络视听信息影响力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实例:对《舌尖上的中国》传播影响力指数的测量
  • (一)研究对象
  • (二)样本的选取
  • (三)采样周期
  • (四)指标的具体测量
  • 结语
  • 第六章基于核心竞争力建构的主流电视媒体网络视听信息发展战略
  • 一、独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挖掘
  • (一)准确定位,凸显核心资源
  • (二)整合创新,充分开发核心资源
  • (三)营销推广,提升影响力
  • (四)回归本位,倡导主流价值
  • 二、多渠道拓展,加强视听信息的储备
  • (一)建立视听信息资源库,形成“长尾效应”
  • (二)吸纳、利用用户制作的内容
  • (三)形成与其他网站的双向交流
  • 三、提高视听信息获取便捷性
  • (一)强化基于视听特色的信息搜索服务模式
  • (二)改变目前视频标识方式的随意性
  • (三)减少获取视听信息的中转环节
  • (四)主动推送视听信息
  • 四、充分挖掘视听信息传播价值
  • (一)争取重大新闻视听消息的原创首发,掌握重大议题的话语权
  • (二)提高信息整合能力,扩大视听信息利用率和传播效果
  • (三)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层级传播,凸显视听信息价值
  • (四)视听信息差异化传播
  • 结语
  • 第七章 保护、规范:主流电视媒体网络视听信息发展的支撑战略
  • 一、互联网精神下的媒体取向
  • (一)互联网精神:网络世界的游戏规则
  • (二)互联网精神下媒体的价值取向
  • 二、网络视听信息的版权保护
  • (一)视听信息版权常见侵权方式及案例
  • (二)网络视听资源版权保护现状
  • 三、互联网精神下的视听信息传播规范
  • (一)互联网环境下视听信息传播规范面临的新挑战
  • (二)当前我国互联网规制主要存在的问题
  • (三)构建新型互联网规范模式的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