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02千字
字数
2024-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通用于理论研究、实务办案、专业学习的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刑法总论的十二个重要议题为章,立意于从司法实务中挖掘问题意识,探寻理论二与实务双向塑造的可能性。
本书对实务的观察并非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紧密结合各章节的主题,深刻地剖析了我国司法实务现存的问题,这使得本书能够扎实地落脚于本土之上。针对实务中的症结所在,从本质论出发,运用规范论思维,通过系统而深入的论证给出了理论解决方案,这不仅使得本书真正以问题为导向,也保障了内容的理论深度、前沿性和新颖性。
此外,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将司法实务中的问题具象地展现出来,将提出的理论方案予以现实应用,这让本书的每一处“发现”、每一个“主意”都在个案中受到了检验。希冀本书能够协助学者开展理论研究,为司法人员和律师提供办案指引,为法科学生提供有用的教辅素材。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序
- 第一章 犯罪的认定方法
- 第一节 犯罪认定方法与“没有行为的案件”
- 第二节 犯罪认定方法与“不同层次的犯罪”
- 第三节 犯罪认定方法与犯罪阻却事由的发展
- 第四节 犯罪认定方法与疑难案件的问题聚焦
- 第二章 刑法的解释方法
- 第一节 刑法的解释目标
- 第二节 刑法的文义解释
- 第三节 刑法的体系解释
- 第四节 刑法的历史解释
- 第五节 刑法的目的解释
- 第三章 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一节 实行行为的认定与因果关系
- 第二节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 第三节 被害人拒绝治疗情形下的因果关系
- 第四节 介入第三人行为情形下的因果关系
- 第五节 被害人特殊体质情形下的因果关系
- 第四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认定
- 第一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
- 第二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排他性问题
- 第三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结果回避可能性问题
- 第四节 不真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的竞合
- 第五章 犯罪故意与过失的认定
- 第一节 犯罪故意的认识对象
- 第二节 “明知”的判断标准
- 第三节 注意义务的来源与边界
- 第四节 “应当注意且能够注意”的认定
- 第五节 过失犯中远因溯责的判断要点
- 第六章 正当防卫的限界
- 第一节 不法侵害“紧迫性”的判断
- 第二节 事后反击的不同处理方案
- 第三节 防卫行为的必要性与防卫过当
- 第四节 互殴与正当防卫的界分
- 第五节 警察防卫权的行使
- 第七章 违法性错误的应对
- 第一节 违法性错误的体系地位
- 第二节 违法性错误可避免性的判断规则
- 第三节 法定犯中违法性错误与事实错误的区分
- 第八章 犯罪停止形态的重要问题
- 第一节 犯罪着手的认定
- 第二节 犯罪中止自动性的认定
- 第三节 数额犯的未遂问题
- 第四节 犯罪得逞与否的判断
- 第九章 共同犯罪的重要问题
-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本质与认定方法
- 第二节 共同犯罪与实行过限
- 第三节 片面共犯与意思联络
- 第四节 承继的共同犯罪
- 第五节 共犯关系的脱离
- 第六节 犯罪参与类型
- 第十章 犯罪竞合的重要问题
- 第一节 犯罪竞合的认定方法
- 第二节 法条竞合的识别与处理原则
- 第三节 想象竞合的本质与法律效果
- 第四节 吸收犯与牵连犯的限制适用
- 第十一章 量刑的规范化
- 第一节 量刑步骤的规范建构
- 第二节 罪行严重程度的判断
- 第三节 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
- 第四节 民意影响量刑的路径
- 第十二章 法秩序统一性原理
- 第一节 法秩序统一性的基本理念
- 第二节 刑事违法性与前置法的关系
- 第三节 刑法固有违法性的判断
- 第四节 法秩序统一性与不法原因给付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