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聚焦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从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证研究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了集中探索和梳理。

内容简介

本书从本体论入手,强调社会资本长期被忽视的建构性和动态演化性,以及主观关系强度作为社会资本测量参数的意义。

在方法论方面,作者详细讨论了内生性问题对社会资本实证研究的影响,并基于模型介绍和最新文献,详细展示了社会资本研究领域的因果推断实践。最后,作者以系列实证研究作为案例,从国际与本土研究两个维度来详细展示了如何对社会资本的因果效应进行统计推断。

本书可作为定量社会学研究生、青年教师以及对社会网络、因果推断感兴趣读者的进阶参考读物。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社会资本研究的兴起与瓶颈
  • 理论篇
  • 第一章 社会资本的本体论:从嵌入性资源到心灵图谱
  • 一、 穿越式的假想研究:年羹尧的社会资本
  • 二、 社会资本的建构性:布迪厄、惯习与关系
  • 三、 社会资本的动态模型:基于信念的演化
  • 第二章 社会资本的强度论:关系测定的类型学
  • 一、 关系强度的价值:资源的杠杆
  • 二、 测量关系强度的方法:潜类分析
  • 三、 结果和诠释:“中度关系”及使用
  • 四、 结语
  • 第三章 社会资本的因果之争:模型的 内生性问题和解决方案
  • 一、 内生性问题来源
  • 二、 内生性问题解决方法举要
  • 三、 模型识别的策略选择:以社会互动为例
  • 四、 结语
  • 第四章 社会资本的效应识别:四十年文献回顾与反思
  • 一、 “使用社会关系”的效应
  • 二、 “使用了的社会资本”的效应
  • 三、 “可使用的社会资本”的效应
  • 四、 解决内生性问题的研究策略
  • 实证篇
  • 第五章 社会资本的处理效应:找关系有用吗?
  • 一、 导言:旧瓶新酒
  • 二、 模型设置:“一阶差分”和“内生干预效应”
  • 三、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找关系”:民主德国工人职业声望研究
  • 四、 转型期市场中的“找关系”:中国城镇居民工资研究
  • 五、 诠释和比较:正向选择和逆向选择
  • 六、 结语
  •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动员效应:关系人有用吗?
  • 一、 莫林之争:论战的回顾和反思
  • 二、 模型设置:一阶差分与赫克曼方法的组合
  • 三、 民主德国数据分析:职业声望的获得
  • 四、 中国数据分析:关系人党员身份与工资获得
  • 五、 诠释:“趋异”而非“趋同”
  • 六、 结语
  • 第七章 社会资本的间接存量效应:关系网有用吗?
  • 一、 工具变量的来源
  • 二、 工具变量分析步骤实例
  • 三、 结论
  • 第八章 社会资本的直接存量效应:职场网有用吗?
  • 一、 职场交往:单位内外的社会资本
  • 二、 遗漏变量问题:因果推断策略
  • 三、 数据变量:初职与现职
  • 四、 分析结果
  • 五、 结论
  • 本土篇
  • 第九章 关系的政治空间效应:饮食社交与政治信任
  • 一、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 二、 研究假设和模型设置
  • 三、 数据描述和分析结果
  • 四、 结语
  • 第十章 关系的社会流动效应:同乡网络与农民工收入
  • 一、 假说的缘起:中国式打工
  • 二、 模型设置和内生性解决方案
  • 三、 数据和变量
  • 四、 估算结果和诠释
  • 五、 结语
  • 第十一章 关系的学术场域效应:学术合作与期刊发表
  • 一、 文献回顾
  • 二、 数据与方法
  • 三、 学术合作网络总览
  • 四、 方法取向、网络规模和学术发表
  • 五、 结语
  • 结语:社会资本研究的未来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