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徐弃郁老师经典作品《脆弱的崛起》的修订版。

内容简介

1871年统一后,德意志帝国成为实力飞速蹿升的大国,但与此同时,它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却十分复杂脆弱,物质上在高歌猛进,精神方面却日趋急躁和浅薄。

借助大量翔实材料,本书梳理了德国从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外交和政治军事政策,论述了大战略的成败与否如何决定了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从而回答了“威廉德国为何走向战争”这个问题。

作者指出,随着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德国的大战略反而在退化甚至瓦解,越来越无法应对变化中的复杂局面。

2017年1月本书英文版由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使该书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序言
  • 德国的脆弱崛起
  • 第一章 低姿态的大国
  • 第一节 新帝国的脆弱性
  • 一、政治结构
  • 二、社会结构
  • 三、战略决策体制
  • 第二节 强大带来的危险及其应对
  • 一、强大招致的危险
  • 二、俾斯麦的初步应对措施
  • 第三节 “战争在望”危机
  • 一、“文化斗争”与法德关系紧张
  • 二、“战争在望”?
  • 三、各大国的反应
  • 第四节 增加的国际义务:近东危机与德国的选择
  • 一、1875—1878年近东危机的基本情况
  • 二、德国的两难境地
  • 三、柏林会议
  • 第二章 “主动塑造”与大战略的构筑
  • 第一节 大思路的设计:基辛根口述备忘录
  • 第二节 俾斯麦结盟的开始
  • 一、德国结盟的目标与对象选择
  • 二、德奥同盟形成
  • 三、德奥同盟对俄国的影响及“三皇同盟”的形成
  • 第三节 结盟的扩展
  • 一、俄国的不确定性与俾斯麦的应对
  • 二、“三国同盟”的成立
  • 第四节 德国的政策与英法关系破裂
  • 一、德国对英法关系的估算
  • 二、埃及危机与德国的政策
  • 第五节 外交的支撑与补足:军队和军事战略
  • 一、德国军队与政府的关系
  • 二、老毛奇时期德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 三、老毛奇军事战略的特点
  • 第三章 维持大战略的努力
  • 第一节 社会潮流的冲击
  • 一、民族主义
  • 二、民主政治
  • 三、帝国主义
  • 第二节 俾斯麦的海外殖民
  • 一、俾斯麦殖民政策的开始
  • 二、俾斯麦殖民政策的特点
  • 第三节 保加利亚危机
  • 一、危机的开始
  • 二、俄奥斗争激化与德国的应对
  • 三、转嫁责任与英德较量
  • 第四节 德俄“再保险”条约与两次地中海协定
  • 一、德俄“再保险”条约的形成及其战略含义
  • 二、“相反相成”原则与两次地中海协定
  • 三、协调外交与军事
  • 第五节 俾斯麦时期德国大战略的简短评价
  • 第四章 “后俾斯麦时代”的开始
  • 第一节 外交“新路线”
  • 一、外交“新班子”
  • 二、放弃俄德“再保险”条约及其战略含义
  • 三、追求“英国友谊”的努力
  • 第二节 “新路线”的后果
  • 一、法俄同盟的成立
  • 二、英德关系的疏远
  • 三、英德摩擦的升级
  • 第三节 “新路线”的终结与“大陆联盟”幻想
  • 一、德国放弃“新路线”
  • 二、“大陆同盟”的构想及挫折
  • 三、重新拉近英国的努力及挫折
  • 四、“大陆联盟”的再度设计
  • 第四节 “克鲁格电报”事件
  • 一、德国发出“克鲁格电报”的主要考虑
  • 二、英德敌对情绪的爆发
  • 三、英国的后续措施及对英德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体制、社会、民意与大战略
  • 第一节 决策体制的制约
  • 一、政治外交决策体制
  • 二、军事领域的决策体制
  •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卡特尔化”结构
  • 一、“卡特尔化”的含义
  • 二、社会经济发展与德国社会结构的“卡特尔化”
  • 三、政治程序不完善与德国社会结构的“卡特尔化”
  • 第三节 民意的冲击
  •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民意
  • 二、“后伟人效应”与民意
  • 三、民意与政府
  • 第六章 从“世界政策”到“被包围”
  • 第一节 “世界政策”的开始
  • 一、德国推行“世界政策”的动机
  • 二、“世界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人物
  • 第二节 外交上的中间路线(1897—1904)
  • 一、与法俄同盟保持距离
  • 二、英德结盟谈判与德国的游离态度
  • 三、第二次英德结盟谈判的“成果”——《英德扬子协定》
  • 四、第三次英德结盟尝试的失败及英德关系恶化
  • 第三节 从英法协约到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 一、1904年的英法协约
  • 二、德国“外交反击”的两条主线
  • 三、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的爆发与德国的误判
  • 四、德国外交的败绩
  • 第四节 英俄协约与德国“被包围”
  • 一、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 二、英俄协约与德国“被包围”心态的加深
  • 第七章 海权偏执
  • 第一节 德国“大海军”建设的源起与理论
  • 一、德国海军观念的转变及原因
  • 二、蒂尔皮茨的努力与理论
  • 三、蒂尔皮茨理论的谬误与德国海军的“先天不足”
  • 第二节 第一、二次海军法案及其影响
  • 一、第一次海军法案
  • 二、第二次海军法案与英国的反应
  • 三、德国的“哥本哈根化”恐慌
  • 第三节 “无畏舰竞赛”与英德海军竞赛的全面展开
  • 一、英德“无畏舰竞赛”的开始
  • 二、德国第二个“补充法案”与英国的“海军恐慌”
  • 三、德国关于建造无畏舰的内部分歧
  • 第四节 “蒂尔皮茨计划”的最后阶段
  • 一、放缓德国海军扩建进程的努力(英德海军谈判)
  • 二、第三个“补充法案”与英德海军竞赛的尾声
  • 第八章 大战略的退出——“施利芬计划”
  • 第一节 “施利芬计划”的形成
  • 一、施利芬对老毛奇军事战略的否定
  • 二、施利芬两线作战计划的发展演变
  • 三、1905—1906年“施利芬计划”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施利芬计划”的问题及其战略含义
  • 一、政治外交问题
  • 二、军事问题之一:两线协调问题
  • 三、军事问题之二:盟军协调问题
  • 四、军事问题之三:兵力问题
  • 五、军事问题之四:作战计划的不确定性问题
  • 第三节 “施利芬计划”与德国军事思维的偏执化
  • 一、军事的“非政治化”
  • 二、安全判断的绝对化
  • 三、实用主义历史观与决定论
  • 四、作战思想的绝对化与教条化
  • 第九章 通向世界大战的危机处理(1908—1914)
  • 第一节 波斯尼亚危机及其后果
  • 一、危机前的态势
  • 二、危机的过程及德国的处理
  • 三、危机的后果
  • 第二节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 一、危机前的态势
  • 二、危机的进程与德国的处理
  • 三、危机的影响
  • 第三节 七月危机与大战爆发
  • 一、危机前的态势
  • 二、危机的进程与德国的处理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