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031千字
字数
2015-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史记研究集成》融古今精粹,实用且具收藏价值,反映我国当代史记研究水平。
内容简介
《史记研究集成》之义,乃集研究之大成,融会古今,所选皆精粹,保证了这套《集成》丛书工具性、资料性、学术性的统一,因而,具有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全书共20卷,约计1200万字。本丛书研究角度广泛,研究内容深入,代表了我国当代学界的《史记》研究水平。丛书内容大体囊括了古今《史记》研究成果方方面面的精华摘要与评析,尤着重对《史记》全书内容与蕴含思想的阐释,一编在手,可略知“史记学”两千多年发展的轨迹,以及研究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序
- 前言 《史记论著集成》编纂始末
- 一、编纂缘起
- 二、编纂历程
- 三、“北京会议”结硕果
- 第一章 故里、家世及少年时代
- 一、司马迁故里
- 二、源远流长的世系
- 三、“迁生龙门”
- 四、司马迁的生年与表字
- 五、“年十岁则诵古文”
- 六、“耕牧河山之阳”
- 七、家徙茂陵
- 第二章 出仕与扈从
- 一、二十壮游
- 二、出仕郎中
- 三、奉使西征巴蜀以南
- 四、扈从武帝
- 五、负薪塞河
- 第三章 家学渊源与师承
- 一、秦国名将司马错
- 二、秦铁官司马昌和汉市长司马无泽
- 三、受学于董仲舒
- 四、问故于孔安国
- 五、私淑“至圣先师”孔子
- 第四章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
- 一、出仕与师承
- 二、重振天官学
- 三、论六家要指
- 四、制定封禅仪
- 五、发凡起例《太史公书》
- 六、遗命司马迁
- 第五章 发愤著书
- 一、继任太史令潜心修史
- 二、制定太初历
- 三、修正《史记》断限
- 四、答壶遂问述作史义例
- 五、受李陵之祸
- 六、发愤著书
- 第六章 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
- 一、博大的五体结构
- 二、通变的历史内容
- 三、《史记》的取材义例
- 四、实录精神
- 第七章 《史记》的文学成就
- 一、《史记》文学性的界说
- 二、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美学观
- 三、司马迁塑造历史人物典型化的方法
- 四、《史记》散文叙事的艺术特色
- 第八章 司马迁的思想
- 一、天 人 观
- 二、政 治 观
- 三、经 济 观
- 四、历 史 观
- 五、战 争 观
- 六、民 族 观
- 七、道 德 观
- 八、人 才 观
- 第九章 大一统时代的骄子
- 一、《史记》完稿与修订
- 二、司马迁的卒年
- 三、《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
- 四、司马迁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第十章 名山事业垂千秋
- 一、《史记》为官书,藏之名山,即储之庙堂
- 二、《史记》书名与续补窜附
- 三、史记学的形成——汉唐时期
- 四、史记学的发展——宋元明清及近代
- 五、马班异同成为一门学问
- 司马迁创作系年(附司马谈)
- 一、家世、童年(前145—前127年,前后19年)
- 二、修史助手(前126—前109年,前后18年)
- 三、发愤著书(前108—前93年,前后16年)
- 四、晚年修订(前92—前86年,约7年)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二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上编 史记题评
- 一、十二本纪
- 二、十表
- 三、八书
- 四、三十世家
- 五、七十列传
- 附:《报任安书》题评
- 下编 咏史记人物诗
- 一、五帝时期
- 二、夏商周时期
- 三、春秋时期
- 四、战国时期
- 五、秦楚时期
- 六、西汉时期
- 咏《史记》人物诗的历史价值
- 第三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司马迁
- 一、大一统时代
- 二、司马迁的家世
- 三、司马迁事历
- 四、历史呼唤巨人降世
- 第二章 《史记》的创作宗旨
- 一、继《春秋》创一代大典
- 二、究天人之际
- 三、通古今之变
- 四、成一家之言
- 第三章 《史记》体制
- 一、百科全书
- 二、五体结构
- 三、《史记》百三十篇标题
- 四、互见法
- 第四章 创立纪传体通史
- 一、纪传体的特点
- 二、通变的历史内容
- 三、《史记》断限
- 四、司马迁的历史观
- 五、《史记》与中国史学
- 第五章 创立传记文学
- 一、《史记》文学性的界说与人物传记特点
- 二、《史记》的抒情性与悲剧性
- 三、《史记》的写人艺术
- 四、司马迁的文学观
- 五、《史记》与中国文学
- 第六章 《史记》的语言成就
- 一、典范的叙事散文语言
-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 三、对民间语言的吸收与提炼
- 四、各色语言的技巧
- 五、讽刺艺术
- 六、雄健、峻洁、婉曲的语言风格
- 第七章 《史记》对先秦文化的继承与总结
- 一、《史记》与先秦诸史
- 二、《史记》与先秦诸子
- 三、《史记》与《诗经》
- 四、《史记》与《楚辞》
- 五、继承与总结前代历史文化的方法与原则
- 第八章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 一、《史记》与《汉书》
- 二、《史记》与《新五代史》
- 三、《史记》与我国传记文学
- 四、《史记》与我国古代小说
- 第九章 史记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一、历代的《史记》研究与“史记学”的发展
- 二、台湾地区的《史记》研究
- 三、《史记》在海外的流传
- 四、《史记》版本
- 第十章 《史记》的民族凝聚力与研究现状
- 一、《史记》的民族凝聚力
- 二、《史记》研究成果回顾
- 三、当代《史记》研究的特点
- 四、当代《史记》研究的发展趋势
- 附录
- 一、《史记》研究论著索引
- 二、本书撰写主要参考书目
- 第四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上编 史记论赞研究
- 序论
- 十二本纪赞
- 十表序
- 八书序·赞
- 三十世家赞·序
- 伯夷列传
- 七十列传赞·序
- 日者、龟策两列传
- 太史公自序
- 太史公自序〔译文·简论〕
- 报任安书
- 下编 史记世情研究
- 政治军事
- 经济文化
- 思想性格
- 才略志向
- 言情生活
- 交往处世
- 滑稽奇异
- 第五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凡例
- 箴言第一
- 古谚第二
- 歌谣第三
- 讽喻第四
- 学识第五
- 游踪第六
- 哲理第七
- 修身第八
- 处世第九
- 交友第十
- 世情第十一
- 立名第十二
- 发奋第十三
- 果决第十四
- 爱国第十五
- 明君第十六
- 雄主第十七
- 良臣第十八
- 任贤第十九
- 人才第二十
- 为政第二十一
- 民本第二十二
- 妇女第二十三
- 礼乐第二十四
- 刑法第二十五
- 政治第二十六
- 货殖第二十七
- 策谋第二十八
- 兵略第二十九
- 良将第三十
- 战阵第三十一
- 昏暴第三十二
- 奸佞第三十三
- 革命第三十四
- 形势第三十五
- 民族第三十六
- 成语第三十七
- 史记妙语精选一百条
- 附录: 史记中的成语
- 第六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上编 《史记》总论
- 通论
- 论作者生平
- 论学术思想
- 论编纂体例
- 论 取 材
- 论 叙 事
- 论缺补增改
- 论马班异同
- 论流传和影响
- 论 其 他
- 下编 《史记》分篇评论
- 本纪
- 表
- 书
- 世家
- 列传
- 附录: 本书所录作者、书名及版本
- 第七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十二本纪人物与事件
- 五帝本纪第一
- 夏本纪第二
- 殷本纪第三
- 周本纪第四
- 秦本纪第五
- 秦始皇本纪第六
- 项羽本纪第七
- 高祖本纪第八
- 吕太后本纪第九
- 孝文本纪第十
- 孝景本纪第十一
- 孝武本纪第十二
- 三十世家人物与事件
- 吴太伯世家第一
- 齐太公世家第二
- 鲁周公世家第三
- 燕召公世家第四
- 管蔡世家第五
- 陈杞世家第六
- 卫康叔世家第七
- 宋微子世家第八
- 晋世家第九
- 楚世家第十
-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 郑世家第十二
- 赵世家第十三
- 魏世家第十四
- 韩世家第十五
-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 孔子世家第十七
- 陈涉世家第十八
- 外戚世家第十九
-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 三王世家第三十
- 七十列传人物与事件
- 伯夷列传第一
- 管晏列传第二
- 老子韩非子列传第三
-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 伍子胥列传第六
-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商君列传第八
- 苏秦列传第九
- 张仪列传第十
-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 穰侯列传第十二
-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 乐毅列传第二十
-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 匈奴列传第五十
-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 平津侯主父偃列传第五十二
-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 汲郑列传第六十
-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第八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司马迁和《史记》在中国和世界史学史上的地位
- 第二章 司马迁是杰出的历史学家
- 第三章 史记的史学框架与笔法
- 第四章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 第五章 司马迁对历史学的贡献
- 第六章 司马氏父子之才学识德
- 第七章 《史记》对文化学术的影响
- 第八章 《史记》是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 附录 司马迁祠碑刻及咏诗
- 附录一:司马迁祠碑石录
- 附录二:历代咏司马迁诗选
- 第九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司马迁和《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第二章 司马迁的文学观与《史记》的文学性
- 第三章 《史记》的写人艺术
- 第四章 《史记》的结构艺术
- 第五章 《史记》的叙事艺术
- 第六章 《史记》的语言艺术
- 第七章 《史记》散文的风格
- 第八章 《史记》与传记文学
- 第九章 《史记》对先秦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 第十章 《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第十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司马迁其人
- 一、司马迁交游
- 二、受李陵之祸
- 三、报任安书
- 四、司马迁受宫刑
- 五、宫刑对司马迁的影响
- 六、司马迁之死
- 七、司马迁后裔
- 第二章 《史记》其书
- 一、《史记》的写作宗旨
- 二、《史记》体例散论
- 三、《史记》八书
- 四、《史记》倒书
- 五、《史记》非谤书
- 六、《史记》的人民性
- 七、《陈涉世家》讨论
- 八、《屈原列传》讨论
- 九、游侠问题讨论
- 十、史记的历史地位
- 第三章 马班异同研究
- 一、前人的马班优劣论
- 二、《汉书》是继踵《史记》的巨著
- 三、关于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
- 四、马班思想比较
- 五、马班史学比较
- 六、马班文学比较
- 第四章 司马迁的思想
- 一、司马迁的一家言
- 二、司马迁的人文观
- 三、司马迁的价值观
- 四、司马迁的社会观
- 五、司马迁的伦理观
- 六、司马迁的哲学思想
- 七、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 八、司马迁的战争观
- 九、司马迁的法律思想
- 十、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 十一、司马迁的民族思想
- 十二、司马迁思想的特征
- 第五章 司马迁继往开来思想渊源
- 一、司马迁思想渊源
- 二、司马迁与孔子
- 三、司马迁与“儒家”
- 四、司马迁与道家
- 五、司马迁与阴阳家
- 六、司马迁与法家
- 七、司马迁与先秦诸子
- 八、司马迁与先秦士风
- 九、司马迁与屈原
- 十、《史记》与经学
- 十一、《史记》与《周易》
- 十二、《史记》与《尚书》
- 十三、《史记》与《春秋》
- 十四、《史记》与《左传》
- 十五、《史记》与《战国策》
- 十六、《史记》与《吕氏春秋》
- 十七、《史记》与《楚汉春秋》
- 十八、《史记》与神话
- 十九、《史记》与档案
- 二十、《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 专论选载
- 司马迁的政治观
- 司马迁的战争观
- 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
- 第十一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上编 史记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史记》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 第二章 司马迁传略
- 第三章 《史记》名称与断限
- 第四章 《史记》体制
- 第五章 《史记》取材
- 第六章 《史记》残缺与补窜
- 第七章 《史记》义例和司马迁的历史观
- 第八章 《史记》流传
- 文献专论选载
- 下编 史记编纂学研究
- 《史记》体例溯源
- 《史记》体制义例简论
- 《史记》的体例
- 《史记》历史编纂学简论
- 论《史记》取材
- 《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
- 论《史记》互见法
- 试析将相表之结构与倒书
- 论 倒 书
- 第十二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上编 《史记》版本研究
- 引言
- 第一章 《史记》魏晋写本系统研究
- 第二章 《史记》唐写本系统研究
- 第三章 《史记集解》版本系统研究
- 第四章 《史记集解索隐》合刻本版本系统研究
- 第五章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版本系统研究
- 结语
- 附录一 历代《史记》版本著录考论
- 附录二 参考引用文献
- 下编 《史记》三家注研究
- 第一章 《史记》三家注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史记》注家佚著考索
- 第三章 《史记集解》考释
- 第四章 《史记索隐》考释
- 第五章 《史记正义》考辨
- 第十三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上编 史记研究史
- 第一章 《史记》在汉魏六朝时的传播和初步研究
- 第二章 汉代学术大家对《史记》的评论
- 第三章 唐代奠定了《史记》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 第四章 宋代始开《史记》评论的风气
- 第五章 明人对《史记》的评点与拓展
- 第六章 清人对《史记》的考证与开掘
- 第七章 清末民国《史记》研究的创获
-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史记》研究的新发展
- 中编 史记在海外
- 第一章 概 说
- 第二章 《史记》在日本的传承与研究
- 下编 历代史记研究家
- 一、汉魏六朝
- 二、隋唐五代
- 三、宋代
- 四、金元
- 五、明代
- 六、清代
- 七、近代以来
- 第十四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一、 司马迁行年研究
- 引言
- 太史公行年考
- 司马迁生年考
-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
- 《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
- 司马迁生年问题的商榷
- 关于司马迁生卒年月四考
- 司马迁生卒考辨
- 司马迁生卒年考辨辨
- 司马迁生于武帝建元六年新证
- 论司马迁的生年及与此有关的几个问题
- 评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说之新证
- 司马迁行年新考
- 司马迁卒年新考证
- 巫蛊之祸与司马迁卒年问题考论
- 司马迁的生卒年考论综述
- 二、 司马谈作史
- 司马谈作史
- 《史记》中可能出自司马谈手笔者
- 司马谈作史补证
- 司马谈作史考
- 司马谈作史考论述评
- 三、 太史公释名、史记书名与断限
- 太史公解
- 太史公名号辨
- 太史公释名义
- 太史公书名考
- 太史公释名考辨
- 太史公书称史记考
- 《史记》断限考略
- 关于《史记》的断限问题
- 关于《史记》的两个断限
- 关于《史记》的著述目的、断限及其他
- 四、 《史记》残缺与补窜
- 太史公书亡篇考
- 《史记》残缺与补窜考辨
- 《史记》续补与亡篇散论二题
- 五、 《史记》中的倒书
- 表中的倒文
- 倒书
- 关于《史记·将相表》的倒书
- 《史记·将相表》之结构与倒书
- 第十五卷
- 内 容 提 要
- 作 者 简 介
- 上编: 古代
- 史记论
- 史记集解序
- 史记索隐序
- 史记正义序
- 管仲论
- 汉祖吕后五等论
- 酷吏传议
- 晁 错 论
- 伯 夷 颂
- 子产不毁乡校颂
- 吊屈原文
- 李 陵 论
- 编年纪传论
- 货 殖 论
- 汉武封禅论
- 汉斩丁公论
- 周昌相赵论
- 贾谊不至公卿论
- 六 国 论
- 项 籍 论
- 高 祖 论
- 管仲论
- 孙武论上下
- 秦始皇帝论
- 贾 谊 论
- 晁 错 论
- 汉高帝论
- 汉文帝论
- 汉景帝论
- 汉武帝论
- 伯 夷 论
- 周 公 论
- 季 子 论
- 子 贡 论
- 读孟尝君传
- 书刺客列传后
- 李 陵 论
- 文景务在养民论
- 韩 信 论
- 薛 公 论
- 合从连衡论
- 周公使管叔监殷论
- 泰伯论上下
- 孟子为贫而仕议论
- 晏 婴 论
- 赵 奢 论
- 赵 括 论
- 张子房论
- 伍胥复仇论
- 范 增 论
- 魏 其 论
- 贾 谊 论
- 书史记十表后
- 书史记六国年表序后
- 书孟子荀卿传后
- 读伯夷传
- 书荆轲传后
- 读万石君传
- 读魏其侯传
- 范 蠡 论
- 伍子胥论
- 李 斯 论
- 贾生明申商论
- 项羽王九郡考
- 与梁燿北论史记书
- 与梁燿北论史记书二
- 与梁燿北论史记书三
- 下编: 近现当代
- 《史记》旨趣价值及读法
- 汉文学史纲要·史记
- 经典常谈·史记
- 中国史学入门·史记
- 中国史学名著·史记
-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 司马迁与班固
- 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 司马迁和史记评介
- 司马迁的兵学
- 史记书法释例
- 《史记》与公羊学
- 《史记》的场面描写
- 司马迁工商业政策思想及其局限性
- 《史记》的学术根基
- 论司马迁与汉代学术思想
- 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
- 《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及其意义
- 古代学者对《史记》艺术的评论
- 《影宋百衲本史记》考
- 读《史记·殷本纪》札记
- 第十六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司马迁思想研究
- 司马迁精神及其思想史意义
- 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 清人论“史公三失”
-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论
- 也谈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 司马迁的道德评价与墨子的“合志功而观”
- 鲁迅论司马迁
- 司马迁的礼学思想
- 简论《史记》中的“黄老”
- 司马迁心目中的孔子
- 由《史记·天官书》看上古社会的星占学思想
- 司马迁人生价值观的时间解读
- 从《封禅书》管窥司马迁鬼神观之进步性
- 司马迁开明思想略议
- 论司马迁对孔子撰史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 司马迁的古今观
- 论道家思想在《史记》中的发展
- 《史记》文本研究
- 《今上本纪》空白说管见
- 试论司马迁写《史记》的基本原则
- 《史记》的体制结构反映了司马迁的民族大一统思想
- 《史记》记事断限与成书关系考
- 论《史记》中的“宣汉”思想
- 《史记》“太史公曰”的文体辨析
- 《史记·秦本纪》与年表矛盾之处及校勘
- 《史记评林》上栏内容浅论
- 司马迁创作《史记》主旨的形成与升华
- 《史记》取材与纪传体的形成
- 唐代《史记》的研究与应用
- 《史记》“阿东国危”正解及勘误
- 《项羽本纪》开头段落层次划分与标点分歧何其多?
- 《史记》“太史公曰”文化渊源考论
- 《史记》札记三则
-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校补十则
- 《史记》修订本亮点管窥
- 褚少孙研究三题
- 《史记·礼书》中的礼仪思想及其启示
- 《史记》史事研究
- 司马迁的区域经济学与当代西部经济发展
- 司马迁的西部历史文化观
- 《史记·孔子世家》辨惑
- 项羽垓下突围南驰乌江路线考察报告
- 论《史记》中的秦东民俗及其审美意义
- 论《史记》的“超史性”及其成因
- 《史记》中有关“秦史”的考误
- 司马迁家世新考
- “司马迁下狱死”说驳议
- 司马迁昧于军事的影响
- 论周昌的无言可救赵王如意
- 刘邦西征、项羽救赵行军路线辨析
- 论酷吏在汉隋两代的变化及其原因
- 从《史记》看秦地域文化内涵
- 第十七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史记》人物研究
- 《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
- 从《史记》和《左传》春秋霸主形象的比较看司马迁的创作
- 英布其人
- 试析项羽复杂的性格
- 十六诸侯世家论析
- 《史记》人物附传论
- 从《战国策》与《史记》看苏秦与张仪
- 自残:论《史记》人物的生死抉择
- 论《史记》屈贾合传的原因
- 《史记》写人艺术研究
- 《史记》写人际关系
- “然诺” 辨
- 从关注“为人”到“心灵”大师
- 简论《史记》中的女性人物
-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情态描写
- 《史记》多哭论
- 《史记》的“怨”、“愤”与“实录”
- “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 “发愤著书”说在唐宋时期的新发展
-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心理美学内涵探析
- 王逸《楚辞章句》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因革
- 项羽文化的理论建构与内涵阐释
- 《史记》文学与语言研究
- 试谈《史记》“太史公曰” 的文学特色
- 《史记》的辩证艺术
- 《史记》与我国古代小说
- 论司马迁解读屈原悲剧的文化视角
- 也谈《史记》的悲剧性
- 论《史记》之奇美
- 《史记》中的赋话与赋论
- 论《史记》中的“梦”
- 历代项羽诗颂及其精神意蕴
- 《文心雕龙》对《史记》的引叙和融摄
- 论京剧“史记戏”对《史记》的改写
- 《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的主体性构建
- 《史记》与汉代语言及关中方言
- 《史记》中所见的关中方言词语
- 《史记》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浅论
- 略谈《史记·列传》的反问
- 《史》《汉》比较与文献研究
- 略论马班异同的内容与发展历史
- 从《汉书》对《史记》材料的挪置比较马班的叙事手法
- 《史》《汉》类传比义
- 《史》《汉》疏密论
- 《史记》《汉书》诸《表》考订
- 宋人对《史记》和《汉书》中晁错形象的接受
- 出土文献在《史记》研究中的文献学价值
- 《洪范》晚出新证
- 《史记》成书的主客观条件
- 学术动态报道
- 唐代《史记》传播研究综述
- 近十年司马迁思想研究综述(1997—2006)
- 近十年来《史记》人物研究综述
- 近十年《史记》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 史记“名栏”建设研讨
- 做好《史记》选本研究与整理工作
-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的建设与发展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述评(2001—2012年)
- 第十八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 先秦儒道一统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 一、先秦儒道一统思想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 二、先秦儒道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 三、先秦儒道一统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
-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一统思想
- 一、老子因任“自然”的“道治”社会政治方案
- 二、孔子“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
-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一统思想
- 一、稷下道家及《管子》关于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理论
- 二、《易传》一统于“仁”的世界观
- 三、孟子“仁政”为核心的“王天下”理论
- 四、《庄子》“道”一统的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
- 五、荀子“义”一统的“一天下”方略
- 六、《吕氏春秋》建立和治理统一封建国家方略
- 第四章 西汉时期的一统思想
- 一、汉初黄老道家的道法家的治国理论
- 二、《淮南子》关于封建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理论学说
- 三、《公羊传》建立汉王朝“大一统”格局的基本思路
- 四、董仲舒笼罩在神学烟霭中的“礼义”一统的国家学说
- 五、司马迁唯物的“礼义”一统的国家学说
- 第五章 历史与现实
- 一、先秦儒道一统思想的核心内容
- 二、先秦儒道一统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主要内涵
- 三、先秦儒道一统思想形成的内质和精神
- 四、先秦儒道及古代一统思想的历史作用
- 五、先秦儒道及古代一统思想的现代价值
- 附录 相关论文选录
- 从西周大一统思想看秦学的原创性特征
- 《管子》“王道”经济观的轻重策略及其启示
- 《管子》的“王道”经济观
- 秦文化现代价值: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文资本
- 唐以前秦地经济:中国原始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雏形
- 论经济文化互动发展
- 文化底蕴:经济发展的人文资本
- 中国思想文化创新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 引用和参考简目
- 第十九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序
- 前言
- 凡例
- 第二十卷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第一辑 史记论著提要
- 一、古代《史记》论著提要(上)(明代以前)
- 二、古代《史记》论著提要(下)(有清一代)
- 三、近代《史记》论著提要(1900—1949)
- 四、现当代《史记》论著提要(上)(1950—1989)
- 五、现当代《史记》论著提要(下)(1990—2000)
- 第二辑 史记论著索引
- 一、古代《史记》论著索引(清代以前)
- 二、近代《史记》论著索引(1905—1949)
- 三、现当代《史记》论著索引(1950—2000)
- 四、有关《史记》的非专门论著索引
- 五、台湾《史记》论著索引(1951—2002)
- 第三辑 司马迁事迹与《史记》版本存世书目索引
- 一、司马迁传记、著作索引
- 二、司马迁图像、祠墓、家世索引
- 三、《史记》版本存世书目索引
- 四、附录一:《史记》稿本和未见传本目录
- 五、附录二:日本、朝鲜《史记》刊行本索引
- 第四辑 历代文集与笔记中的《史记》散论
- 一、两汉六朝文集条目
- 二、唐代文集条目
- 三、宋代文集条目
- 四、元代文集条目
- 五、明代文集条目
- 六、清代文集条目
- 七、唐宋元明笔记中有关史记的条目索引
- 八、取材于史记的戏剧、小说条目
- 第五辑 史记论文编年索引
- 一、近现代《史记》论文索引(1905—1949)
- 二、当代《史记》论文索引(上)(1951—1979)
- 三、现当代《史记》论文索引(中)(1980—1990)
- 四、现当代《史记》论文索引(下)(1991—2012)
- 五、台湾《史记》论文索引(1951—2002)
- 第六辑 日本《史记》研究文献目录索引
- 一、关于古钞本的研究
- 二、解题、目录
- 三、译注、翻译
- 四、司马迁的传记
- 五、司马迁的思想与历史观
- 六、《史记》总论
- 七、《史记》之各篇
- 八、《史记》相关的研究
- 九、《史记》的语言
- 十、《史记》和日本文学
- 十一、其他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