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小说版《第二性》,李银河作序推荐。无论男女,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伍尔夫为虚构的人物奥兰多创作的传记,语言轻松幽默,是伍尔夫作品中尤其容易阅读的一部。

奥兰多原本是深受女王宠爱的贵族少年,热爱诗歌,却遭遇文学和爱情的双重背叛。一场大火之后,他忽然变成了女人……伊丽莎白时代的恣意青春,维多利亚时代的潮湿情欲,400年的风吹来吹去,女性的天空越来越低。到了当代,奥兰多不得不顺应时代风气,成为了妻子和母亲,却始终没有忘记找寻自己。

《奥兰多》被誉为女性主义经典,是从文学视角讲述“第二性”的先驱之作。伍尔夫借奥兰多之口,机智大胆地嘲讽了性别偏见,细腻描摹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自我觉醒。在作者笔下,世界浩瀚繁复,时间流变不居,性别并不对立。无论男女,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彩页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这一辈子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这一辈子,眼一睁一闭,就过去了一天;眼一闭不睁,就过去了一生。而对于奥兰多来说,确是另一番景象!第一次眼睛一闭 7 日后,他醒了,他忘了很多苦恼的事情,却发出了很多引人深思的疑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睡眠呢?它是疗愈的方式吗?是因为在那样的昏睡中,最恼人的记忆和那些对人生造成永久伤害的事件,都会被一个黑色翅膀扫过,从而失去它们的粗粝,被镀上金,即便是最丑陋的事物也会显得光彩夺目?死亡的手指是否有必要不时点戳一下混乱的生活,以免这样的生活将我们撕成碎片?我们是否天生需要每天接受一点儿死亡,否则我们就无法继续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奇异力量可以不顾我们的意愿,直入我们最隐秘的内心深处,改变我们最珍视的东西?奥兰多是否因痛苦不堪而死了一星期然后又死而复生呢?如果是这样,死的本质是什么,生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第二次更绝,昏睡多日后醒来由男人变成了女人👩🏻伍尔夫在其一部意识流小说《一间自己的房间》里引用柯勒律治的话说,“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的”。—— 变成女人后的奥兰多想了很多,【女人(从我自己短暂的女性体验来说)并非天生就顺从、贞洁、体有馨香、衣着优雅,她们只有通过单调乏味的训练才能获得这种迷人风度,而没有这种风度她们就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光是上午梳理头发,就要花去我一个小时。照镜子,又是一小时。还要穿束胸衣,系带,沐浴施粉,试衣服,从真丝的换到蕾丝的,又从蕾丝的换到条纹绸的。还有始终要保持贞洁……”】—— 变成女人后的奥兰多需要爱情。【实际上,他们虽然刚认识,却像一对心照不宣的恋人,在最多两秒钟内就猜出了对方的所有重要事实。现在只剩下一些无关紧要的情况需要各自补充,比如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是穷光蛋还是有钱人。】—— 变成女人后的奥兰多不得不受到更多的束缚,【生活里处处可见这样的断语 —— 你不能做这个,你做不好那个 —— 无不需要去反抗,无不需要去克服。】—— 变成女人后的奥兰多仍然喜欢写作。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好在看电视剧《小夫妻》。夫妻角色互换,女人在外赚钱养家,男人在家负责一家人的饮食起居,送儿子上学。离奥兰多的世界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人们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却没怎么变化。男主真是伟大,为了妻子的事业选择在家。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指指点点的增多,另一个男人的出现…… 男主与女主开启了小心翼翼的生活,没有了交流,不理解在心中生腾…… 离婚成了注定的结局。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限时间之无限人生

      (一)永生的梦想     第一次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不知道其他作品如何,这本《奥兰多》主题设定的大胆乃至狂放很是出人意料。据说这是她的一本实验性小说,显然她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本书最大的亮点是通过主人公奥兰多超越时间限制的丰富经历探讨了性别、身份、社会环境以及时间对个人命运的塑造。     奥兰多的生命跨越了几个世纪,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到 1928 年,从 16 岁到 36 岁,从男性到女性。如此巨大的跨越,让奥兰多的人生充满了奇幻色彩。为了让主人翁奥兰多能够随心所欲,作者给了他一个富有的贵族阶级身份,让他不必为生计发愁,可以随意地体验不同的人生。     少年的他喜欢独自在巨大的庄园中穿行、写诗,过着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之后奉女王之召到伦敦成为女王最看中的臣下,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周旋于各色贵族女子之间,当他爱上了来自俄国的公主萨莎时,公主却失信离开了他。为情所伤的奥兰多回到乡间庄园隐居,开始深居简出、思考人生,结交著名作家,在文学中寻找慰藉。到 30 岁时,他不仅尝到了人生的各种滋味,也看透了人生的种种幻象。为了躲避一位富有的女大公的纠缠,奥兰多成为驻伊斯坦布尔的英国大使,驾轻就熟地周旋于各国官员之中。当他厌倦了成功外交家的生活后,作者让他一觉醒来变成了女人,躲到吉普赛寨子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很快她发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于是乘船回到自己的庄园。女性视角让他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过去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突然都变得难以忍受。他知道两个性别各自的弱点,这让他身处困惑,无所适从。但他很快摆脱了性别的巨大转变,丢掉了男人的野心、对权力的迷恋以及各种欲望,开始享受作为女性的快乐,她成了伦敦社交圈受追捧的贵族妇女。然后时间快进到 1928 年,在新时代的巨大冲击下,她开始追求生活、恋人,她得到一个在合恩角冒险的恋人,并生下了孩子。最后的场景是她独自回到自己的庄园开始改写从少年时就一直不断修改的诗作《老橡树》,诗集出版,轰动一时,似乎给她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故事只是停在了 1928 年 10 月 11 日,主人公奥兰多的生命并未终结,只是像她的诗作一样在不断地修改中终于固化。     奥兰多的人生丰富多变,角色差异巨大,但不管他从少年变为成年,从男性变为女性,还是扮演人生的不同角色,某些核心特质一直保持不变:喜欢沉思冥想,喜欢自然的一草一木,喜欢文学创作。     伍尔夫说 “一个人能够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奥兰多大约就是她精心设计的试验品,通过奥兰多,她终于成为了现实中不能成为的自己。    (二)挑战时间观念    除了对人生选择的探讨,时间是本书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伍尔夫在书中对时间有个精彩的描述:“某种人们急于用一个名称赋予它实在之体并称其为美的东西,因为它像影子一样,没有实体,没有自己的实质或特性,然而却能改变它所附着的任何东西。”     正因为时间难以捉摸,伍尔夫干脆写了一本挑战传统线性时间观念的书,在书中作者像造物主一样主宰了时间,将时间玩弄于鼓掌之间。如果仔细梳理,书中呈现的复杂时间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突破人类的有限时间。奥兰多的生命跨越了几个世纪,这是小说最基础的假设。足够的时间长度对应足够丰富的人生,作者想要探讨的诸多问题得以尽情地展开。    ②时间的相对性。在奥兰多的生命中,时间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匀速的,当奥兰多在自然中沉思之时,时间缓慢得感觉不到流逝,而在其他场合忙碌时,时间又快速流动。用凝固和流动的对比,强化读者对于时间相对性的认识,时间既可以是被感知和体验的实体,也可以是无形流逝的虚影。      ③时间的非线性。当奥兰多在那个存在几百年的庄园中穿行的时候,作者会让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刻,你很难分清楚此刻在庄园中的是少年奥兰多还是贵妇奥兰多,就像《降临》中人的一生如三明治一样摊开在眼前,令人头晕目眩。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和事可以通过时光走廊远远地注视,既而又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④时间的永恒性。时间作用于人类和自然有着完全不同的效果,几百年里奥兰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那座庄园以及自然景观似乎表现出某种相对的永恒性,另一方面奥兰多的某些精神气质和情感也表现出超越时光的稳定性。这也许是作者最想深入探讨的问题。      ⑤对抗时间的方式。奥兰多是一位诗人,从他还是一个小男孩时就开始创作诗作《老橡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拿出来不断修改,最后终成不朽的作品。诗歌在这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是时间的产物,也是对抗时间流逝的一种载体。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的诗歌创作,探讨了文学如何在时间中寻找永恒。      ⑤历史时间与个人时间的交织。历史变迁对奥兰多的个人生活影响颇深,书中很清晰地展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威廉国王时代、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以及巨变的 21 世纪,这些时代在奥兰多的个人世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是时间,塑造了奥兰多的身份、记忆和思想观念。但时间推进到 1928 年,奥兰多已经与现实的一切格格不入,她的时代已经作古,但她依然活在历史中,于是她回到树木掩映的乡间庄园,就像回到过去。         记得有一个关于 “三次死亡” 的说法,人第一次死亡是医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死亡是追悼会结束后从社会关系中死去,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知道你的最后一个人死去,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痕迹就彻底被抹去。      如果肉体的永生是一个妄想,那么精神的不朽却是古已有之的理想。除了那些建立伟大功勋、造福人类的人,弗吉尼亚。伍尔夫也用她的文学作品,实现了永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诡谲奇异的小说。和电影一起看,十分完美的体验。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