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天人断裂,六经不言,《人权宣言》来到晚清中国。这趟尚处于幽暗的旅行,可以本书为灯去照亮。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萨义德“理论旅行”的基本观点,完整而清晰地呈现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际遇,从被译介到解读和接纳,以及引发异见,直到最后被应用。

本书的研究表明,对于晚清中国来说,《人权宣言》不仅仅是一个“舶来品”,也不仅仅是一种“非我族类”,而是事实上已经逐步融入晚清中国的话语、思想文化和法政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其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它的“入中国”以及“中国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点亮一盏灯
  • 导论
  • 第一章 天人断裂:《人权宣言》来到晚清中国的场域
  • 一、历史“大变局”及其思想文化的转型
  • 二、晚清人权观念的觉醒
  • 三、晚清对域外人权著述与人权文本的译介
  • 四、晚清士人看法国
  • 第二章 “人”的可能: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初识
  • 一、晚清翻译《人权宣言》的过程与方式
  • 二、晚清《人权宣言》两个汉译本的比较
  • 三、《人权宣言》汉译本中的“误译”
  • 四、晚清士人对《人权宣言》的解读
  • 五、“川”本对《人权宣言》的“误解”
  • 第三章 在迎拒之间: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态度
  • 一、晚清士人对《人权宣言》的接纳
  • 二、晚清士人对“民权”与“天赋人权”思想的疑惧
  • 三、康有为、梁启超对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的反思
  • 四、晚清官员对《人权宣言》法治原则的拒斥
  • 第四章 他者的力量: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应用
  • 一、《人权宣言》:解剖与批判专制政治的利器
  • 二、立宪还是革命:《人权宣言》提供的启示
  • 三、《人权宣言》:晚清中国建构人权的借镜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拜读好书

    客观谨慎,生动描述历史背景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