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86千字
字数
2015-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
内容简介
全书由导论和八个专题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参考用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导论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涵与研究层次
- 1.何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内涵
-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研究层次
- 二、 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构建
- 2.世界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性
- 3.世界观、方法论的运用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在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
- 1.从整体性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在教学中的应用
-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体系转化”
- 第二章 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 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1.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3.实践的内在矛盾及其克服
- 二、 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
- 1.人类实践形态的多样性
- 2.当代人类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
- 3.当代实践的合理性问题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意蕴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特征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 第三章 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
-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群众史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 2.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
- 3.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历史地位
- 4.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发展
- 二、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人本意蕴
- 1.群众史观对人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彰显
- 2.群众史观对“以什么人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 3.群众史观对“以人的什么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 三、 “以人为本”的价值实现
- 1.“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以人为本”与民生建设
- 3.“以人为本”与执政党建设
- 第四章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
-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
- 1.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演进过程
- 2.恩格斯的社会形态思想
- 3.列宁的社会形态思想
- 4.斯大林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相关论述
- 5.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社会形态理论的演变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 1.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理论与标准
- 2.社会经济形态的类型与顺序
- 3.“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 4.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
- 三、 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
- 1.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机制
- 2.社会形态演进的主要阶段和规律
- 第五章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
- 一、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轫
- 1.经济学与哲学的初步结合
- 2.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系统表述
- 3.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贯彻唯物史观
- 4.剩余价值理论的发轫
- 二、 唯物史观的科学表述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 1.唯物史观的科学表述
- 2.劳动价值理论的创立
- 3.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 三、 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和唯物史观的继续完善
- 1.剩余价值理论内核的巩固
- 2.广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 3.资本主义社会的精妙剖析
- 四、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逻辑关联
- 1.唯物史观是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 2.唯物史观是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史的方法论基础
- 3.剩余价值理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
- 4.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证明
-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
- 一、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
- 二、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全球化
- 1.经济全球化拓展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
-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私有制变化与基本矛盾的发展
-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变化与基本矛盾发展
- 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1.对世界经济危机根本原因的不同看法
- 2.对经济危机原因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 3.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科学性
- 第七章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设想
- 1.马克思恩格斯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初步探讨
- 2.关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 3.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落后国家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 二、 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深化
- 1.十月革命前列宁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研究
- 2.十月革命后列宁对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理论的深化
- 三、 发展中国家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考与实践
- 1.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
- 2.发展中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讨
- 四、 近代中国与马克思主义
-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近代中国的论述
-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
-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构想
- 第八章 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注:此部分写作参阅了朱成全:《以自由看发展:马克思自由发展观视域中的人类发展指数扩展研究》,6~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 2.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 3.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方略
- 4.人的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
-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 1.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理论
- 2.共产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
- 三、 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 1.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具体的过程
- 2.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的过程
- 3.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适应性
- 4.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