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79千字
字数
2016-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目前所见中国边疆史地专著中学术含量最高的一部著作
内容简介
全书共60余万字,按时代顺序清晰详尽地论述了我国东北与东北亚地区,从上古至清王朝的海陆交通发轫、发展、繁荣的历时过程。
本书体例严谨,论证严密,图文并茂。全书按时代顺序共分11章,体现了这一地区古代交通,从“自然交通”向“部族交通”再向“社会交通”的历史发展演变顺序。而第三章之后各章,即秦汉以后的社会交通,无疑是作者研究和论述的重点,全书的精华点也正在这些章节中。正如作者所说,其中的“每一节都可以成为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的独立专题”,可当做独立的学术论文来阅读。在重要章节的后面,都附有绘制精美的交通路线图,使读者可以图文对照,一目了然。在论述各时期主要海陆交通路线的章节中,条分缕析,章法森严。一般是先确定其始点和终点,阐释其意义和价值,然后将交通路线上重要节点的郡县城邑和关隘山川等逐一确定地望,考订建置时间,最后再利用发生在这条交通路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行程录》加以论证。辽代以前的交通路线,多以正史中记载的军事行军路线为证;辽金以后的交通路线,多以使节的《行程录》、地方官吏的《行部志》和帝王东巡记载为证。使人在读每一章节时,都像是随着作者的笔触而穿山涉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自序
- 第一章 远古时期中国东北与东北亚自然交通的滥觞
-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胶辽古陆”
- 第二节 远古时代东北亚大陆北部与“白令海峡”的古代通道
-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东北亚环黄、渤海北岸古代交通的史迹考察
- 一、考古学文化编年中环黄、渤海两岸考古学遗存具有相同内涵的对应发展
- 二、辽东与山东半岛古代考古遗存反映出的古人类文化的交流
- 三、黄、渤海两岸古代交通史迹的当代考古发现
- 四、发端于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从自然交通向部族交通和社会交通的历史演变
- 第二章 夏商周至战国燕时期(前2000—前300年)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
- 第一节 商周时期东北亚南部濒海及内陆部族交通的发轫
- 一、沿黄、渤海北岸傍海东行的令支、山戎、孤竹、屠何、无虑、濊貊、青丘道
- 二、岛夷、箕子由“辽东”进入黄河的部族古道
- 第二节 “不咸山”南北高夷、濊貊、北发、肃慎方国的入贡之道
- 一、“高夷”的地望及其入贡之道
- 二、由“高夷”北行“北发”“北濊”和“肃慎”之道
- 第三节 战国燕时期(前6—前3世纪)环黄、渤海北岸东北亚古道上的重要城邑
- 一、上谷郡
- 二、右北平郡
- 三、渔阳郡
- 四、辽西郡
- 五、辽东郡
- 第三章 秦代立国前后(前226—前207年)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交通史迹
- 第一节 秦代对东北交通地理和交通制度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秦代辽海“戍边道”上的重要交通史迹
- 一、辽西地区燕秦戍边道上的障城与秦陶量的发现
- 二、辽东地区燕秦长城“戍边道”上的重要史迹
- 第三节 秦始皇父子东巡辽海“碣石”的交通道及重要史迹发现
- 第四章 汉魏时代(前2—3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的开拓和发展
- 第一节 由幽州北出燕山进入长城内外的边塞之道
- 一、幽州
- 二、蓟
- 三、古居庸关的左右交通道
- 四、密云
- 五、古北口南北之交通关隘
- 第二节 两汉时代环黄、渤海北岸东北亚前沿的郡县与郡国间的交通道
- 一、辽东郡及其属县
- 二、辽西郡及其属县
- 三、右北平郡及其属县
- 四、玄菟郡及其属县
- 五、西汉昭帝时代以后的玄菟郡高句骊诸县
- 第三节 幽州东北郡国县邑间的陆路交通道及重点史迹
- 一、辽东、玄菟郡境内的陆路交通道
- 二、玄菟郡北行扶余、肃慎道
- 三、辽东、玄菟郡的戍边之道
- 四、辽西、右北平郡的陆路交通道与大凌河流域古交通道
- 第四节 东汉末曹操北征“三郡乌桓”的交通地理与交通文化
- 一、曹操北征乌桓的历史文化背景
- 二、曹操北征乌桓的辽西交通史迹考探
- 三、曹操北征乌桓的社会人文意义
- 第五节 鸭绿江左岸朝鲜半岛上乐浪、真番至“三韩”、日本的诸交通道
- 一、汉武帝时“朝鲜四郡”的设立
- 二、“朝鲜四郡”的中心与交通枢纽“乐浪郡”及其属县
- 三、由“列口”南行“三韩”的汉魏古道
- 四、“乐浪”东北行“第一玄菟郡”沃沮故地之“东部都尉”的濒日本海古道
- 第六节 汉魏时期渤海与黄海两岸的东北亚水路交通
- 一、由山东“齐郡”跨海行入辽东的“乌石津”和“沓津”道
- 二、由山东“东莱郡”和“齐郡”东北海行入“安平口”和“列口”道
- 三、由山东海行入“辽口”至“襄平”水道
- 第七节 两汉时期东北亚早期交通制度和交通工具的发展
- 一、两汉交通驰道的进一步开拓与交通制度的形成
- 二、汉代东北亚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在辽海的史迹发现
-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3—6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
- 第一节 由中原北出塞外的卢龙塞陆路三道
- 一、卢龙中道—平刚道
- 二、卢龙西道—“蠮螉塞道”
- 三、卢龙东道—徒河道(傍海道)
- 第二节 以“龙城”为中心的辽西诸交通道
- 一、大凌河上游之“白狼道”
- 二、大凌河中下游东南之“汝罗道”
- 三、大凌河西北出营州大青山关隘的草原陆路
- 第三节 以辽东“平州”(古襄平) 为中心的陆路干线
- 一、南行建安、平郭、沓县道
- 二、平州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道
- 三、东北行之新城—南苏道
- 第四节 两晋南北朝中国东北边郡的部族交通道
- 一、勿吉的方位和向中原朝贡道
- 二、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的豆莫娄朝贡之道
- 三、乌洛侯向中原王朝的贡使往来路线
- 四、失韦的位置和朝贡路线
- 五、辽东高句丽的“南北二道”及重要史迹
- 第五节 以鸭绿江东朝鲜半岛为中界的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道
- 一、朝鲜半岛上的“三国时代”与辽东至平壤的交通干道
- 二、由平壤东北行故“沃沮”至日本海西岸的濒海交通道
- 三、由平壤南行百济汉城、熊津、泗沘、伽耶渡海至日本道
- 第六节 幽、平二州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和日本往来的正史文献摘要
- 一、《晋书》卷九十七《四夷传》
- 二、《晋书》简文帝咸安二年
- 三、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
- 四、《宋书·夷蛮列传》“高句骊”条
- 五、《南齐书》“高丽国”条
- 六、《梁书·诸夷》“高句骊”条
- 七、《魏书·高句丽传》
- 八、《周书·异域上》“高丽”条
- 第七节 幽州和平州东行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重要交通史迹
- 一、平州
- 二、龙城与朝阳北塔之“思燕浮图”
- 三、北魏营州之元景造像和万佛堂石窟题记
- 四、集安“国内城”与东台子遗址
- 五、集安“国内城”的好太王碑
- 六、黄海北道冬(佟)寿墓
- 七、平安南道江西郡德兴里“幽州刺史墓”
- 八、高句丽后期都城平壤
- 九、百济古都“尉礼城”(汉城)
- 十、南汉山城与北汉山城
- 十一、熊津古城
- 十二、公山城、泗沘城与“躭罗”
- 第八节 两晋南北朝东北亚大陆鲜卑、高句丽的骑射文化与马具的东传
- 一、骑射文化传统是独特的交通文化载体
- 二、东北亚草原民族“三燕”马具的发达及其重要遗存
- 三、三燕马具对高句丽、新罗的影响和向日本的传布
- 第六章 隋唐五代(含渤海国)时期(8—10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
- 第一节 由幽州渔阳北出卢龙塞的边道
- 第二节 隋唐两代东征辽东之陆路交通道考实
- 一、营州至安东之南道—燕郡、汝罗、辽队道
- 二、营州至安东之中道—怀远、襄平道
- 三、营州至安东之北道—通定、玄菟(新城)道
- 第三节 以唐代“安东都护府”为中心的辽东诸交通道
- 一、南行安市、建安、卑沙城道
- 二、东行乌骨、泊汋、平壤道
- 三、东北行新城—木底—丸都道
- 第四节 唐代渤海的四至交通 与高丽、新罗、日本的水陆交通道
- 一、鸭绿朝贡道
- 二、长岭—营州道
- 三、扶余—契丹道
- 四、南海—新罗道
- 五、龙原—日本道
- 六、渤海上京北行黑水靺鞨道
- 第五节 东北亚地区唐与渤海、高丽、新罗、日本古道上的重要史迹
- 一、幽州北行“长岭—营州道”上的重要史迹
- 二、“龙原—日本道”与“南海—新罗道”转日本海路的交通史迹
- 第七章 辽代(10—12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古代交通
- 第一节 辽代四时捺钵的地址和行营交通路线
- 一、春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
- 二、夏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
- 三、秋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
- 四、冬捺钵的地址与交通路线
- 第二节 宋、辽交聘之南京至中京、上京的草原之道
- 一、古北口—松亭关路
- 二、居庸关与石门关路
- 第三节 宋《武经总要》中的辽东京至中京道
- 第四节 辽初中原出渝关及晋帝北迁之古道交通
- 第五节 辽代上京通往宁江州和五国部道的东北陆路
- 一、上京通往宁江州的陆路
- 二、辽上京至五国部道——“鹰路”
- 三、黑龙江下游“鹰路”所及之东北亚极边交通道
- 第六节 辽代的车舆骑射等交通工具和驿传制度
- 一、契丹族的交通车帐制度
- 二、辽代交通文化中的契丹族马具和马具文化
- 三、宋人笔下的契丹族的车舆、骑射与草原交通
- 第八章 金代(12—13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陆路交通
- 第一节 金代中国东北 和东北亚交通地理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金上京会宁府直趋燕京的陆路干道 ——金初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的北行交通地理
- 第三节 金上京会宁府的其他四至交通道
- 一、从上京经济州、沈州、“辽泽”等到燕京的交通史迹
- 二、从上京经春、泰诸州到燕京的路线
- 三、从上京到东京的南北交通干线
- 四、从上京通往其他所属各路的路线
- 第四节 东京路所属州县的各辽东交通道
- 一、东京南行金、复濒海道
- 二、东京东行婆娑府路和高丽、日本道
- 三、沈州西北行懿州、兴中府道
- 第五节 金王寂两部《行部志》交通地理考实
- 一、《辽东行部志》
- 二、《鸭江行部志》
- 第九章 元代(13—14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的区域交通与站赤分布
- 第一节 元代岭北和辽阳行省的站赤和驿道开设
- 第二节 元代由大都通向岭北行省和林的草原交通道
- 一、元大都之析津府
- 二、京北双塔铺与新店驿
- 三、南口与居庸关
- 四、八达岭与北口
- 五、榆林驿
- 六、雷家店
- 七、怀来县
- 八、宣德州
- 九、宣平驿
- 十、得胜口与扼胡岭
- 十一、孛落驿与元上都
- 十二、抚州
- 十三、昌州
- 十四、沙陀四驿
- 十五、鱼儿泊
- 十六、鱼儿泊外一十五驿
- 十七、驴驹河
- 十八、黑山
- 十九、防州及其西北三驿
- 二十、和林
- 第三节 由大都东北行辽阳行省的诸条干线
- 一、从元大都通往大宁的道路
- 二、从大宁通向“阿木哥大王府”和“驿安”道
- 三、以“西祥州”为中转的北行诸交通道
- 第四节 元代辽阳行省的其他诸路交通道
- 一、黑龙江下游东征元帅府与奴儿干边域交通道
- 二、辽阳行省内其他诸支线
- 三、辽阳府东行“东宁路”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水陆交通道
- 第五节 元代辽阳和岭北驿站的管理制度与交通工具
- 第十章 明代(14—16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交通的发展
- 第一节 明初的辽东卫所屯田制与向东北边域的交通漕运
- 一、辽东都司和卫所的建立与登莱跨海通辽东交通的重新开启
- 二、辽东屯田制与向东北边域的交通漕运
- 第二节 明代辽东都司的交通驿道分布
- 一、辽阳南行到旅顺的驿道
- 二、辽阳北行到开原的驿道
- 三、辽阳西南到山海关的驿道
- 四、辽阳东南行到凤凰城、镇江城的驿道
- 第三节 以开原为中心的“海西”水陆城站
- 一、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
- 二、纳丹府东北陆路
- 三、开原西陆路
- 四、开原北陆路
- 第四节 开原以北奴儿干都司境内“海西” “苦夷”等水陆交通道
- 第五节 “兀良哈”与蒙古草原之道
- 第六节 明代东北驿道上的递运所与铺舍的设置
- 一、递运所
- 二、急递铺
- 第七节 明代东北海河运输航线的进一步开辟
- 第八节 明代中国东北与李朝和日本的水陆交通道
- 一、明朝与朝鲜的陆路交通
- 二、明朝与朝鲜的海路交通
- 三、明朝与朝鲜的贸易通道
- 四、明朝与日本的水路交通
- 第十一章 清代(17—19世纪)中国东北与东北亚交通网的进一步形成
- 第一节 清代中国东北与李朝、日本和俄远东滨海交通的进一步开辟
- 一、清朝与李朝的交通
- 二、清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水陆交通
- 第二节 盛京驿道的开设与分布
- 一、盛京—山海关线
- 二、盛京—开原线
- 三、盛京—凤凰城线
- 四、盛京—兴京线
- 五、辽南地区的急递铺
- 六、盛京—法库线
- 第三节 吉林驿道的开设与分布
- 一、以宁古塔为中心设置的四条路线
- 二、以吉林为中心设置的四条路线
- 第四节 黑龙江驿道的开设与分布
- 一、瑷珲至茂兴的驿道
- 二、墨尔根至雅克萨的驿道
- 三、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今海拉尔)驿道
- 第五节 清帝历次东巡的交通路线
- 一、康熙东巡路线
- 二、乾隆东巡路线
- 三、嘉庆东巡路线
- 四、道光东巡路线
- 第六节 明、清两代的东北交通驿传制度与路桥关隘设施
- 一、明清时期的交通驿传制度
- 二、明清驿站的使用和管理
- 三、明、清两代辽东交通桥梁关隘设施
- 附录 本书作者历年考察交通史迹和考古调查等主要业务活动大事记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
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是辽宁出版集团全资子公司。公司紧扣辽宁出版集团内容资源,定位于版权运营、电商建设及全网数字化营销经验丰富;致力于推广辽版图书,开拓线上市场,为全面提升辽版图书市占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