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一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栏目设有“中国美学史论”“中国美学思想家研究”“中国文艺美学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研究”“中西比较美学”“美学书评”等;每期也根据稿源情况设置专题栏目,如“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生成机制研究”、“企业美学”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编委会
  • 主编的话
  • 原始宗教与中国美学范畴体系的生成
  • 汉唐期间“全性合生”审美意识的演变
  • 重建中国美学史观的认知性维度
  • 关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之间组合规律及其文脉的发现
  • 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美的显现模式
  • 中国古典美学思维特性的三种界定
  • 顿悟的美学内涵与意义
  • 《老子》上德论中德性之得与德性之德的关系
  • 王弼《周易注》的通感说与其美学蕴藉
  • 朱熹的美善观
  • 浅析晋唐之间隐逸精神的变迁与衰落
  • 隐士哲学与骑驴诗人小议
  • 朱彝尊与浙西词派的困境
  • 钱穆文学美学思想研究
  • 世情小说中花园空间的美学意蕴
  • 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三种视角
  • 论魏晋清谈的几个基本问题
  • 论李白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真”
  • 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探究
  • 书坊出版业与宋诗审美趣味嬗变
  • 李渔的生活美趣
  • 释皎然茶道的美学意蕴
  • 达姆罗什的世界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的审美特点
  • 北京审美文化的渊源
  • 山野玫瑰、太阳飞鸟和石玉群龙的交汇融通之美
  • 北京审美文化的历史解读
  • 北京审美文化全景
  • 中国地域审美文化史的新建构
  • 《北京审美文化史》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美学史研究对象的美学与非美学

    重建中国美学研究的认知性维度,发掘更多的文化资源,将认知性与超功利性相结合,并以此框架作为考察古代思想的范式和框架,才有可能使得美学具有更加包容的特性。而这其中首先面临的就是研究对象问题,这关系到中国美学学科自身的合法性问题。黄柏青在《多维的美学史 —— 当代中国传统美学史著作研究》一书中,通过对材料的全面梳理,概括了当前学界关于美学史研究对象的十一种分歧。但书中只是进行了观点的罗列,并未从理论上加以细致辨析。如果将这十一种观点进行再度分类和整理,就会发现主要有三类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美学应研究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持此观点的有李泽厚、刘纲纪、张法、叶朗、皮朝纲、周来祥等);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意识(持此观点的有敏泽、吴中杰、吴功正);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美学应研究的是整个审美文化(持此观点的有张涵、宗白华、于民、林同华,陈炎、许明等)。这三类观点不仅确定了新时期中国美学史基本研究对象,而且由此基本确立了中国美学史的书写模式。随着中国美学研究的推进,第三类观点越来越成为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主要方向,越来越多的美学史著作开始转向了审美文化史研究。事实上,后两类观点(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看似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从事实本身出发的研究思路,显得更具有包容力和实证性,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了美学史写作的削足适履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审美文化,依旧是理论预设的结果。如果没有关于 “什么是美” 的观念,我们不可能在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分辨出哪些思想具有审美意识;同样的,如果没有关于美学思想、范畴的理论框架,我们也无法从众多的文化现象中甄别出哪些是审美文化。所以,上文提出的三类观点中,后两类观点是从第一类观点 —— 研究美学理论 —— 衍生出来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