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本书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

内容简介

现代因素与传统因素的交织和互动、发展主义与伦理主义视野下的行为方式变革,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的建构与婚恋伦理的重塑,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被困的自由婚恋
  • 自序
  • 第一章 婚恋问题研究径路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文献综述
  • (一)现代性视野中的婚恋
  • (二)私人生活变革与亲密关系兴起的视角
  • (三)打工经济与婚姻市场的视角
  • (四)评述
  • 三 研究设计
  • (一)分析框架
  • (二)具体方案
  • 四 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 第二章 婚恋形态多样
  • 一 多元婚恋现象
  • (一)未婚同居
  • (二)闪婚
  • (三)逃婚离婚
  • (四)婚外情
  • (五)临时夫妻
  • (六)光棍
  • 二 跨省婚姻
  • (一)跨省婚姻的现状
  • (二)跨省婚姻的发生机制
  • (三)跨省婚姻的特征
  • (四)跨省婚姻的社会意义
  • 三 早婚
  • (一)早婚的发生与“结婚未成年”的呈现
  • (二)“结婚未成年”的社会效应
  • (三)“结婚未成年”的社会纠偏机制
  • 四 双系婚姻
  • (一)“并家”的社会形态
  • (二)双系婚姻的运作机制
  • (三)双系婚姻的社会学意义
  • 五 打工经济的影响
  • 第三章 婚恋路径重组
  •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双栖性
  • (一)与农村生活的关联
  • (二)与城市生活的关联
  • (三)与打工生活的关联
  • 二 两种婚恋路径
  • (一)相亲“噩梦”
  • (二)自由恋爱的“伤痕”
  • 三 婚恋的双轨运作
  • (一)婚恋分离及其意涵
  • (二)婚恋的双轨运作
  • 第四章 婚姻市场重构
  • 一 稳态的婚姻圈被打破
  • (一)失婚的焦虑
  • (二)结婚成本急剧增加
  • (三)专职媒人的产生
  • 二 婚恋要素重组
  • (一)婚姻资源的配置机制
  • (二)婚姻资源的竞争机制
  • 三 农村的“光棍危机”
  • 四 “重返光棍”的发生
  • (一)离婚率高升与“重返光棍”
  • (二)“重返光棍”的社会机制
  • 五 婚姻市场的运作
  • (一)社会流动因素的影响
  • (二)婚姻秩序的困境
  • (三)双重婚姻市场
  • 第五章 工厂恋情兴起
  • 一 工厂情境
  • 二 “爱情快餐”的兴起
  • (一)自由恋爱
  • (二)男性的“恋爱技能”与“恋爱套路”
  • (三)自由恋爱中的女性
  • (四)感情、金钱与性的博弈
  • (五)性别互动与婚恋困境
  • 三 婚恋技术主义
  • (一)男女相处的“套路”
  • (二)婚恋选择中的理性
  • (三)性、爱情与婚姻的分离
  • 四 工厂恋情
  • (一)“爱情快餐”
  • (二)婚恋套路
  • (三)婚恋变革
  • 第六章 婚恋价值变革
  • 一 婚恋风险及其呈现方式
  • (一)感情风险
  • (二)婚姻风险
  • (三)物质风险
  • 二 婚姻失败的案例分析
  • (一)家庭贫困引发的逃婚和离婚
  • (二)网聊导致婚姻失败
  • (三)特殊缘由的婚姻失败
  • 三 婚恋价值的四个转变
  • (一)从固态模式到多元化、流动性
  • (二)从道德导向转向感情导向、利益导向
  • (三)从公共性道德趋向私人性的体验
  • (四)从结构性的干预到自主婚恋选择能力
  • 四 婚恋价值变革与农民的人生任务
  • (一)“为儿娶妻”的人生任务日渐负重
  • (二)父辈的应对策略
  • (三)子辈的顺从与逃离
  • (四)作为人生任务的“婚恋”
  • 五 婚恋价值变革与体验式婚恋的兴起
  • (一)物质条件
  • (二)感情基础
  • (三)体验式婚恋、婚恋风险与婚恋价值
  • 第七章 婚恋转型
  • 一 婚恋秩序构建与婚恋问题纠偏
  • (一)婚恋秩序建构
  • (二)婚恋问题的纠偏机制
  • 二 发展主义嵌入婚恋
  • (一)目标系统:家庭发展能力的凸显
  • (二)系统整合:规则理性化与关系的功能调适
  • (三)伦理规范:感情为重与价值标定
  • 三 婚恋转型的呈现
  • (一)婚恋共同体
  • (二)婚恋伦理
  • 四 婚恋转型中的逻辑陷阱
  • (一)个体的视角
  • (二)社会的视角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婚姻的本质,就是从裸猿开始,人类就有的一种为了团抱求生存而不断演化迭代的过程。在古代战火纷飞的年头,男性折损率相当高的时候,一夫多妻制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制度。到了今天,大致平安的生存状态下,男女比例逐渐趋同,自然就向一夫一妻制转换了。而近代以来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兴起,人与人之间交往 接触、沟通、协作、摩擦、对抗... 等的频率,被极大的增强,又将这种互利共生的平衡状态再次打破。本书重点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发,讨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变化。农村正经历着 “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当新生代农民工走出家门来到城市,城市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价值改变呢?我想本书可以从婚恋角度给大家答案。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婚恋转型,我们都是这一代走过来的人,不免成为其中之一。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46 本《婚恋转型》在从夫居婚姻模式主导下,农村务工女青年超出婚姻圈(特别是跨省)的自由恋爱,往往面临着巨大风险。第一,自己父母大概率反对,不希望女儿远嫁。第二,即便男方父母不反对,但这种家庭往往经济困难,不好娶媳妇。自己如果选择忠于爱情,就要提前做好在男方家乡过苦日子的心理准备。第三,突破层层障碍后的异乡婚姻生活,因为缺少娘家的多元支持,特别是在面对矛盾和压力时孤立无援,就会不断抱怨自己嫁得太远。婚后每次不如意,都会催生更多悔意。心浮气躁事端多,婚姻稳定性更低。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生活中的种种痛苦、焦虑、失范以及非理性,都源于婚恋转型中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青年农民工的婚恋生活具有两栖性。恋爱在城,成婚在乡。婚恋关系高度嵌入城乡关系之中,这种二元属性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更大程度地影响着务工青年的婚恋命运。全国劳动力市场和婚姻市场都处于高度分化之中,地域之间愈发不均衡,进一步诱发农民工群体的婚姻压力和婚姻风险。身处婚恋困境的青年务工者及其家长为了应对婚姻压力和风险,避免婚姻失败,纷纷采取更高强度的经济支持和婚姻干涉。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正在经历一种怎样的转型呢?以收入增长和物质丰裕为主要特征的发展主义嵌入其中,通过物质化、竞争化、自由选择权、以感情为核心、高额彩礼等具体机制来重塑婚恋,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行为多样、婚恋路径分化、婚恋价值变异;同时,在社会层面上重构了婚姻市场和工厂恋情。从现代性层面上对于婚恋的解读称为婚恋现代化,其中的核心在于,首先,爱情挣脱了生育、婚姻、家庭、社区等所代表的制度规范,而只成为 “纯粹的” 且独立的实体。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男女之间的关系秩序不仅可以是关于婚姻的、生育的、家庭的、社区的,也可以是关于爱情的。纯粹的爱情所构建的男女关系是一种亲密的伴侣关系,它是平等的、独立的、亲密的、自由的、互惠共赢的,而非依附的、义务的、相互粘连的、男尊女卑的。追求纯粹的爱情与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关系,两者之间面临着结构性的张力,即吉登斯所言的纯粹的爱情的本体论安全问题。纯粹的爱情无所依,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它只有把自己建构成一个独立的实体来参与一切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而事实上,爱情以人的体验为核心,其又不能构成实体。因而,爱情往往也配以婚姻的形式。可是一旦具有了内涵与形式的区分,其所呈现的问题就会复杂化。婚姻模式的变迁,她认为其核心是从 “婚配” 到 “婚恋”。在婚姻市场中,对婚姻资源的激烈竞争促使农民的婚姻责任发生了代际重塑,表现为子代在婚姻市场中负责恋爱找对象,父代承担婚姻消费支出。本地婚姻市场偏好和父母人生任务的强文化规定性,共同形塑了本地婚姻市场婚备竞赛的不可退出性:上层竞优、中层跟进、底层挤压的婚备竞赛格局就此诞生。外地媳妇作为处于双重劣势地位的底层家庭婚姻风险应对机制,有效缓解了底层家庭父母人生任务的焦虑,但是,本外婚姻结合的脆弱性,也为底层家庭次生危机埋下了隐患。打工经济带给农村婚恋的冲击是综合性、全方位的。与农村的传统婚恋形态相比,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形态具有显著的多样化特征:婚恋行为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转变。婚恋形态多样化是新时期婚恋转型的显在体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内容太不简洁,本质观点就那么几个,

        内容太不简洁,本质观点就那么几个,绕弯子太多。读起来费劲,是故意不让人读懂吗?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