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54千字
                       字数
                        1994-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讲述西方历史学家眼中的中华民国。
内容简介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12卷的中译本,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
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J内森、詹姆斯·E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编辑序
 - 第一章 导言:中国历史上的沿海与内陆
 - 外国势力的影响问题
 - 次要传统的中国沿海
 - 条约口岸的混杂社会
 - 第二章 经济趋势,1912—1949年
 - 导言:概述
 - 人口
 - 国民收入
 - 工业
 - 农业
 - 运输
 - 政府与经济
 - 对外贸易与外国投资
 - 第三章 外国在华势力
 - 外国在华势力范围
 - 条约港口
 - 上海的外国人生活
 - 租借地
 - 外国居民
 - 治外法权
 - 军事力量
 - 外交官
 - 外交使团
 - 使馆界(东交民巷)
 - 外交压力
 - 传教士
 - 传教事业的建立
 - 布道会与中国社会
 - 中国的政府机构
 - 海关
 - 邮局
 - 盐务
 - 经济利益
 - 贸易
 - 银行业
 - 制造业与采矿业
 - 运输业
 - 财政
 - 第四章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风云:袁世凯时期,1912—1916年
 - 含混意义的传统革命
 - 新秩序的结构
 - 政党和立宪政府
 - 袁世凯面临的问题
 - 二次革命
 - 独裁政体
 - 袁世凯的帝制运动
 - 第五章 立宪共和国:北京政府,1916—1928年
 - 宪政社会与思想根源
 - 北京政府
 - 现代银行的政治作用
 - 派系与私人关系
 - 1918年的安福国会选举
 - 宪政理想的衰落,1922—1928年
 - 第六章 军阀时代:北京政府时期的政治斗争与军阀的穷兵黩武
 - 各省的军阀及其统治
 - 军阀部队
 - 控制地盘
 - 税收
 - 军阀派系
 - 军阀混战
 - 军阀与列强
 - 武人的专横与政局的动荡
 - 军事—政治派系的出现,1917—1920年
 - 直系政权的兴衰,1920—1924年
 - 张作霖的权势,1925—1928年
 - 军阀统治与中国社会
 - 第七章 思想的转变: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1895—1920年
 - 改良思想中的进化论
 - 西方的发现:改良主义者的进化宇宙观
 - 大同与变法的西方模式
 - 改良主义者进化乐观情绪的消逝
 - 国粹和儒家思想的未来:新传统主义的出现
 - 国粹派
 - 国性
 - 孔教派
 - 科学与玄学
 - 社会乌托邦和五四运动的背景
 - 改良与革命
 - 早期无政府主义:革命的虚无主义
 - 巴黎小组和东京小组
 - 辛亥革命后的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
 - 新青年
 - 第八章 思想史方面的论题:“五四”及其后
 - “五四”事件
 - 进步与民族主义
 - 革命
 -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
 - “五四”及其影响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
 - 问题与“主义”
 - 大众文化的主题
 - “新传统主义”——从传统中寻找真理
 -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
 - 第九章 文学的趋势:对现代性的探求,1895—1927年
 - 晚清文学,1895—1911年
 - 文学报刊的发展
 - “新小说”理论
 - 新小说的实践
 - 鸳鸯蝴蝶派小说与“五四”前的过渡时期,1911—1917年
 - “五四”时期,1917—1927年
 - 文学革命
 - 新作家的出现
 - 浪漫主义与个性解放
 - 鲁迅与现代短篇小说
 - 外国文学的影响
 - 对现代性的追求
 - 第十章 1927年以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895—1927年
 - 改信马克思主义
 -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 第一次统一战线中的紧张状态
 - 第十一章 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1923—1928年
 - 组织革命运动
 - 1923年孙逸仙虚弱的地位
 - 国民党内苏联利益的背景
 - 重振国民党
 - 创建一支革命的军队
 - 组织一次群众运动的努力
 - 革命阵营内部和国民党根据地中的冲突
 - 1925年高涨的革命声势
 - 巩固南方革命根据地
 - 内部的纷争与不和
 - 流产的反革命
 - 国民党的两极分化
 - 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化和共产党的渗透
 - 北伐前共产党对群众运动的领导
 - 1926年初期俄国人的作用
 - 国民党内权力关系的再调整
 - 向统一中国的方向冲刺——第一阶段
 - 制订北伐计划
 - 北伐开始
 - 动员群众
 - 反帝运动
 - 收回汉口英租界
 - 关于革命目标的冲突
 - 革命阵营内部的分歧
 - 革命者之间日益扩大的分裂
 - 行动和反行动
 - 夺取南京和上海
 - 控制上海的斗争
 - 革命者内部日趋激烈的暴力行为
 - 反共清洗的扩大
 - 建立南京政府
 - 武汉政权日益严重的问题
 - 武汉争取生存的斗争
 - 试图控制农村革命
 - 士兵决定问题
 - 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分裂
 - 共产党人转向武装暴动
 - 共产党反叛的开始
 - 秋收起义
 - 国民党领导谋求统一的努力
 - 广州公社
 - 最后一战:攻克北京与定都南京
 - 重新进军北京的准备
 - 最后战役
 - 济南惨案,1928年5月3—11日
 - 谁将占领北京
 - 开始全国建设
 - 1928年中国的前景
 - 第十二章 中国的资产阶级,1911—1937年
 -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
 -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经济剧变
 - 复杂的社会基础
 - 条约口岸的作用
 - 1911年:不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
 - 1911年真有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吗?
 - 商人与革命起义
 - 商人与名流的联合阵线
 - 上海的资产阶级和南京临时政府
 - 倒退
 - 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17—1923年
 - 战时与战后的繁荣,1914—1923年
 - 都市社会的兴起和资产阶级的转变
 -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失败
 - 走向参政
 - 伟大的向往
 - 民族主义的动员
 - 行动中的自由主义
 - 从经济危机到政治上的退让,1923—1927年
 - 经济危机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 革命运动的兴起和资产阶级日趋孤立
 - 转向蒋介石,1927年4月
 - 官僚政治的卷土重来与资产阶级走向衰落,1927—1937年
 - 资产阶级的异化
 - 官僚集团与资产阶级共生
 - 参考文献介绍
 - 1. 导言:整个民国时期
 - 2. 经济趋势,1912—1949年
 - 3. 外国在华势力
 - 4. 袁世凯时期
 - 5. 北京政府,1916—1928年
 - 6. 军阀时代
 - 7. 思想变化,1895—1920年
 - 8. 五四时代
 - 9. 文学的趋势,1895—1927年
 - 10. 1927年以前的中国共产党
 - 11. 国民革命:从广州到南京
 - 12. 中国的资产阶级
 - 参考书目
 - 中国和日本的出版社
 - 引用著作
 - 修订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
